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地區的選擇,有“紅黑榜”之分?欲跨文化隔閡,內容要做本土化“手術”?排片機制、窗口期、配音版本,都有很多差異講究?前一批蹚河繞坑的發行人們,正釋放出實打實的落地經驗。
作者:小杜????????????????????????????????????????????????????????????????????????????????????????????????????????????????????????????????????????????????????????????????????????????????????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在十年前,華語電影出海還是很多從業者和觀眾的暢想,在那個電影工業尚未成熟的時代,市場主流商業片仍是對外吸引力不足的本土喜劇。如今,伴隨著電影產業進步,以及創作類型多元的浪潮,誰還會說中國電影走不出去?
中國電影的出海,也正在撬動全球票房規則——法國觀眾為《封神第一部》貢獻七成上座率,《深海》能在巴黎主流院線排片500余場——雖然數字背后提升空間巨大,但文化輸出口號背后,更生猛的商業密碼正在野蠻生長。
就在近期北影節的海外發行論壇上,來自各大洲頭部國家的幾位華語影片發行人首次交流起華語電影海外發行的最新狀態:當《封神》團隊用東方版《指環王》定位撬動法國女性觀眾,當《孤注一擲》借東南亞反詐共鳴攬下3200萬票房,中國電影人至少已摸索出現階段的三條黃金航道——優選市場做精準“爆破”,發行策略中進行適應性的“手術”,渠道生態實現立體“布局”。我們當下已不是在論證出海必要性,而是用實戰經驗,重構出海邏輯、拆解核心對策。
出海市場,有“紅黑榜”?
什么樣的華語電影適合海外發行?《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貢獻了一條通用的法則:“動作是一種通用語言”,“爆炸和追逐不需要翻譯”;好萊塢則用《終結者》《速度與激情》等賣座IP為這句話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動作類型可以直接跨越語言障礙,同時文化折扣低,易培養觀眾黏性。如此類型特性,也為《緊急救援》《飛馳人生》等重工業華語影片出海提供了捷徑。
那么中國電影出海的地區選擇,有什么講頭嗎?從多位華語影片發行人的分享中,我們感受到近年不同地區市場對華語電影的接受程度確有深淺之分。
東南亞市場:明星效應與社會現實共鳴
“東南亞是華語電影發行的后花園”這個論斷一點都不為過,當地電影工業的薄弱,以及密切的文化聯系,都為華語電影在東南亞市場的突破留出了空間。這種突破也印證了“明星引流+內容扎根”雙引擎策略的有效性。
之前耽美劇在東南亞種下的種子,在今天頂流演員的票房號召下持續生根發芽。春節檔肖戰主演的《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在泰國首周就獲187萬元人民幣,非華裔觀眾占比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社會議題的精準捕捉也成為破圈關鍵。反詐題材《孤注一擲》因直擊東南亞電信詐騙共性痛點,在馬來西亞以3200萬元人民幣刷新當地電影票房紀錄。東南亞市場的華語影片影響力被進一步釋放。
南美市場:工業化類型片的突破口
這個來自另一個半球的大洲對我們的電影觀眾來說實在過于陌生,我們甚至很難講出時下當地的一部著名電影,這便是其類型片極度匱乏的具象寫照。
南美電影市場長期被好萊塢把持命脈,多民族、多國家的文化差異形成了天然屏障。雖然這片土地上誕生過《我仍在此》《中央車站》這樣的藝術片明珠,但本土類型片制作體系始終不夠硬氣——既要靠進口大片填飽觀眾胃口,又因各國審美差異讓海外影片進入難度大增。
