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想打長春,毛主席堅持要他打錦州,林回電:請主席頭腦清醒考慮之
提起遼沈戰役,毛主席那一記“千里打錦州”的戰略猶如神來之筆,不僅徹底切斷了東北國民黨軍隊的退路,還為隨后的一系列圍剿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在對毛主席高瞻遠矚的贊嘆聲中,我們也不能忽視林彪發給他的那封電報,其中一句話尤為引人注目:“請主席頭腦清醒考慮之。”
那么,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在遼沈戰役期間,毛澤東選擇林彪擔任主帥,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選拔戰略區首長時堅持的四大原則:第一,要具備統領千軍萬馬的指揮才能;第二,要擁有豐富的軍事斗爭經驗;第三,在軍隊中有極高威望;最后,立過赫赫戰功。
顯然,林彪完全符合這些要求。
然而,即便如此完美的人選,也存在一個致命弱點:過分縝密而優柔寡斷。
這種性格特質最大的風險便是可能延誤戰機。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毛澤東將林彪推上遼沈戰役主帥的位置,是一次大膽冒險。
起初,對于東北地區的戰略構想,毛澤東和林彪達成了一致。兩人都同意“封閉蔣介石所率國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方針。
1948年初,林彪曾向毛澤東回復電報:
“我們同意并認為將敵堵留(封閉)在東北各個殲滅,并盡量吸引敵人出關增援,這對東北作戰及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戰行動當以此為準。”
然而,當討論如何具體實施這一策略、即如何有效地阻止國民黨撤離東北時,兩人出現了分歧。當時,國軍在東北只剩下三個主要據點:沈陽、長春和錦州,而錦州則是通往沈陽和長春的重要門戶。
林彪傾向于先攻打孤守長春的鄭洞國部,以穩扎穩打的方法推進。
畢竟,他手握70多萬野戰軍,而鄭洞國部只有10余萬人。就算無法攻下長春,他仍可以退回北滿,與國民黨繼續僵持。隨著中共武裝力量迅速壯大,遲早會給敵人施加巨大的軍事壓力。
因此,他給毛主席回電,提醒道:請主席保持清醒的頭腦。
毛澤東則認為:如果國民黨想要撤出東北,他們只有兩條退路,一是通過錦州返回關內,另一條則是從營口經海路逃走。他認為,應當先奪取錦州,以截斷他們的后路,然后逐一擊破其余據點。
毛澤東正在謀劃一場宏大的戰略,他的目標是徹底消滅困守在東北的55萬國民黨軍隊,一個都不放走。這樣大的胃口,這樣大的殲滅戰,是林彪所沒想到的。
相較之下,林彪這種穩扎穩打的策略,也有弊端:即便他成功占領長春甚至整個東北,也可能讓國民黨的這支精銳部隊得以從容撤退,從而對關內的解放軍部隊構成巨大的壓力。
林彪之所以選擇這種戰術,有兩個原因。
首先,他在作戰時極為謹慎,幾乎只打有勝算的仗;
其次,他始終被四平攻堅戰失敗的陰影所籠罩,對攻堅戰心存畏懼。
他非常清楚:錦州經過數月建設,已成為一個現代化鋼筋水泥筑成的防御堡壘,其外圍還有寬深各兩米的壕溝和鐵絲網。可以說,即便被全面包圍,錦州也能堅持很長時間。
當年“剿總司令”衛立煌視察過錦州后,自信地表示:“在江西與共軍作戰時,我們沒有這樣的工事,那時尚且能贏,現在更無問題。”
盡管林彪沒聽到這番話,但他明白:攻克錦州,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艱難攻堅戰。
因此,當毛澤東建議他先攻打錦州時,他猶豫了,并提出要先解決長春的問題。
毛澤東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沒有發火,而是意識到自己低估了林彪對攻堅戰心理陰影的影響。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看重錦州的重要性。
他預見了解放軍將在此發動決戰,因此多次要求衛立煌南下增援。然而,在遭遇拒絕后,蔣介石親自趕赴沈陽施壓,并最終將衛立煌架空,這種做法無異于“臨陣換帥”,兵家大忌。
面對主帥不愿配合,毛澤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他雖然感到苦惱,卻并未動怒,而是思考如何讓林彪主動進攻錦州。
毛澤東深諳心理學,他知道像遼沈這樣的大規模戰役中,統帥的重要性不可小覷。
在一場戰爭中,勝利不僅依賴于各個環節的保障,還取決于將領的信心。如果指揮官內心猶豫不決,畏首畏尾,那無疑會對戰局產生不利影響。
經過深思熟慮后,毛澤東同意了林彪進攻長春的計劃。明知此舉可能對整體戰局不利,但他仍支持這一決定,其原因就在于希望讓林彪親身體驗,從而徹底信服。
1948年5月下旬,圍攻長春的戰斗正式打響。這場激烈的攻城戰持續了一整天:盡管我軍消滅了五千敵人,卻也付出了兩千名士兵傷亡的代價,最終未能成功占領長春。
事實的發展并沒有如林彪所愿,他意識到長春難以攻克,但這并未使他認為錦州就更容易拿下。
7月20日,在圍困長春一個多月之后,東北局常委重新審視形勢,一致決定:全面殲滅駐守長春之敵缺乏把握,不宜勉強,應集中主力南下作戰為佳。
