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一年多前,梅西剛奪冠,球星卡市場紅火得很,我也在浪潮之中,玩得五迷三道。
就在2023年底的時候,球星卡巨頭Topps出了個23/24歐冠球星卡的新系列,名叫DECO。
那會兒我剛看名,以為這是跟前巴薩名宿、葡萄牙球星德科出的合作產品呢,畢竟那會還有什么穆里尼奧精選系列,專門讓名宿選球員出球星卡產品,意思大概就是:這小伙行,我權威認證,大家趕緊買啊。
在這種意識下,我自然而然地就覺得這是德科精選包,不過這人品味真社會,又金又黑的,跟London Boy一樣,不咋地。
后來證明,是我膚淺了。
人這Deco指的是藝術流派,名叫Art Deco,翻譯過來就是裝飾藝術,是2025年呼之欲出的美學巨浪,被專家視作是極簡主義的棺材釘。
在忍受了多年“極簡暴政”之后,一些人開始用裝飾藝術這種極重修飾的美學,開始對統攝人類社會數十年的審美發動了攻勢。
3年前,reddit上就有人在建筑板塊發起了呼喚裝飾美學回歸的招魂貼,點贊、跟帖的人不少,有些人聲稱極簡主義太無聊了,缺乏活力,唯有這種繁復奢華的裝飾美學才是令人振奮的風格。
這種熱情直接作用到商業領域,首當其沖的就是房地產。
裝飾藝術作用在房地產上,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房子的樣子。在中國,同樣風格的裝修,在一線施工人員口中被叫做美法混搭,雖然說法挺接地氣,但背后道理卻一點毛病沒有——裝飾藝術就是起源于法國,興盛于美國咆哮的20年代。
“這兩年選擇這種風格的變多了。不過一般來說,選擇這種風格的都是大戶型,高端小區,一般預算不充足的人不會選擇這種風格,因為它不但用料要求高,后期家具費用也高,140、50平的房子預算起碼要50萬左右。”在北京擁有數十年裝修經驗的郝經理說。
根據高端藝術品投資情報機構LuxuryArtwork的說法,在歐美地區,帶有裝飾藝術風格的房屋憑借精良的做工、深厚的歷史以及稀缺性(一般都是上世紀20、30年代建成)已經成為了豪華房地產投資的新寵。
興趣引發溢價,根據紐約高端房地產市場的一項研究,擁有裝飾藝術設計的住宅比沒有這些特質的住宅售價高出20%。
現在網上遍布裝飾藝術風格的房產新聞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錢買裝飾藝術豪宅和大平層,于是也想要新鮮的消費者,便開始在家具上下功夫。
古董、復古家具及家居裝飾在線交易平臺Vinterior的平臺數據發現,裝飾藝術家具正在沖擊MCM中古家具(Mid Century Modern 二十世紀中葉現代主義家具)的地位:搜索量同比增長了50%,在2024年最后兩個季度銷量增加了2倍。
在此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鏡子、臺燈、椅子和儲物柜。這些產品的共有特點是用料扎實,工藝精湛。
1920年代法國旭日鏡,售價2601美元
1930年代法國床頭燈,761英鎊
1940年代法國邊桌,689英鎊
1930年代的法國時鐘,售價1050英鎊
跟隨浪潮,大富翁能爆金幣,中產能找替代,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招。
比如在tiktok上,名叫@littlepommelane的DIY博主,就花50美元買了個搖搖欲墜的爛柜子,自己改造了一個裝飾藝術風格的入戶柜。這一提案得到了圍觀群眾的擊節贊嘆,他們紛紛聲稱也要通過DIY跟上浪潮。
裝飾藝術風格不僅僅在家居領域復興,時尚也在被它改變。
如果你仔細觀察時尚秀場,會發現裝飾藝術的時尚元素正在被著重強調:金黑相間的面料、天鵝絨、珍珠...被香奈兒、迪奧反復演繹,時尚評論員認為,它們標志著裝飾藝術風格的卷土重來。
但最迷戀這種審美的還得是拉夫勞倫,他將剛剛結束的2025年秋冬時尚秀稱為現代浪漫主義,無論是選址還是設計風格都讓人瞬間聯想起20世紀初的浮華時代。
Art Deco這個概念,是在1968年藝術史學家貝維斯·希利爾寫成《二十和三十年代的裝飾藝術》之后開始被廣泛使用的稱呼。
其來源是1925年法國巴黎“The 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 - 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
在那場展會中,法國人希望推出一種雜糅全球各種文化的美學。
于是,他們既通過從埃及到中國具體的民藝產品中汲取靈感,也從抽象的野獸派、未來主義、構成主義之類的抽象視覺語言中尋找思路。比如émile-Jacques Ruhlmann在展會上展示的辦公桌,最能體現裝飾藝術的美學特點。
