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組織上有命令,您還是告訴我們實情吧!”丹江口一戶人家中,幾個社區工作人員恭敬地勸說著一位已經91歲高齡的老人。
老人一聽說組織上有了命令,也不再隱瞞,顫顫巍巍地在柜子中找出了一個破舊的牛皮紙袋。
緊接著又在牛皮紙袋中拿出了一個包裹嚴實的小包,盡管破舊,但是表面卻干凈整潔,可見老人對包裹中的東西十分珍惜。
打開包裹后,里面竟然滿滿當當地放著各種證書和獎章,令眾人驚嘆不已,一瞬間濕了眼眶,所有人都對眼前這位老人肅然起敬。
那么這位老人到底是誰呢?他又做了什么才會讓在場的人如此感動呢?這一切都要從一張退役軍人登記表開始說起。
平凡的英雄
在丹江口一戶普通的人家里,來訪的幾位社區工作人員打破了這平凡的一天。
他們拿著一張退役軍人信息登記表,指著“是否榮獲軍功”那一欄的一個大字,詢問是否有一位名叫張文魁的老人。
看到陌生人的嚴肅問話,家人們都變得十分緊張,但接下來的事卻讓在場的人都感動萬分。
聽到屋外的動靜,當年已經是91歲高齡的張文魁老人在家屬的攙扶之下來到了客廳中。
他的右耳在多年前因為救火受傷而不幸失聰,再加上本身年齡大,左耳的聽力也在下降,所以根本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么,交談起來非常困難。
來訪人員有一位名叫高飛的同志,他就是丹江口的作協主席,當時為了寫作,他拜訪了很多退伍軍人。
當聽張文魁的女婿李令軍聊到,自己的岳父好像也是一位退伍軍人之后,他就決心來拜訪這位老人。
再加上當時社區在統計退伍軍人信息的時候,老人在軍功登記那一欄填的是“無”,高飛就更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因為如果張文魁老人早年參加過戰斗,并且能一路見證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發展,不管軍功大小,一定不會像他所說的,沒有一點貢獻。
想必是張文魁老人在刻意隱瞞什么,所以他就和幾名工作人員一起來到了老人家中。
看到老人現在身體虛弱,聽力下降,高飛心里一陣酸楚,后來在艱難的交流中,張文魁老人還是對自己當年的經歷,一再隱瞞,拒不開口。
為了能夠還英雄美名,也為了讓大家見證更多老戰士的經歷,高飛和眾人商量之后,決定使用一個“妙計”。
于是他們幾人假裝說組織上要對退伍老兵進行新一輪的調查和編排,如果當年有勛章或者證書的話,也需要重新記錄和認證,老人這才拿出一個包裹。
而看到那些獎章,眾人恍然大悟,原來面前這位蒼老的老人竟然是一位深藏功與名的戰斗英雄。
接著,張文魁老人慢慢開口,開玩笑說:“這個包裹是從美軍的降落傘上剪下來的,可能比在場的人年齡都要大。”
高飛有些苦楚地笑了笑,看著這些獎章激動的說:“您就是真正的大英雄!”