對于這一調整結果,毛澤東表示滿意,并在回電中指出:“你們現在已經將注意力轉向南方作戰,研究敵情、地形和糧食等有利條件,這是非常必要且正確的。”
此時,毛澤東與林彪再次在如何處理東北戰場上達成一致意見——即向南推進。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林彪因過度謹慎,再次陷入猶豫。這位能夠統帥百萬大軍的將領,以細致著稱,“百萬之師,他可以具體部署到營”,但正是這種細致,使得他常常顯得過于謹小慎微。
仔細權衡后,林彪又開始對南下攻打錦州產生懷疑。
8月11日,他和其他指揮官致電中央軍委,表示由于糧食問題無法解決,加上熱河運糧道路遙遠且雨水頻繁,他們不能確定何時能夠發起進攻。
“兵貴神速”,可林彪等人卻在刻意找借口拖延時間。這樣的結果,毛澤東當然不滿意,他當即發去電報,并一針見血地指出:林彪行動遲緩的癥結在于怕打攻堅戰。
毛澤東深知四平攻堅戰給林彪帶來的心理陰影,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無法強硬要求其立刻執行南下計劃。
從當時局勢來看,直取錦州、控制榆關,可以形成封鎖態勢,使國民黨軍隊無路可逃。
但如果放棄攻擊錦州,這場戰爭很可能僅止步于擊潰,而非全殲,這樣一來,讓敵人逃往關內,將為日后的清剿增添麻煩。
站在全局高度考慮問題的毛澤東策劃了一場總攻,而林彪則被過去失敗經驗所束縛,對自己缺乏足夠信心。
林彪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自己沒有堅定決心,很可能重蹈覆轍。
毛澤東希望林彪盡快采取行動,他在電報中非常明確地提醒林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他還直截了當地指出:林彪等對北寧路上敵情判斷亦顯得甚為輕率。
隨后,中共中央軍委對東北解放軍進行了整編,并成立了東北野戰軍指揮部,由林彪兼任司令員,同時羅榮桓擔任政治委員、劉亞樓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主任。
新組建的部隊包括兩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以及15個獨立師,總計70萬人。
此外,還有33萬人的東北軍區部隊協同作戰。
這等于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在推動著整個軍事行動前行:領導班子已備齊,人馬也已集結,就等待出擊時機。
看到這一發展趨勢后,林彪自然明白再耽誤下去已非良策。
1948年8月29日,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的領導下發布了《遼沈戰役行動前政治動員指示》,明確提出以主力南下作戰,并喊出了“爭取全殲東北敵軍”的口號。然而,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并未能立刻堅定林彪的信念。
他時常皺眉不展,頻繁地吃黃豆來緩解內心的不安。大戰當前,他幾乎徹夜難眠,而蔣介石在錦州附近葫蘆島增兵的消息,更讓他舉棋不定。
四平失利的陰影揮之不去,攻堅戰總是讓林彪感到棘手。他擔憂沈陽、錦西、葫蘆島三面夾擊,于是電報中央軍委,建議放棄北寧路作戰,再次轉向長春。
這封特級電報發出于10月2日深夜22點。
次日,羅榮桓和劉亞樓一同來到林彪處。羅榮桓直言:“林總,我建議我們仍然要打錦州。”
面對這個提議,林彪詢問劉亞樓的意見,他回答道:“我同意羅政委的看法。”
此時,林彪陷入更深的思索中。
羅榮桓趁機勸說道:“從大局來看,攻打錦州是封閉東北大門的一次絕佳機會,我們應該果斷行動。”
羅榮桓的這句“值得冒險”,徹底點醒了林彪。他終于下定決心攻錦了,他當即對秘書道:“你去機要處把那份電報追回來。”
然而,那封電報早已在凌晨4點送出。對此,羅榮桓建議無需等待中央軍委回復,可以重新表態,堅持攻打錦州。于是,他們三人迅速擬了一份新的電報傳遞決心。
毛澤東收到后表示贊許:“你們決心攻錦州,甚好,甚慰。”
在電報中,毛澤東肯定了他們的具體作戰部署,這種肯定,在某種意義上,是給喜歡猶疑的林彪吃了一顆定心丸了,他說:“你們的具體部署是完全正確的,這樣做,才算把重點放在錦州、錦西方面了,糾正了平分兵力的錯誤。”
毛澤東還特別指出,不必理會蔣介石抵達沈陽后的任何動作或言論,只需堅定執行既定計劃即可。在這樣的鼓勵下,林彪終于消除了所有顧慮,全力投入到即將展開的大決戰中。
10月4日,他率領東北前線指揮所抵達阜新,然后繼續乘車南下。
5日,他們到達距錦州僅30余里的牤牛屯,在那里制定了具體攻城方案。
同時,國民黨派遣“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馳援錦州,而塔山作為唯一通道,僅距錦州20公里。
10月10日凌晨,我軍與敵人在塔山展開激烈阻擊戰。我方雖傷亡慘重,負責指揮程子華,向林彪發去電報報告損失情況,并請求支援。
然而,還未等他詳細說明戰況,林彪便果斷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