在這塊難啃的市場上,秘魯Star Film公司的阿曼硬是給中國電影鑿出了通道。從早年試水《超強臺風》這類青澀作品,到近年操盤《緊急救援》《危機航線》這些硬核工業大片,他和團隊借助中國電影資本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力量,主推災難片、動作片這些靠視聽沖擊力打破語言障礙的類型。更值得留意的是,隨著中國新主旋律電影完成工業化蛻變,這些商業類型片早就不只是爆米花爽片,而是悄悄把中國符號織進故事里,在拉美觀眾心中種下信任的種子。
日本市場:警惕“筷子文化圈”陷阱的文化誤讀
“中國和日本的發行邏輯可能連十分之一相似都不到。”
同在東亞地區,日本市場的攻陷難度卻比想象中大很多,華語電影日本發行商面白映畫合伙人謝軼的這一總結,就直接撕開了中日電影市場之間的巨大鴻溝。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發行機制上,背后其實藏著更深的文化誤讀。
日本院線的保守程度遠超我們想象:一部電影通常提前一周才開預售,全國同步上映需要當地院線逐個談判。相比之下,中國一部電影動輒覆蓋上萬家影院,而日本能達到100塊銀幕就算“大陣仗”。更棘手的是,日本院線電影轉線上流媒體的窗口期長達6-12個月,等華語電影登陸流媒體時,日本觀眾早就被本土內容包圍了。
但真正的阻礙藏在文化濾鏡里,尤其是“筷子文化圈”文化誤讀——以為中日共享東方文化就能暢通無阻。巖井俊二執導、周迅主演的《你好,之華》正栽在這個坑里:中國觀眾看得到的情感糾葛,在日本觀眾眼里成了莫名其妙的倫理劇。
反倒是《妖貓傳》摸到了門道:有染谷將太和阿部寬的出演,有盛唐氣象揉進浮世繪風格的美術設計,最后讓日本觀眾誤以為這是自家電影,這才在當地收獲不俗票房表現。這個對比印證了一個事實:地理上的鄰居,在文化消費市場里可能隔著汪洋大海。
不過,所有的狀態都是當下性的,市場喜好瞬息萬變,隨著定制化發行策略的不斷更新,很多市場待探索的潛力仍不可小覷。
刷臉硬磕、“外科手術”、深度本土化……
中國電影玩起綜合破局策略
硬磕破局北美預約制
相比于宣傳側明確的數據KPI要求,發行側的排片爭奪戰顯得更為多元復雜。排片量的多少,是影片當地發行能力最重要的表里;而影視發行機制的中外差異在海外市場運作中尤為顯著。
相較中國內地市場的標準化流程(影片在密鑰期內全渠道開放放映,影院按固定分賬比例與片方結算),全球電影市場發行機制的核心差異,在《哪吒2》的海外排片實踐可見一斑。北美市場依托排片人(booker)制度,影院的權力較大,迫使華語發行商必須精準布局。
尤其在今年春節檔時,北美院線有迪士尼一線大片《美國隊長4》同期上映,需直面其資源爭奪戰,對發行公司的渠道資源和談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刷臉硬磕排片。即便如此,憑借華人影業公司在當地的差異化競爭,《哪吒2》仍在北美拿下1600萬美元的成績。
華人和當地觀眾?全都要
“海外發行的核心是打破文化刻板印象,對內容進行本土化手術”——法國Heylight的合伙人聶博睿以深耕法國華語發行的實戰經驗,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他們所負責的《封神》在2024年春節登陸法國時面臨雙重困境:國內上映半年后海外觀眾已被流媒體分流,加之中國電影海外發行資源有限,僅爭取到五天放映窗口。面對華人觀眾的流失,團隊將破局點鎖定在如何撬動法國本土市場。
為此,他們對宣傳策略進行“外科手術式改造”:全新剪輯的預告片剝離了繁復的東方神話體系,將影片重新定位為“東方版《指環王》”,通過突出人物情感糾葛與視覺奇觀,精準觸達占法國觀影市場主導的女性群體。最終影片在多家影院排片近500場,巴黎UGC影城出現單日場次售罄的火爆場面,既突破了史詩片以男性觀眾為主的傳統格局,又打破了“法國人只愛藝術片”的行業偏見。
