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全技術建立行業護城河,以全域AI重構產品價值。
撰文丨小胖
責編丨MANGO
設計丨PinZow
4月23日,吉利在2025上海車展甩出兩張王牌:全球首款AI全地形SUV原型車“銀河戰艦”亮相,電池安全核心專利向全行業免費開放,吉利拋出了一個“技術平權”的命題。這場看似低調的技術展演,其實意味著中國新能源賽道競爭已經有了實質性的變化,頭部玩家們已經從參數內卷變成標準博弈。
01
專利開放背后的“陽謀”
車企開放專利并非新鮮事。早在2014年,特斯拉就宣布開源電動車專利,拉開全球電動化序幕;2023年比亞迪開放e平臺3.0技術,試圖定義混動架構標準。
此次吉利開放的電池底部安全專利,則選擇了一個更精妙的切口:針對2026年即將實施的電池新國標中新增的底部碰撞測試,其提供的防撞梁集成設計、負坎沖擊測試裝置等方案,恰好覆蓋23項超國標測試項目。
吉利此次宣布向全行業開放電池底部安全專利,絕非簡單的技術共享。三項核心專利(底護板、防撞梁、碰撞測試裝置)直擊電動車底部碰撞痛點,其測試標準中23項超國標、12項為國標未覆蓋領域。
更值得玩味的是,20億元打造的全球最大安全試驗中心同步開放,這簡直就是陽謀:友商敢不敢來測試?這意味著吉利正試圖將自身的安全驗證體系轉化為行業基準。
從主導制定國內首個底部防護團體標準,到推動底部碰撞納入新國標,吉利的安全技術輸出已形成“研發-標準-驗證”閉環,中國車企試圖在核心領域掌握國際話語權。
02
從參數內卷到規則定義
行業數據顯示,近三年中國車企安全專利年均增速超40%,但能將專利轉化為標準者不足5%。吉利通過主導115項安全標準制定、加入IATF國際組織等動作,正在嘗試破解這道難題。
其20億元打造的全球安全試驗中心,或許將成為中國版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雛形——當第三方檢測機構尚未形成權威時,車企自建標準體系正在填補空白。
而在車展媒體日當天,吉利銀河戰艦原型車的亮相,則更加暴露出智能時代車企對造車下半場的認知分化。
與有些車企強調原地掉頭、自動泊車等智能場景化功能不同,吉利將賭注押在系統性安全冗余:衛星通信預判塌方風險、AI數字底盤4毫秒級響應、真彈槍擊電池驗證等組合拳。這種技術路徑的選擇,折射出智能電動車競爭維度的變化。當多數車企仍在堆砌算力、傳感器數量時,頭部玩家已經開始爭奪對規則定義權。
03
吉利全球化的野望
吉利的動作,可視作中國車企參與國際標準競爭的一次不錯的嘗試。在新能源車陷入配置內卷的當下,吉利選擇以“安全”為差異化切口當然是沒問題的,不過根據觀察,吉利的安全牌還是跟其他車企有所不同。首先,通過專利開放綁定行業標準,將企業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基礎設施,其次當續航焦慮逐步緩解,電池安全就成為了新的決策關鍵點。
銀河E5(參數丨圖片)橫掃全球五星安全評級,神盾電池真彈槍擊測試等“暴力驗證”,正在建立用戶對吉利的安全信任溢價,最后從參與115項安全標準制定到加入IATF國際組織,吉利的安全體系正為其全球化鋪路——嚴苛的Euro NCAP標準,恰是其技術實力的試金石。
從特斯拉開源專利催生造車新勢力,到吉利開放安全技術綁定行業標準,歷史總是重復相似的劇本:先發者通過技術民主化擴大生態,最終在規則層面收割紅利。當中國車企從標準執行者向制定者轉型時,或許需要更清醒的認知。
這場發布會沒有炫酷的概念車,卻處處透露出吉利的務實野心:用安全技術建立行業護城河,以全域AI重構產品價值。當新國標開始采用吉利主導的測試方法,當競爭對手不得不使用其開放專利時,這家車企正在完成從參與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身份轉換。 真正的技術平權,從來不是表面那么簡單,而是強者制定的游戲規則。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My車轱轆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