老人的女婿也十分驚訝地表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老人還有這樣的過去,老人一直都對家人隱瞞著這些事情。
因為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多年的辛苦勞動,大腦功能也有所損傷,所以對以往事情的記憶總是斷斷續續。
經過三個月的交談和調查之后,高飛才慢慢理清老人一生的事跡。
甘做祖國螺絲釘
根據張文魁回憶,他在1958年之后來到了丹江口。
那一年,中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張文魁從戰場上走下來之后,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他雖然不能夠殺敵,但是能夠參與祖國的建設,所以聽到丹江口大壩建設急需人手的時候,他立刻回家與妻子商量,想要支援國家建設。
那時,他的妻子剛懷身孕,希望張文魁留在家中,不僅是為了還未出生的孩子,也是為了自己。
妻子實在不愿意看到張文魁繼續在四處奔波勞累,但是張文魁態度堅定,堅決地告訴妻子,自己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是一名黨員,只要國家需要自己,就算是刀山火海也不足為懼。
妻子實在拗不過他,就同意了和他一起前往丹江口。
于是等妻子生產之后,他便帶著一個月大的大女兒和妻子一起來到了丹江口。
那時的中國,剛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還在建設的初期,條件十分艱苦,不僅工程建設設施不足,就連基本的生活條件也不能保障。
講到這段經歷,張文魁只是笑笑,但他的妻子岳桂英卻說出了實情。
當時他們都居住在牛毛氈棚子里,周圍的環境也十分惡劣,方圓幾里看不到一棵樹,連荒草也沒有。天熱的時候四處不透風,屋子里就像一個蒸籠一樣,下雨的時候棚子又漏雨。
不僅如此,他們用水也十分困難,平常喝的就是混著泥土的臟水,而且因為怕私自用火導致火災,所以他們連燒開水都不允許。
這樣的環境大人還好說,但是小孩子抵抗力差,身體弱,長期喝這樣沒有經過高溫消毒的臟水就會經常生病。
所以岳桂英每次打湯的時候都不舍得喝,全都留給了孩子。
就這樣,他們在這樣困難的環境中過了一年又一年,張文魁也憑借著自己努力的工作態度和優秀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級重用。
一家人雖然生活艱苦,但好在家人都健健康康,工程建設雖然進度慢,但好在一切順利。
可1966年的一次火災卻讓張文魁陷入了危險之中。
那一年,張文魁接到上級命令,來到消防隊做基層調研,但是當地卻突發了火災。
本來他不是專業的消防員,根本不需要前往火場,但他是軍人,已經做好了時刻面對危險和搶救生命的準備。
于是他主動和消防員同志們搭車前往事故現場,但是因為路況復雜困難,行進途中張文魁不幸從車廂上滑落下來,頓時頭破血流。
送到醫院之后,醫生皺起眉頭,一天之內下發了三次病危通知。
岳桂英說起這些就要流淚,當時他們連棺材都準備好了,但此時奇跡出現了,張文魁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從死亡的魔爪中逃脫了出來。
可他也因此有了很嚴重的后遺癥,不僅是聽力受損,連大腦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都受到了影響。
在家中休養了一段時間之后,張文魁覺得自己不能在其他同志忙著建設時繼續躺在床上。
于是他找到上級領導請求繼續參加工作,而領導們考慮到他的身體問題,就把他安排到了辦公室,讓他負責管理工作。
張文魁一聽,立馬解釋說自己的大腦受損并不能擔此重任,還是換一份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上級也不再強求,于是讓他去負責管理工程局大禮堂。
這是一份普通平凡、煩瑣無味的工作,但張文魁卻在平凡的崗位上找到了意義和價值。
他經常說黨培養了自己,現在只要哪里需要自己,自己就在哪里扎根。
工作崗位沒有大小,貢獻也沒有大小,關鍵的是一個人有沒有為祖國奉獻的決心,有沒有奉獻一生的勇氣。
保衛祖國的老戰士
隨著談話的深入,平日里總是默不作聲的張文魁打開了話匣子,又談起了自己的家鄉。
1928年的中國處于軍閥混戰之中,中華大地硝煙彌漫,百姓苦不堪言,張文魁也是在這一年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
在他之前,他的六個哥哥姐姐已經因為醫療條件落后,營養不良等各種原因夭折,他也因此成為了家中的獨子。
可不幸的是,在他出生不久,母親就去世了,只留下他和父親相依為命。
太行山區土地貧瘠,農作物種植十分困難,所以張文魁記憶中的童年,饑餓一直伴隨著他。
后來,日本兵侵占了山西,他的記憶中只剩下了侵略者的暴行。
