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4月26日,通州區2025大運河文化推廣活動在燃燈塔及其周邊古建筑群啟幕。4月26日至5月5日,主題演出、光影秀、美食市集、水上專題攝影展、大運河非遺文創展等系列精彩活動將為市民游客帶來“五一”文旅大餐。
《開漕盛景》復刻古時漕船起航的盛大場景。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2025年大運河文化推廣活動將為市民游客解鎖更多樂游運河的新體驗、新玩法,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全民嘉年華,系列城市活動舉辦地點覆蓋通州全域。
4月26日,關于大運河文化的思維碰撞在北京城市圖書館精彩演繹。學術研討活動依托駐京高校資源,舉辦1個主會場活動、4個分會場活動,旨在加強對運河文化的系統性研究,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學理化支撐。
4月26日至5月31日,線上活動“河粉養成計劃”邀請百名網絡大V看通州,并發起網絡投票。“河粉”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參與“#運河上的通州”“#我家住在運河邊”等話題,有機會贏得精美紀念品以及運河光影秀、水上攝影展門票。
4月26日晚,大光樓碼頭將舉辦大運長歌光影秀,串聯大光樓、燃燈塔、運河商務中心、運河之柱、水塔等節點。
4月26日至5月5日,“水上專題攝影展”通過鏡頭捕捉運河之上的橋梁風采;“大運河非遺文創展”精選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等地的代表性非遺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5月1日至5月5日,“開運大集”運河文化美食節舉辦,食力全開碳水集市、月亮河美食節、漕運碼頭美食節等活動將為市民游客呈現有滋有味、好吃好玩的城市副中心。閱讀全文>>>
圖說丨復刻古時漕船起航,2025大運河文化推廣活動啟幕
4月23日中午,周杰倫2025“嘉年華”世界巡回演唱會南寧站第三次開售,本次售賣包含前期退票和新增的特價“大屏觀演區”。當晚,微博話題“周杰倫演唱會480元票只能看大屏”沖上熱搜榜,引發關注。24日,記者注意到,該“大屏觀演區”門票售價380元至480元不等,盡管存在視線遮擋問題,但該特價“大屏觀演區”門票依舊搶手,顯示已售罄狀態。
熱門演唱會門票普遍“秒空”,消費者在搶票時往往無暇關注座位細節,導致近年來,歌迷看演唱會買到視線有遮擋的“柱子票”后產生不滿。
今年3月28日,陳奕迅在重慶開唱。歌迷金先生曾向媒體爆料,“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后發現位置在1980元檔位最后一排就算了,主要在一個角落里,旁邊的過道還有一排玻璃,玻璃上的柱子剛好把我的視線擋住。”他自嘲花1980元買了個“站票”。
對于特價大屏幕區演出票一事,網上熱議觀點不一。部分網友認為,這樣的售票方式“吃相難看”;但也有網友表示,票務平臺在開售時已就“視覺不良座位”進行了告知,介意的人可以不買。
對于買到柱子票后的維權問題,2023年梁靜茹上海演唱會索賠案的上訴人代理律師、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玉霞二審后曾向記者表示,“實踐中即使一方確實存在欺詐,也往往會以違約、過失為由進行抗辯,導致法院可能會認定違約而非欺詐,所以需要更明確行業規則和公開公示的內容,更有利于消費者在事實的基礎上有證據地維權。”
上海瀛東律師事務所張姍姍律師表示,如果售票方對該門票所在的位置、可能發生遮擋的程度做了充分告知和說明,消費者在購買時也認可接受了,可以認為雙方就這一張特殊的門票交易達成了一致,買賣行為對雙方都具有法律效力。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事后無正當理由再去投訴維權,很難得到支持。閱讀全文>>>
在我國青少年近視問題呈早發、高發趨勢,如何預防“小眼鏡”為社會所普遍關注的背景下,“落地護眼燈”受到了家長群體的追捧,因其形狀酷似路燈,也被稱作“大路燈”。據新華社記者走訪發現,“大路燈”價格從幾百元到近萬元不等,其中一些號稱“能護眼”“防近視”,甚至有商家打出“光多照1米,分多漲10分”“開學逆襲985”等極具誘惑力的廣告語,不少家長為此慷慨解囊。但這種承諾靠譜嗎?
