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何和談時,宋真宗定的底線是給錢可以,領土一寸都不能讓,最終簽訂的澶淵之盟談不上喪權辱國,但宋朝絕對錯失了一次收復燕云十六州,并重創遼國的機會。
因為從表面上看,契丹人一路勢如破竹,在短期內突入到宋朝腹地,兵臨澶州,此地距離北宋首都開封很近,而且是開封北面最后一道屏障,只要攻破澶州,即可兵臨開封城下。
但是,契丹人犯了兵家大忌,孤軍深入,而且不以占領城池為目的,大軍深入后,根本沒有后方,沿途的宋朝軍事重鎮并未被摧毀。
這是最為致命的,但凡宋真宗膽子大一點,有魄力一點,遼國這20幾萬大軍必然遭到重創。
當時,遼國南下攻宋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注意結合示意圖來閱讀):
1004年,掌控遼國大權的太后蕭燕燕帶著遼圣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為理由,發兵20余萬,大舉南下,進攻宋朝。
遼軍在攻破宋遼邊境的唐興口后,又大舉進攻宋朝在宋遼邊境的軍事重鎮威虜軍,結果,遼軍非但無法攻破威虜軍,還陣亡了一員偏將。
遼軍在威虜軍吃了苦頭后,干脆放棄進攻威虜軍,轉而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順安軍(今河北省高陽縣),一路進攻北平寨。
然而,順安軍和北平寨根本打不動,來勢洶洶的遼軍反而被宋軍將領石普和田敏擊退。
連續多次攻城失利后,遼軍干脆放棄攻城,繞開這些難啃的骨頭,直接一路向南。
幾天后,遼軍主力抵達宋朝的定州,宋軍主力大兵團就部署在這里,號稱是定州大陣。
遼軍在這里對定州兵團展開了多輪進攻,結果始終無法取得突破。
雙方進行了短暫的軍事對峙后,遼國太后蕭燕燕于是決定放棄攻打定州,并且繞開定州大陣,一路往南狂飆突進。
不久之后,遼軍兵臨瀛洲城下,蕭燕燕決意攻取瀛洲城,雙方由此展開了一場硬碰硬的大戰。
誰知,瀛洲守將李延渥對遼軍嚴防死守,面對遼軍的四面圍攻,宋軍將士拼死血戰,死守不退,一番血戰之后,遼軍陣亡3萬余人,傷6萬余人,但始終無法攻破瀛洲城。
如此傷亡之下,遼軍只得撤軍,并進行短暫的休整。
隨后,遼軍放棄進攻瀛洲,繼續往南突進,不久便抵達北宋腹地的天雄軍地界。
但契丹人對天雄軍發起猛攻后,還是無法攻破,于是又放棄進攻天雄軍,繼續向南進軍。
不久之后,遼軍抵達德清軍地界,德清軍位于天雄軍和澶州之間,是澶州北面的門戶。
遼軍大將蕭撻凜隨即對德清軍展開了猛烈進攻,由于敵眾我寡,德清軍最終被遼軍攻破,宋軍包括守將張旦在內的十幾名將領戰死。
攻陷德清軍后,遼軍很快兵臨澶州城下。
而澶州則是北宋首都開封北面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澶州失陷,那么開封城將朝不保夕。
就在遼軍三面包圍澶州城時,宋軍部署了一種遠程重型武器——床子弩。
恰好這時,遼軍大將蕭撻凜帶著數十個騎兵到城下巡視,結果被宋軍使用床子弩一箭射殺。
統兵大將的陣亡,使得遼國太后蕭燕燕再無底氣與宋軍繼續開戰,因此越來越迫切地希望能和談。
而此時宋真宗也在宰相寇準等人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抵達澶州,并在寇準等人的強勢施壓下,半推半就地登上北城的城樓,升起象征皇權的龍旗。
史載,澶州諸軍見狀,紛紛高呼萬歲,聲音傳出數十里地,氣勢百倍。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以上,就是遼軍南下進攻的大致路線和過程。
可以看出,遼軍一路上其實并沒有打多少個勝仗,反而是處處碰壁,只不過他們只要是遇到攻不下的軍事重鎮,就直接繞開,然后拼命地向宋朝腹地突進。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遼軍看似一路勢如破竹,實則孤軍深入,而宋朝北方邊境以及腹地的軍事重鎮并未被攻占,實力原封不動地保留。
遼軍方面則因為深入宋朝腹地,沿途又沒有攻占多少城池,導致沒有后方。
就在遼軍三面圍攻澶州時,北邊的宋軍各大重鎮完全有能力切斷遼軍的退路和補給線,進而分兵南下,與南邊的宋軍一起,對這20余萬遼軍實施合圍。
同時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讓遼軍無法就地得到補充。
