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部分場景進行了文學化演繹 ,具體史實以文獻記載為準,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商朝重臣比干,后世傳說又稱文曲星比干.是掌管東路的財神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們要說的是一個老得掉牙的故事,一個忠臣被昏君殺的故事。
說起來你肯定聽過比干,說他掏心而死,為了勸紂王改邪歸正。可要我說,比干不是第一個。
早在夏朝末年,就有一位比干的“前輩”,他做了同樣的事,落了同樣的下場。
這個人,叫關龍逢。
名字可能沒那么響,可他的命運,就像一面古銅鏡,照出了權力的殘酷,也照出了忠誠的代價。
咱們從頭來。
夏朝,傳說中的大禹之后,華夏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名義上是“家天下”的起點。
到了末代皇帝夏桀這兒,江山已經搖搖欲墜。
這位夏桀,說白了,就是個暴君標準模板。
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宮女數百,夜夜笙歌。老百姓餓死在路邊,他正和妹喜在瑤臺跳舞。為了取樂,他搞出了“炮烙之刑”,讓人光腳走鐵柱,活活烤死。
有史書記載,夏桀甚至把這種刑罰搬進宮里,說是“考驗忠心”。真要是考完了,一般人也就沒了。
這時候,朝中有個大臣,看不下去,站了出來。
他,就是關龍逢。
夏諫臣(關龍逢)像(取自清乾隆年間《歷代名臣像解》)
他出身名門,傳說是豢龍氏的后代。豢龍是誰?伏羲時代就有的御獸之人,跟龍打交道,傳到關龍逢這兒,也許不再御龍,但管的是政務,說的是實話。
他常常拿著黃圖進宮。
什么是黃圖?不是藏寶圖,是當時的地理志,一種詳細描繪天下山川、城池、宮室的“戰略地圖”。
關龍逢每次進宮,都拿著這玩意兒,說:“大王,您再這么折騰下去,天下要散了。”
夏桀起初不耐煩,后來說得多了,干脆發火,把黃圖一把火點了。
那黃圖燒得噼啪響,旁人全躲得遠遠的,關龍逢卻不走。他站在煙霧中,直視皇帝,說:“燒了圖,不等于燒了問題。”
這下,夏桀徹底翻臉。
他怒道:“你擾我快樂,妖言惑眾。”
一句話,定了罪。
關龍逢被拉出去問斬。
也有說法,說不是砍頭,是用他最愛的炮烙處死。鐵柱燒得通紅,關龍逢赤足站上去,沒吭一聲。
人沒了,骨頭燒焦。
可當時在場的宮人記得,那人最后一句話是:“君失其道,臣死其忠。”
龍逄諫死
一句話,穿透兩千年,還震耳欲聾。
咱們說這件事,不能只說“忠臣死于昏君”,那太簡單了。
要說背景。
那時候,夏朝已到了暮年,周邊部族漸強,內部怨聲載道。
關龍逢看得比誰都明白。他知道,不止是一個王出了問題,是整個制度、整個王朝在傾斜。
可他沒退。
為什么?
因為他相信,說一句實話,也許能救一點局勢。
也許救不了王,也能讓后來的人知道:當年不是人人都沉默。
后來果然,商湯起兵,夏朝覆滅。后人談桀無道,也會提一嘴“關龍逢諫而死”。
他和比干不一樣。
比干是權臣,是王族,是站在殿上的;
關龍逢是臣子,是拿著黃圖一次次走進宮的。
一個說,國將亡,忠臣必死;
一個說,言出必誅,亦不改辭。
你說他們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關龍逢死得更早,更孤單。
比干之后,還有武王伐紂;
而關龍逢死時,沒人起兵,沒人鳴冤,連青史都只字寥寥。
可越是這樣的人,越該被記住。
據傳,他的后代逃往山東曲阜,落地生根,改姓為闕。
你今天如果姓這個字,可能你祖上,就是那個不怕炮烙、敢持黃圖進殿的男人的后人。
寫到這兒,咱也該歇歇筆了。
不過臨了,還得說一句:
一個王朝走到頭,不是天塌了,而是人心散了。
而在它坍塌之前,總有人站出來,試圖挽一挽,哪怕只是一句話。
關龍逢,就是那句話。
但他說完了,桀還是桀。
那個說"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的夏桀
夏王朝還是一路滑坡,往泥坑里直沖。
關龍逢死后,朝堂徹底沒人敢多話。夏桀更是放飛自我,開始四處炫耀權勢,修瑤臺、建瓊宮,還命人鑄了個“酒池肉林”。
什么叫“酒池”?真就挖個大池子,裝滿酒,奴婢赤身裸體在里面游泳;“肉林”呢?用木頭吊起熟肉,任人邊吃邊撕,場面像是人間煉獄里的盛宴。
他問妹喜:“我這排場,可有哪代比得了?”
妹喜答:“千古第一。”
桀點頭,笑得像個孩子,biu倍兒爽。
這時候,商部落在東方漸強。
商湯,這位商部落新貴首領,起初只是夏朝的附庸,他恭順守禮,年年納貢,禮數周全,但也在悄悄積蓄力量,改革軍制,收編流民,收買鄰部。
最關鍵的是,他身邊有個能人——伊尹。
從奴隸到丞相的伊尹,為商朝赤膽忠心,好名聲流芳百世
伊尹是誰?一開始是陪嫁奴仆,但是說得一口好話,做得一手好菜,還會治國理政。
這簡直就是人才,高級混合型人才!在現代社會可能就是被人才引進的那種。
商湯器重他,說他能“烹調五味,調和五政”,從廚房一路上升,成了謀國之臣,成就治國如烹小鮮的究極奧義。
伊尹對商湯說:“桀無道,天怒人怨,天命將改,不如先下手。”
商湯猶豫不決,“我畢竟是臣,豈能弒君?”
伊尹笑了,“君君臣臣,本應有道。桀若失道,天命已改,若不替天行道,就是背天逆義。”
商湯沉思數日,終于下定決心。
他不是一開始就舉大旗,而是先一步一步收地盤。
他先出兵滅葛國,削弱夏朝盟友;又安撫昆吾、葛伯、韋國,贏得人心。
等到夏桀反應過來,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湯正式發兵。
兩軍決戰于鳴條。
鳴條之戰戰爭形勢圖
史書記載,夏軍士氣低落,民怨沸騰,連兵士都背過身去站著,說:“替桀而戰,不如逃命。”
商軍士氣如虹,一鼓作氣。
一戰而定,夏桀敗走南巢,落荒如喪家之犬。
他躲進南方荒地,自稱“天命未絕”,還想東山再起。
但沒人再信他。
他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吾悔不聽關龍逢之言。”
為時已晚。
夏朝滅,商朝起。
有人說,這是天命更迭;也有人說,是人心換主。
可無論怎么說,關龍逢那一跪、一言、一死,在百年后,終于顯現了價值。
你說他白死嗎?
我說不。
他說出的那些話,夏桀不信,可商湯信了;宮廷不記得,可百姓記得。
商湯,商朝的第一個帝王,也被稱為成湯
就像一句老話說的——忠言逆耳,但能穿透萬年。
忠臣的血不會白流。
只是流得早了一點。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
《竹書紀年》
《今本竹書紀年輯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