這張桌子,用料奢侈,主體使用了望加錫烏木構建,運用東方漆藝修飾,桌面用非洲莽蛇皮覆蓋,桌腳使用了鍍銀青銅加固,最后再用象牙點綴部件。
雖然它是手工制作,但講究極致的對稱比例感、撞色和材質的視覺沖擊,這些都是裝飾藝術的主要特征。而弧形腿部也顯示了現代審美中的流線型美學。
可以這么說,裝飾藝術是一種立足過去、放眼未來的混合美學:
它既融合了傳統工藝與古典美學的厚度,也吸納了新技術與現代設計語言的速度感;這種混合性,是由全球化進程深化、跨文化視覺資源加速流動之后煉成的風格,是一種特殊歷史時期下形成的樂觀主義審美。
今年正好是裝飾藝術百年
解釋美的權力是一切實體想要達到的終極。
它和同一時期包豪斯風格(極簡主義代表)在美學風格層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表達的東西卻完全不同:
裝飾藝術是精英主義的。
它起源于法國、流行于美國。在追求享樂主義的時代背景下,這種美學強調通過運用鍍鉻、象牙、貴金屬、大理石這樣的珍貴材質炫耀財富。一切設計的出發點,圍繞著美是權力與財富的外衣而進行。
1934年Walter Dorwin Teague設計的Sparton Bluebird收音機
包豪斯是大眾的。
它是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德國追求工業復興、效率和政治改革的決策。強調去裝飾、去繁復,運用簡單廉價的材質和可被流水線大量生產的高效設計,試圖達到用設計服務社會,讓美不再專屬于貴族,而是人人可用的目的。
1959年迪特·拉姆斯為博朗設計的收音機
當人們重新關注起裝飾藝術風格,代表著人們重新愛上了資本家審美。
最能印證這一點的是裝飾藝術設計師émile-Jacques Ruhlmann的發言,他在1925年對媒體陳述,自己設計的產品并非針對普通人,而是針對頂富階層:“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買得起新東西,也只有他們才能讓它變得時尚。”
美學變化和社會水溫同頻,裝飾藝術風格的卷土重來,像是一種歷史的押韻。
從生活角度出發,擁抱裝飾藝術家具是一種出于對安全的追求,高級材質、時間賦能,總能讓人們對其保值性報以期待——尤其是當人們受夠了廉價材質的快時尚、出租屋的三合板家具之后,總想用點已經被印證價值的東西,當作生活的錨點。
1925年巴黎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上的家具
這也是一場對算法的反抗。
算法消除了美學差異,也讓世界變得無聊。此前席卷世界的極簡浪潮,它讓設計師有了偷懶的理由,也讓整個世界大差不差。
而這種有過歲月洗禮的中古家具和產品,會讓自己在產品稀缺性的支撐下,顯得與這個枯燥世界有所不同——這在疫情之后,對于更關注自己生活的社會心理來說,十分重要。
國際咨詢機構WGSN也在多份報告中提到,疫情讓人們對家庭生活更加看重,對于東亞家居品牌來說,如何提供對手無法復制的小眾產品是零售策略重點。
不過,以裝飾藝術為代表的浮華美學歸來也是個令人不適的隱喻。
人類總會在不那么昂揚的時候,把浮華當作精神寄托,試圖用視覺的享受逃避現實的困頓: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電影業火爆,里面很多作品都是貴族生活片。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時候,迪斯科文化和各種閃著光的衣服鉆入了人們的生活。疫情之后,Y2k和多巴胺又輪番統治了我們的審美。
歷史不會重復,后世如何解讀裝飾藝術的歸來雖尚不可知,但我們記得第一次裝飾藝術浪潮時世界是什么樣子:全球經濟崩潰、法西斯主義興起、戰爭迫在眉睫。
在那個年代一些詩人用金箔般的語言描繪即將落下的陰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首:
... 酒吧里的面孔, 緊抓著他們平凡的日常: 燈光永遠不該熄滅, 音樂永遠應當奏響, 所有的約定俗成, 共同塑造這個堡壘, 讓它看起來像是家; 以免我們看到自己身在何處, 迷失在幽暗的林中, 像害怕夜晚的孩子, 從未真正感到過幸福或善良。 ... ——W. H. 奧登的《酒吧里的面孔》
1930年代美國華盛頓特區卡爾頓酒店酒吧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74792.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