▲大路燈(左側兩款)體積較大、照明范圍廣。圖/新華社
“大路燈”走紅,背后是當代家長面對孩子近視問題的現實焦慮。2023年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而從近年來的情況看,根據媒體報道,近視高發年齡段已從8-12歲提前至6-10歲,呈現出發病越來越早、度數越來越深、近視率居高不下等特點,“小眼鏡”問題亟須重視,也足以讓父母心憂。
“大路燈”商家正是抓住了家長們這種焦慮心理,將這種燈具包裝成近視防控的“良藥”。但這些所謂的“大路燈”,本質上只是可移動式通用燈具的一種,并沒有特殊的防近視功效。
實際上,“大路燈”與傳統桌面臺燈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其采用了上下雙光源設計,有一個直接照向書桌的光源,同時還將光線照向天花板,相當于把臺燈和頂燈合成了一個燈,讓室內閱讀環境整體變亮。
雖然光線可能比普通桌面臺燈略勝一籌,但目前并無直接的臨床證據證明“大路燈”對近視防控有顯著效果。而且,室內燈光只是近視防控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根據《近視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視的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因素以及環境因素,后者涵蓋近距離用眼、戶外活動、讀寫習慣、采光照明等。
這意味著,從科學角度看,燈光與近視的關系并非商家宣傳的那般簡單直接。要警惕的是,當家長被商家營銷話術迷惑,將預防“小眼鏡”的希望寄托在一盞燈上時,反而可能忽視了真正重要的防控措施,如戶外活動、讀寫習慣等。閱讀全文>>>
年齡40歲以上,就不能報名參加博物館的講座了?近日,據澎湃新聞報道,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想參與上海博物館的一項活動,該活動參與年齡顯示為18-40歲,自己因年齡不符合要求無法報名成功。對此,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此次授課教師想在一些特定問題上討論得更深入些,認為更適合青年人來聽,所以就想把年齡稍微聚焦一點。
▲博物館活動限定為40歲以下人群,引發爭議。圖/上海博物館小程序截圖
網友之所以提出異議,原因就在于這種在公益講座中“一刀切”限制40歲以上的做法,既沒有科學憑據,也鮮有操作先例,卻“精準”地踩在了一眾中年人生活與工作中屢屢遭遇的年齡歧視這一痛點上。
在公眾認知中,除了少數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群體的特定活動,面向普通成年人的講座一般少有限制年齡的。所以,此次主辦方把門檻定在40歲這樣微妙的年齡上,也難怪公眾有所聯想和吐槽。
就拿本次引發爭議的講座《古埃及人的永恒之路》來說,如果主辦方希望主講人和聽眾“在一些特定問題上討論得更深入些”,用專業背景、職業來篩選聽眾是不是更合適呢?比如,要求聽眾為歷史學等專業的學生,或是從事歷史文化相關工作的科研人員,現場效果想必不會差。
此外,在本次公益講座中,主講人或是認為年紀相仿者交流起來更加輕松,又或者本就面向年輕人安排了討論喪葬和死亡主題的科普內容,所以提出對聽眾年齡的特殊期望。對此,主辦方若是在限制年齡之外向公眾詳加解釋,或許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如何平衡“普惠”與“排他”的矛盾,一直是眾多單位面臨的棘手問題。實際上,除了增加活動場次、擴容場地空間外,一些主辦方在追求公平方面的積極嘗試也值得借鑒。比如,按年度分配活動資格,確保在“隨機”篩人之外,一些愛好文博的市民能獲得保底的參與機會;又比如,鼓勵市民積極投身公共志愿服務,以公益積分換取公益講座的入場券,都能有效保護社會學習的積極性。閱讀全文>>>
編輯 孫琳智 設計 許驍 校對 盧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