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通遼4月26日電 題:內蒙古高??Х日n成“爆款”:大學生在研磨間遇見世界
中新網記者劉文華
26日下午,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一家咖啡館內,39名內蒙古民族大學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專注進行手沖咖啡實踐。稱豆、研磨、悶蒸、注水……2024級數學科學學院學生劉婉怡手持測溫計,記錄著耶加雪菲咖啡豆的萃取數據,琥珀色咖啡液正緩緩墜入玻璃壺。
“先聞干香,再看粉層膨脹度,這壺悶蒸狀態非常好。”《一咖一世界》課程負責人安琦教授介紹,學校希望通過這門選修課以咖啡為“文化窗口”,讓學生在掌握研磨、拉花等實操技能的同時,透過咖啡歷史、多國文化及跨學科應用模塊,打破專業壁壘,理解多元文明。
學生制作咖啡。王嶸 攝
從“咖啡盲”到“品鑒家”:每周的香氣課堂
每周二、周四下午,內蒙古民族大學知行樓總會飄出咖啡香。教室內,講臺變身吧臺,虹吸壺、愛樂壓等器具陳列整齊。張業春副教授手持咖啡豆罐走過課桌:“這是云南普洱的鐵皮卡豆,帶著紅土地的醇厚;這罐是埃塞俄比亞的耶加雪菲,能聞到熱帶花香?!?/p>
化學專業學生吳斌捏起一顆深烘焙曼特寧豆,指尖染上咖啡油:“以前只當咖啡是提神飲料,現在知道日曬、水洗等工藝能造就千種風味。比如淺烘瑰夏有柑橘香,深烘曼特寧帶巧克力味?!彼炀毞Q取15克咖啡豆——這是手沖咖啡的黃金比例。
多語種教師天團:一杯咖啡里的文化對話
這門課的教師是一支“國際化”團隊:英語教師負責歐美咖啡品鑒、禮儀與文化模塊;俄語教師展示俄羅斯咖啡的與眾不同;日語教師揭秘日本“珈琲屋”的匠人精神?!吧现芾蠋熤v‘咖啡與文學’,提到巴爾扎克每天要喝50杯咖啡激發寫作靈感?!狈▽W院學生孫明山翻著筆記本說道,上面記著不同國家咖啡文化的對比。
在“咖啡實驗室”環節,當日語教師趙磊帶來日本咖啡用的“聰明杯”和“折紙濾杯”時,整個教室都發出驚嘆聲。“這些器具不僅是工具,更是文化載體。”趙磊邊演示邊解釋,“比如折紙濾杯追求‘無金屬接觸’的純粹口感,體現了日本人對‘一期一會’的執著?!?/p>
學生品鑒咖啡。王嶸 攝
從教室到咖啡館的“沉浸式創作”
課程每學期都會安排校外實踐教學,這是學生們最期待的時刻。在與學校合作的咖啡店里,學生們在咖啡師指導下完成從稱豆到拉花的全流程操作。經濟學院學生程瑤至今記得第一次成功做出“天鵝拉花”的場景:“奶泡打發時要聽到‘滋滋’的進氣聲,融合時手腕要像畫圓一樣擺動。當白色奶泡在深褐色咖啡上綻開翅膀的瞬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上課,而是在創作一件藝術品?!?/p>
跨學科實踐也是課程的亮點。食品科學專業學生研究不同烘焙度對咖啡因含量的影響,市場營銷小組策劃“校園咖啡快閃店”方案,農學學生則實地調研通遼本地能否種植咖啡樹(盡管因氣候限制暫時未果)。安琦教授表示:“咖啡就像一根線,把不同專業的知識珍珠串成項鏈?!?/p>
這門課教會的不只是沖咖啡
《一咖一世界》課程于2024年3月開課,至今已1年多,課程安排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設兩個班,每班各39人,在內蒙古民族大學選課系統里已連續3個學期選課率達100%。不少學生甚至用“選課像搶演唱會門票”來形容。為什么這門課如此火爆?法學院學生黃嘉琪的答案很有代表性:“在這里,咖啡不是網紅打卡的道具,而是打開世界的鑰匙。當我用虹吸壺煮制巴西咖啡豆時,仿佛能看見亞馬遜雨林;學習日本‘珈琲道’時,又體會到匠人精神?!?/p>
學生品鑒咖啡豆。王嶸 攝
教育科學學院學生藏詠哲則從課程中找到了創新靈感。他在“咖啡與創意”作業中,設計了“蒙古咸奶茶拿鐵”:“把傳統奶茶的咸香與咖啡的醇厚結合,就像草原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對話。”
暮色漸濃,劉婉怡將自己烘焙的咖啡豆裝入玻璃瓶,瓶身上貼著她手寫的標簽:“2025年4月,耶加雪菲,日曬處理,手沖參數:90℃水,1:15粉水比”。
安琦教授鼓勵同學們:“希望你們畢業后走進任何一家咖啡館,都能透過杯中的液體,看見背后的風土、歷史和人的故事。這才是這門課最想教給你們的‘核心技能’?!?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