一次,他的父親遇到了日本兵,因為一點小矛盾被打傷致殘。
看著唯一的親人受傷,他再也抑制不住的怒火,他立誓一定要殺敵救國,不僅是為了拯救自己的親人,也是為了拯救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
于是在17歲那年,他和同村的年輕人扛起了武器,加入了革命隊伍。
在之后的兩年中,積極配合解放軍戰士作戰,在大大小小的戰斗中都表現得十分英勇,立下功勞。
根據張文魁描述,戰爭并不像書上所說的那般簡單,也不是短短幾行字就能概括。
他的印象中戰爭是殘酷的,每一天都有人死亡,他還記得,戰爭開始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棺材。
雖然形勢惡劣,但大家早已經習慣了這種槍林彈雨的生活。
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沒有時間來思考生或死的問題,而是把一腔怒火集中在了手中的武器上,只要多殺死一個敵人,就能早一點完成上級的任務,戰爭也能夠早日結束。
后來,張文魁如愿入黨,這一天他感到無比榮耀,在宣誓的那一刻,他感覺到內心的血液都在沸騰,就像宣誓詞所講的一樣,他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黨,奉獻到人民的事業中。
打贏了抗日戰爭后,國共雙方之間的矛盾又全面爆發,為了盡早獲得國內的和平,我黨開始了和國民黨之間的解放戰爭。
張文魁在抗日的時候就是先鋒,再加上又是黨員,只要黨有需要,就一定會奉獻出自己,所以他不顧一切,立刻報名參軍。
當時組織上考慮到他是獨生子,而且父親殘疾,所以沒有立刻批準他的參軍申請。
但張文魁卻表示自己上戰場是為了殺敵,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且和他前去的幾個年輕人都是在自己的帶領下參軍,自己要對他們負責任,他的父親聽說之后也十分支持兒子的做法。
就這樣,張文魁又一次走向了戰場,他配合著其他部隊,勢如破竹,一路前進,解放了中國大片土地。
后來,張文魁又被選中加入炮兵隊伍,學習如何修理從戰場上繳獲的大炮。
他立刻接受了上級的命令,開始認真研究這些專業知識,從此也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炮兵,一直到自己轉業之前都和大炮打交道。
他回憶說當時大炮很少,大家對這些武器都非常珍惜。
而且當時物資匱乏,設備不足,這些大型武器進行運輸的時候都借助人力,他們的炮兵就用肩扛,用手抬,經常滿身泥土,疲憊不堪。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暫時度過了一段和平時期,但是很快美國就打破這種平衡,開始入侵朝鮮。
為了將敵人擋在門外,不讓戰火蔓延到中國大地之上,我軍前往朝鮮,開始了艱苦的抗美援朝戰爭。
接到命令之后,張文魁沒有絲毫猶豫,立刻隨部隊跨過鴨綠江。
因為遠在異國他鄉,補給裝備不足,再加上敵軍炮火猛烈,我軍傷亡慘重,張文魁也險些在爆炸中喪命。
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志愿軍戰士常常是夜間行進,白天隱蔽。
張文魁回憶說他們每天都心驚膽戰,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
就這樣,憑借著志愿軍戰士的意志力和戰斗力,以及黨的正確指揮,我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獲勝,大大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在迎來了真正的和平之后,張文魁又投入到了新的建設之中。
就像他所說的那樣,他是一名黨員,是一名軍人,只要國家有需要,他就甘愿變成一枚螺絲釘,就算條件再艱苦,就算前路再漫長,他也會奮勇向前。
結語: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
正是有了像張文魁一樣不畏犧牲,英勇殺敵的老戰士,中國才能迎來和平建設;正是有了像張文魁這樣默默無聞,奉獻自我的螺絲釘,中國才能繼續前進,迎來新的騰飛。
在和平的今天,我們能夠學習的不僅是這些英雄的傳奇人生和英勇事跡,更多的是他們的選擇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不畏困難的勇氣。
老將已是暮年,過往成為歷史。繼續建設新中國,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已經交到我們手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也有義務奉獻自我,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