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空氣變得潮濕,寵物醫院ICU(重癥監護室)里的“狗味”濃郁起來。麻醉醫師周睿明對此習以為常,進來查看一只雪納瑞的身體情況。
小狗看上去安靜睡著了,其實一場膽囊破裂引發的炎癥風暴正在摧毀它的內臟器官。“小狗不會說話”,周睿明記得它被送來醫院時,神志清醒,甚至還能自主站立,但是檢查結果卻嚇壞了所有人,膽汁已經浸入五臟六腑,“即便做了手術,情況依然兇險難測。”
今天(26日)是第25個世界獸醫日,世界獸醫協會將每年4月最后一個星期六設立為世界獸醫日,旨在展示全球獸醫對動物和人類健康、動物福利、食品安全和食品保障做出的卓越貢獻。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有執業獸醫16.5萬人,鄉村獸醫17.7萬人;現有163所獸醫大專院校,86所本科院校,每年有3萬多名獸醫畢業生。
在與獸醫交談時,他們常常使用“我的患者不會說話”來描述自己的工作,診療溝通有限的情況下,妙手與仁心,缺一不可。獸醫的存在,不僅僅提升動物福祉,同時也守護公共衛生,從而維護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在被動選擇里,發現價值與美好
很多人選擇成為獸醫是出于對小動物的喜愛,宋萬杰是個例外。
多年前,當得知自己高考被調劑到動物醫學專業時,宋萬杰想過再復讀一年。當時,他對動物醫學的想象,來自行走于田間地頭的鄉村獸醫,擔憂專業技術含量不高,將來難以就業,直到后來在豬傳染病防治領域一路深造到博士畢業,宋萬杰卻毅然選擇進入動物保健企業成為獸醫,因為“在這個陰差陽錯的被動選擇里,發現了獸醫的價值和美好”。
宋萬杰工作照。采訪對象供圖
“豬肉是中國老百姓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宋萬杰介紹說,由于當前土地資源緊缺,樓房養豬等各種集約化養殖模式越來越常見,飼養密度變高了,傳染病也就相應變得頻繁,包括藍耳病、圓環病和偽狂犬病等等,均可以通過疫苗免疫或是其他措施來降低疾病發生率,不僅為養殖企業提升運營效率,更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優質的蛋白質。
面對不會說話的患者,傳染病防控的難度“更上一層樓”。去年10月,浙江一家養豬場向宋萬杰來電求助,懷孕母豬大批量流產,或是誕下死胎、弱崽。進入養豬場,獸醫必須經歷隔離、每日4至6次的清潔消毒,還得穿著全套防護服。在觀察母豬情況、取樣送檢測后,宋萬杰發現這個豬場出現了一種自己經驗之外的未知病毒,在連續排除了幾種常見病毒后,最終是同門師弟提醒近期出現了一種新發的蚊媒病毒蓋塔病毒,同樣會引起母豬流產,“獸醫經驗可以用來縮小疫病范圍,但是檢測手段和實驗室的精準診斷,才能給出科學結論”。
相比起11年前初入獸醫行業時的情景,如今企業化、集約化的養豬場正在取代家庭養殖散戶成為主流,這讓傳染病防治的重要性愈發顯現,而宋萬杰的工作周期也在變長,豬群數量越大,跟蹤周期也就越長,一系列生產指標證明疫苗或治療有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單診療任務。
宋萬杰工作照。采訪對象供圖
另一個變化則是行業熱度正在從畜牧業向寵物醫療轉變。宋萬杰讀書時,豬牛羊等大動物醫學是科研與求職時的主流選擇,而今寵物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其中醫療占比十分可觀,因而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在動物醫學專業上有了更為細分的學科設置,學生就業也有了更多元的選擇。
今年,宋萬杰的外甥即將面臨高考,宋萬杰極力推薦了曾幾何時他不看好的動物醫學專業。“一方面,職業發展前景好,另一方面,職業獸醫依然有較大缺口”,宋萬杰認為,獸醫行業亟須大量優秀人才,針對動物常患的腫瘤等內科性疾病,需要有人來進一步開發完善藥物及疫苗,而從公共衛生學的角度看,人畜共患病也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獸醫們應當關注的重點。
診室空間留給寵物,搭建動物神經專科醫生梯隊
去年底,寵物醫生林毓暐在社交媒體平臺小紅書上開出了自己的賬號,用幽默風趣的方式為寵物家長科普貓犬等動物的常見疾病預防等問題,評論區里很快熱鬧起來,曬寵物、提問題,儼然一個線上診室。
在林毓暐真正的辦公室同時也是診室里,書柜和辦公桌都挨著墻,診室大部分空間留給了“病人”。由于他所在的頑皮家族寵物醫院規模較大,因而可以細分出多個科室。林毓暐坐鎮神經科室,接診時,他總是建議寵物家長將小動物們放在診室空地上,一邊向家長了解病情,眼睛則要顧著看動物們的行動情況,這也是神經學檢查的重要方式之一。
林毓暐的診室。文匯報記者 周辰 攝
巧合的是,林毓暐和宋萬杰是在同一年完成動物醫院博士學位的學習而后工作的,在校時他完成了歐洲首個腦脊髓液穿刺擬真犬制作,并在多個歐洲獸醫師大會發表。11年過去了,林毓暐依然是國內目前唯一一位在德國完成動物醫學本科至博士階段學習的臨床醫生,他主攻神經醫學方向,工作后迅速搭建起一個專業的神經專科醫師梯隊,擅長治療癲癇等神經性疾病,近年來還與國內眾多農業高等院校開展校企融合工作,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作為導師,林毓暐常常提醒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人生總是會有幾個機緣巧合的轉折點。”林毓暐在大學的專業是英美文學,畢業后前往德國留學,卻又毅然選擇挑戰動物醫學,“那些頂不住學習壓力的同學,紛紛轉去學人類醫學了”,打趣之間,這門學科的艱深與嚴格可見一斑。
盡管那時國內小動物醫學剛剛起步,林毓暐還是選擇回國工作,因為“寵物基數大,病例樣本多,更有助于做研究。”
醫生在為寵物家長解釋病情。文匯報記者 周辰 攝
最忙的那幾年,林毓暐一天能看近30只動物。診室里,他目睹了許多的離合悲歡,也被動物倫理與現實之間的糾結所觸動。當前,寵物診療中,還有許多藥物和檢查費用居高不下,譬如當前用于治療動物腫瘤的放療設備,國內僅有兩臺,因其單價超千萬,現實中“不計一切代價的救治”終究不是多數,礙于成本的考量,有許多高精尖技術無法開展。
此外,經驗不足的醫生偶爾也會患上“神經學恐懼癥”。“動物不會說話,醫生不會觀察,家長不理解狀況”,林毓暐希望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因而教育和科普成為眼下更重要的事。
他愈發專心投入于培養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為學生們建立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力的醫學知識框架;同時,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上面向寵物家長開展科普工作。
林毓暐期待,隨著越來越多職業獸醫的出現,能更好地提升動物福祉與獸醫的職業尊嚴,共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不懈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