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26日,作為第85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同期活動之一的“AI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變革學術交流大會暨第五屆教育裝備學術大會”在天津國家會展中心及五個分會場成功舉辦。
大會以“AI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為主題,緊扣《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智能化教育創新”的戰略目標,吸引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裝備工作者、中小學教師、行業從業人員等700余名代表參與,共探人工智能技術與基礎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
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天津方案”
會上,“擁抱變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成為嘉賓發言的關鍵主題。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聚焦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戰略性、科學性、操作性,提出了優化青少年學習與創新新生態的路徑策略。華南師范大學胡小勇教授圍繞大模型如何賦能課堂教研提新質,深度解讀“互聯網+”時代的課堂教學之為。科大訊飛副總裁周佳峰分享了依托星火大模型在教育領域的探索與實踐。經驗分享環節,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局副局長馬建偉、天津市實驗中學校長劉曉婷、杭州外國語學校校長吳鋒刃分享了來自區域和學校的實踐智慧與成果經驗。
共識引領凸顯“天津智慧”,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由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朱俊英宣讀了《AI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變革暨第五屆教育裝備學術大會天津共識》,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此項共識凝聚著天津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模式重塑、評價體系重構等方面的探索實踐,也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天津方案”。
據了解,天津市教委緊密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強市建設目標,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實施意見》,著力構建系統化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做好常態化教學實施,深度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大力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展示活動,積極探索AI賦能教育的創新實踐。
深度融合教學模式 課堂因AI 技術煥發新生
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從小學科學課堂的沉浸式實驗,到初中語文的個性化寫作輔導;從數學學科的智能評測系統,到高中英語的AI任務鏈教學,再到生物學科的“AI學伴”智能體……一場以“數智融合”為核心的教育變革正在津城、濱城推進。
比如,目前在本市的《化石里的古生物》課堂上,AI生成的恐龍化石與鳥類骨架對比圖,在導入環節便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思辨交互工具發起的“如果恐龍未滅絕,人類能否統治地球”話題,引導學生結合化石證據展開激烈辯論,培養實證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這種將AI技術與科學探究實踐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讓科學學習更具沉浸感和趣味性。
大會上,科大訊飛正式發布新一代智慧課堂解決方案,通過全面升級的“星火教師助手”“AI黑板”和“AI學伴”,構建起“教師-AI-學生”三元互動的新型教育生態,打造人機共育的教育未來。比如,教師只需對”星火教師助手“語音下達指令,系統便能迅速整合班級近期考試、作業數據,憑借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自動診斷班級學情,精準定位教學核心問題。隨后,一鍵生成包含知識回顧、習題講解、微課視頻等多元資源的配套教學設計和課件。教師還可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編,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與策略,真正實現備課減負增效,讓教學更具針對性與創新性。
教學模式的創新離不開教研方式的變革。據介紹,在AI賦能的背景下,天津基礎教育形成了“人機協同”的教研新范式。各學科備課團隊依托科大訊飛大數據平臺,對課程進行動態優化教學設計。通過學情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教學難點,生成個性化教案框架;運用 AI 課堂模擬系統預演教學流程,實時調整互動策略;在多輪試講和研討中,圍繞“AI運用合理性”“技術裝備深度適配性”等問題不斷優化教學設計。
天津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這場教與學的變革中,天津基礎教育以創新實踐書寫著新時代的答卷。從小學到高中,從科學到人文,AI技術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態,為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新時代人才注入強大動力。未來,隨著AI技術與課堂教學的進一步融合,教育的邊界將不斷拓展,學習的方式將更加多元,基礎教育也將邁向“精準化、個性化”的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