當然這種方式也有潛在的風險,本土化改造猶如精密手術,需要承受高昂溝通成本。中法團隊在核心物料重構過程中,因敘事策略調整產生的理念碰撞,導致預告片反復修改耗時月余,甚至險些打亂原定發行節奏。但聶博睿依然強調,正是這種大刀闊斧的定制改造,為中國電影出海提供了可復制的破冰路徑。
配音是深度本土化發行的未來
全球電影市場在譯制模式選擇上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南美院線近八成進口電影采用配音版本,這與當地觀眾對視聽同步的強需求密切相關。反觀歐洲市場,大部分觀眾更青睞原聲字幕版,這種傾向既源于多語言環境的長期熏陶,也與歐洲成熟的電影文化積淀有關。
這種配音差異在動畫領域表現尤為明顯。面白映畫在日發行《羅小黑戰記》期間,因為華語動畫在日本關注度低,初入日本時僅獲10家影院試映,制作方在日邀請多家動畫內部人員集中觀看,在口碑走高后,又大膽下映原聲字幕版,耗費半年完成全日語配音重映,把觀影場景從核心影迷拓展至主流觀眾,最終實現160家影院的規模放映。這印證了深度本地化對突破文化壁壘的關鍵作用。
不過,傳統配音模式也正面臨時效性挑戰。配音的龐大工作量往往會影響當地發行策略和定檔周期,值得關注的是,南美等國家已建立數字化配音中心,隨著語音合成技術的迭代,未來或可實現首映周多語種同步發行,這將重塑全球電影發行格局。
擴大空間
華人種子用戶+全球年輕人的探索欲
短視頻與社媒:社交軟件成破圈核武器
如國內一樣,在北美市場,TikTok也在影視營銷上展現出驚人能量。2024年的災難片《龍卷風》,官方選擇在龍卷風多發的時間上映,并開放單獨的頻道,如此操作把受眾分享自然災害的流量變為己有,為電影自來水式提供流量。
而在被韓流日漫統治的東南亞,中國電影人正在以社媒軟件為影片鋪設觀眾群,小紅書、Tik Tok平臺根據當地發行影片,為當地年輕人熱衷的話題定制話題互動,以此撕開市場缺口,《消失的她》這類作品已經讓當地觀眾眼前一亮,不過要想真正站穩腳跟,還需要講出更多契合當地文化的故事。畢竟那些在短視頻里刷屏的“高光切片”,終究需要回歸到影院里進行完整的藝術表達;能讓觀眾走出影院后還愿意二刷短視頻的,永遠是那些真正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華人社群:從“種子用戶”到“文化橋梁”
海外 華語電影票房長期依賴華人社群支撐,歷年春節檔電影不僅國內開花,在北美也頗受當地華人青睞 ,《唐探1900》北美春節檔排片超200館印證了華人觀影需求需通過精準定檔與本土化宣發雙重滿足。但仍有部分影片因為宣發周期短和檔期同步較晚,無法及時觸及華人群體。法國市場《封神1》因滯后半年上映且宣發不足致華人觀眾僅占20%,而《封神2》僅晚一個月便顯著提升華人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市場的潛在潛力,也同樣不可小覷。秘魯10%人口有華裔血統(多為三四代混血),貢獻主流影片10%票房,印證善用華人文化紐帶既能維系核心受眾,又能撬動本土口碑傳播,這些潛在的種子用戶,大有轉化為文化橋梁的趨勢。
海外市場開拓始終與不確定性相伴,近期國際貿易環境因關稅政策波動更顯復雜。“外界對中國認知的錯位,反而激發著全球年輕群體對東方文化的探索欲。”Heylight公司的聶博睿的見解,源于他在法國地區成功發行《封神》系列的感慨。當文化產品能超越刻板印象,以震撼視效和成熟的工業化制作叩擊人心時,自然能乘勢文化熱潮。
這種創作思路或為中國影視出海提供啟示:弱化意識形態符號,專注打造具備普適審美價值的作品,或許比刻意強調文化差異更能實現有效傳播。畢竟在全球化語境中,優質內容始終是突破地域界限的核心競爭力。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