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制造制造取代中國制造的計劃全面失敗后,印度所幸破罐破摔。新德里不再顧忌吃相,此番更是“自降身價”和馬來西亞搶著舔盤子。這一次,他們連中國棄之不顧的殘羹冷炙都搶著吃。
日前,因為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導致客機訂單慘遭中國航空公司大規模退訂,從而陷入一片愁云慘淡的波音集團,終于迎來了好消息:
當地時間4月21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負責人伊茲漢伊茲邁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如果中方和波音集團都同意,他們希望能全面接盤此前被中國拒之門外的那批波音客機。
“想要獲得這批客機并不容易,我們還要面臨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伊茲漢伊茲邁隨后補充說。
而他口中的競爭對手令人大跌眼鏡,居然是一直以“發展制造業強國”為目標的印度。當地媒體在今天稍早些時候爆料,隸屬于印度塔塔集團的航空公司已經開始著手制定計劃,準備全盤接受被中國拒絕的那批波音飛機。
客觀來講,像馬來西亞這種基礎工業薄弱、技術落后的國家爭著吃中國的“剩飯”倒是可以理解??捎《仍趺匆矇櫬渲链??
要知道就在前幾天,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還在公開場合表示,當今中美關稅戰愈演愈烈,這時候不僅是“印度制造”大展拳腳的好時機,更是印度全面發展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難道像現在這樣跟在中國屁股后面撿漏,就是這位工商部長所謂的大展拳腳。印度所謂千載難逢的時機,指的不是趁機大力發展制造業,而是趁著中美大打出手的時候躲在一邊吃剩飯?
實際上,自莫迪上臺以來的印度,倒是一直有代替中國,承接我們在世界制造業地位的野心?!坝《仁俏ㄒ荒軌蛉〈袊膰摇边@一觀點,已經在該國精英階層深入人心。只不過理想歸理想,現實終究是殘酷的:
就在一個月以前,印度政府官員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承認,他們埋頭苦干了四年、投資總規模達230億美元的“制造業扶持計劃”已經沒有了完成目標的可能,正式宣告失敗。
那么,雄心勃勃的印度為何會失敗?這里邊,自身原因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莫迪的戰略誤,導致他們錯誤地把自己看做下一個中國。
印度之所以從政府官員到精英階層都普遍相信,印度制造能夠取代中國制造,這因為他們錯信了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崛起的片面解讀。這導致他們認為,人口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最大因素。
這下,信了西方媒體邪的印度開始著了魔地強調自己擁有“無與倫比”的人口紅利。就連總理莫迪也未能免俗。
尤其是在他的第一個任期里,只要在公開場合演講中談到經濟,就一定會鼓吹一番印度的人口紅利和市場潛力。仿佛只要這樣反反復復地“念經”印度就會自動變成工業強國。
從數據上看,自打莫迪立下“要將制造業提升到國民經濟的25%”的豪言壯志以來,印度制造業不升反降,如今已經從15.4% 下滑到14.3%,屬于典型的越發展越落后。
毫無疑問,印度制造的失敗,必然是有錯誤理解、錯誤借鑒“中國經驗”的因素在。
但從根本上講,所謂印度制造不成氣候,歸根結底是一個政治問題。說白了就是印度在這些年來愈演愈烈的中美競爭里不留任何余地的“押注”美國,導致了計劃的最終破產。
從2017年復活美日印澳“四方機制”于東亞地區組建政治、軍事同盟共同對付中國。到陳兵中印邊境、頻頻挑釁我國領土主權。再到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對華關稅戰中協助美國對我們圍追堵截。甚至還有插手中國內政,干涉臺灣問題……
再講直白點,印度政府就是全面押寶美國,寄希望于美國敗我們。這樣一來,印度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這種投機取巧的思想,在此次“印度接盤波音飛機”事件中暴露無遺。那么,印度能夠如愿嗎?北京時間4月21日,我商務部用“綏靖換不來和平”這七個字,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事實證明,美方以“關稅豁免”為條件要挾貿易伙伴,要求他們孤立中國的計策已然破產。從始至終,他們都低估了中國。
印度也是如此,所謂“印度制造計劃”的失敗破產就很能說明問題。倘若莫迪政府仍舊抱著“中國失敗,取而代之”僥幸心理,那么印度制造永遠不可能真正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