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種心理體驗,標準來自我們的內心,美不美我們自己說了算,所以審美是主觀的,個人的。
體驗就是主體經驗的意思,本身就是主觀的,之所以是個人的,是因為人與人不同,遺傳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就導致對美的感受五花八門。
五花八門并非漫無邊際,逃不脫一定范圍,大家都是人類一員,基因結構差不太多,成長環境的差別也沒有想象的大,都在人類社會里長大,不是猴群里長大,所以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共性還很多。
而共性里就有客觀的一面了,因為可以通過統計找到眾數的位置,也就是找到多數人都認為美的一些規律。
舉個例子,有人說黃山比華山美,這就是主觀的,無法證偽,你覺得他說得不對,華山的險峻更具美感,也無法證明他錯了,人家說的是他自己的感覺,你管得著嗎?
但如果說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覺得黃山比華山美,這就是一種客觀表述了,因為可以證偽,給兩座山都去過的人發個問卷統計一下,就知道是不是真的了,當然,這實際上不可操作,這樣的統計挺費事也有成本,誰吃飽撐的干這個?
所以,個體的審美是主觀的,群體的審美有客觀的一面。
因為群體審美有客觀性規律性,所以不少人認為美是一種客觀存在。
但所有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人,拿得出的理由都是審美上的共性而已,比如有人就反對我說美是主觀的,理由是大家都覺得名山大川美,沒人覺得家門口的臭水溝和小土包美。
你看,要說明美的客觀性,離不開這個“大家”,離不開拿共性說事。
如果把“大家”換成某個個人,結論就不一定成立,有的人審美小眾到奇葩的程度,大家都覺得丑的,人家偏覺得特別美,你奈何得了?不僅奈何不了,而且只要是人家真正的主觀體驗,不是故意嘩眾取寵,就應該給予尊重。
說直白一點,審美中的客觀,其實是一大堆主觀因為共性堆出來的,這是一種統計性質的客觀,這種客觀是扎根在個體的主觀上的,雖然表現出客觀一面,但和真正的客觀有區別。
首先,美是依賴于審美主體存在的,沒有審美主體,就無所謂美不美。
一座大山矗立在那里,坡度陡不陡、土山還是石山,植被是否茂密,這些是客觀的,人類沒有了,大山還在那里,但雄奇、險峻、秀美等概念,卻是人的主觀體驗,人類沒有了,就沒有人去贊美了。
其次,客觀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美不美卻會因為人的主觀因素而轉移,一個人的主觀改變不了什么,但多數人的主觀一起變,大眾審美的取向就變了。
在我小時候,對于美女的大眾審美是臉型圓潤飽滿,膚色健康紅潤,現在的大眾審美,卻是瓜子臉,膚色白皙細膩,這才過了幾十年而已。
第三,審美上的客觀來自統計規律,不存在統計規律之外的客觀真理,大眾審美是唯一具有客觀性的審美觀,所以說,在審美問題上,不存在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樣的事情,少數人的審美就是小眾審美,值得尊重,但不是什么真理。
一些所謂藝術圈權威人士,總想忽悠大家,說大家都認為美的,其實是不美的,是低俗的,真正高雅的美,只有極少數人懂得,說這話的,要么是不懂得美的本質,要么就是別有用心。
有句話想奉送給這些先生們:高雅的基本表現,就是不裝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