時間一久,只要指揮得當,這20余萬遼軍被宋軍吃掉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極大的優勢之下,宋軍取勝的勝算也是極高的。
看看上面澶州之戰的示意圖就知道了,遼軍的進攻路線,從北到南幾乎是長長的一條直線,這種孤軍深入之局,只要北邊的宋軍掐斷遼軍的北歸之路,再南下合圍,那么遼軍將陷入極端不利的情況。
當時,鎮守北方邊境的大將楊延昭(第二代楊家將)就曾經上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他就認為契丹人深入宋境太深,因此建議朝廷命令北邊的宋軍各路人馬封鎖重要隘口,截斷遼軍退路,斷其糧道,再伺機對遼軍實施合圍,以圖殲滅這20余萬遼軍,再北上一舉收復燕云十六州。
事實上,當時宋朝在南邊的澶州聚集了幾十萬人馬,北邊的定州大陣有十幾萬人,加上北邊其他各大軍事重鎮的兵力,完全足夠對遼軍展開合圍的。
但宋真宗怯戰,急于求和,對楊延昭的建議不予理睬,哪怕宰相寇準也極力勸說宋真宗繼續和契丹人打下去,他也不聽,執意求和。
宋朝也由此錯失了一次重創遼軍,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澶淵之盟之所以能談成,不僅僅是宋真宗的原因,背后還有遼國太后蕭燕燕的推動。
事實上,早在遼軍南下之初,在宋朝邊境作戰失利,好幾個軍事重鎮都無法攻克的情況下,蕭燕燕就已經萌發了和談之意,她之所以繼續往南打,是想以武力逼迫宋朝方面在談判桌上讓步。
當然了,如果南下能一舉打得宋朝元氣大傷,甚至如果有機會滅了宋朝,她也是很樂意的。
當時,降將王繼忠曾多次勸說蕭太后與宋朝和談,正好蕭太后也有這個想法,于是就讓王繼忠寫信給宋真宗,表達和談之意。
王繼忠原本是宋真宗的心腹,后來在一次與契丹人的戰爭中被俘虜后,選擇了投降,宋朝方面還以為他戰死了,直到看見他寫來的信,才知道人還活著,只不過已經投降遼國。
宋真宗收到信后,也想跟契丹人講和,于是派曹利用作為使者,出面與契丹人談判。
但曹利用出發后,在天雄軍被扣下了,因為當時遼軍攻勢很猛,天雄軍方面,由文官王欽若坐鎮,他認為契丹人正在宋朝境內四處進攻,哪有半點講和的意思。
所以他不相信契丹人想和談,于是扣留了曹利用。
直到遼軍進攻瀛洲時,戰死3萬余人,傷6萬余人后,蕭太后才著急了,于是又催著王繼忠再給宋真宗寫了一封和談的信。
雖然蕭太后想和談,但遼軍的進攻勢頭一點都沒有收斂,還是繼續南下進攻。
一直到遼軍兵臨澶州城下,宋真宗也御駕親征,抵達澶州時,遼軍作戰失利,蕭燕燕再次派人送信給宋真宗,表達想和談的意思。
這時,宋真宗一查才發現曹利用被扣留了,于是親自下旨要求天雄軍放曹利用離開,前往契丹軍營談判。
雙方的和談這才進入實質性階段。
在和談的過程中,宋真宗的底線是領土一寸都不能讓,但給錢可以,但他能接受的上限就是百萬兩白銀。
然而,宰相寇準堅持主戰無果后,又擔心在談判中吃虧,所以特意找到曹利用,直接用威脅的語氣說道:
“雖然陛下許諾最多可以向遼國支付百萬之資,但我寇準覺得太多了,你這次去談判,要是超過30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曹利用聽完,嚇出一身冷汗,最終在談判中,達成的協議是,宋朝每年向契丹支付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真宗為兄,遼圣宗為弟。
此后,這一紙和約確保了宋遼之間上百年的和平。
這個盟約,其實僅從賠錢的角度來說,每年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對宋朝來說,確實九牛一毛,但從體面的角度來說,宋朝是吃虧丟臉的。
因為遼國一分沒出,既然是兄弟之國,契丹人哪怕每年送來幾千頭牛羊,也算雙方對等來往。
但澶淵之盟的結果是宋朝單方面的付出,屬于是不對等的。
當年渭水之盟,李世民給了突厥人錢,約為兄弟,突厥人好歹事后還回贈了幾千頭牛羊,而這一次,契丹人顯然是只占便宜,不吃虧。
最關鍵的是,契丹人雖然攻入中原的兵力有20余萬,但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糧草短缺,而且損兵折將,隨時面臨被宋軍合圍的風險。
可惜的是,宋真宗怯戰,能力又平庸,大好的機會被他浪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