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鍛造大國重器;卓越工程師,就是大國重器。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經過長時間籌備,宣布正式成立卓越工程中心(Center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簡稱CEE),由國家卓越工程師、大學首席工程師蘇權科教授擔任創始主任。
中國需要卓越工程師。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競爭日新月異,工程教育水平與工程師質量已成為一國科技實力攀升的重要驅動力。黨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將“科技人才”進一步劃分為“工程師”和“科學家”兩類人員,并將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快自主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要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認識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世界需要卓越工程師。近現代的歷史發展表明,工程師在世界各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他們影響著一國的工業化水平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工程學:問題、挑戰與發展機遇》報告曾提出,“要解決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全球性嚴峻問題,如:環境、氣候、貧困和可持續發展等,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工程師”。
港科大(廣州)成立卓越工程中心,正是為了回應中國和世界對卓越工程師的迫切需求,這是大學結合自身優勢及特色,探索工程教育改革的關鍵一步;也是勇于擔當歷史使命,響應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戰略行動。卓越工程中心將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找到培養“大國重器”的灣區新范式?帶著這個問題,篤學路1號編輯部特別采訪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和中心創始主任蘇權科教授。
港科大(廣州)全景圖
從實驗室到產品線
讓大學“科研與工程”兩翼齊飛
倪明選牽頭做過許多大學和企業的合作項目,但他發現,很多工作到最后是卡在工程性問題上。“教授們可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但最終交貨,交‘樣品’、‘樣機’,就必須要專職的工程師來幫助我們實現最后一步。許多高校教師缺乏工業界背景,論文寫得漂亮,但面對真實工程問題時卻有些束手無策。”倪明選提到,港科大(廣州)從創立伊始,就希望面向國家“卡脖子學科”的需求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而卓越工程師培養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我們港科大(廣州)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從制度上進行變革,在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探索中,做出一些別的學校做不到的事。”
基于這一愿景,在籌備設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之初,倪明選便開創性地設立了大學的“工程師序列”,并由此力邀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加盟,擔任首席工程師、實踐教授,再到如今支持成立卓越工程中心,這一系列的改革動作都緣于倪明選對大學發展和我國工程教育現狀的深刻思考。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
2024年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蘇權科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并作為獲獎代表上臺發言。作為港珠澳大橋等眾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工程的總工程師,他親歷了工程實踐中科學理論與現實場景的碰撞,也更希望通過卓越工程中心的設立,在港科大(廣州)探索出高校工程教育的一條新路。“科學家是發現知識規律,了解世界,工程師則是把知識應用來解決問題,做出產品。”蘇權科直言,港科大(廣州)給了他一個很好的機遇,去思考一所全新大學如何建設工程能力,使其能夠匹配現有的科研能力,讓兩者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最終找到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學科研任務與工程能力培養脫節等問題的答案。他認為,“這是卓越工程中心的定位,更是其承擔的歷史使命。”
蘇權科教授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
從頂層設計到行動規劃
腳踏實地向未來出發
有宏大的愿景和清晰的定位,更需要有落到實處的具體舉措。在港科大(廣州)創立之初,便設立“工程師序列”,賦予工程師帶教學生、主導項目的權利,在卓越工程中心成立后,更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機制、考核體系等配套制度也已經發布實施,這些改革措施,直指傳統科研機構評價體系的痛點。倪明選以具身智能的研究為例:“許多研究具身智能的團隊只喜歡做軟件的優化,很少做硬件的設計和組裝——因為硬件研發耗時長、難發論文,但工業界需要的是軟硬結合的整體方案,我們必須用好港科大(廣州)的優勢,打通大學從科研到工程的壁壘,才有可能培養出像汪滔、梁文鋒這樣改變世界的人才。”
蘇權科認為,以港科大(廣州)一系列的頂層設計為藍圖,眼下卓越工程中心要實現倪明選校長擘畫的藍圖,需要從兩方面著手,腳踏實地向未來出發。
首先,要搭建校企長期穩定合作之橋。蘇權科回憶此前工程推進過程中,許多校企合作是“一錘子買賣”,企業提出需求,大學解決問題,由于學界和業界的關注點不同,使得合作難以由點及面地持續和延展。而港科大(廣州)卓越工程中心希望搭建產學研平臺,通過在合作中加入“實踐教授”這一角色作為橋梁,開展長期項目,深化協同機制。“卓越工程中心的實踐教授需要同時了解大學和業界的需求及優、劣勢,可以幫助企業和大學形成發展合力,讓港科大(廣州)有能力參與到重大工程之中。”
其次,要發展融合學科的創新平臺。蘇權科以其團隊正在建設的“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室”為例,闡述了交叉學科如何通過實驗室進行模型試驗和落地驗證。“我們建設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室,是希望以此為底座,建設海洋工程學發展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將海洋工程、海洋裝備甚至未來的海上人居、海上城市的研究都放進來,這樣就可以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研討未來發展。”蘇權科認為,不僅是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室,還有低空經濟、智能工廠等許多領域,都可以結合港科大(廣州)融合學科的優勢,搭建大平臺,吸引人才和項目。
全海洋動力實驗室效果圖
從中國走向世界 搭建卓越工程師
培養的“港科廣模式”
談到卓越工程中心的育人目標,倪明選頗有感慨,“中國工程早已走向世界,但中國工程師的國際認可度還有待提升。”他表示,工程師的國際互認,是提升中國工程師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香港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實踐經驗,港科大(廣州)有優勢可以通過靈活的制度將工程人才“引進來”和“走出去”,促進雙向的人才對外開放,提高中國在工程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港珠澳大橋
蘇權科對這一點也深有體會,為了探索卓越工程中心的發展路徑,他拜訪了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多個全球知名的工程教育機構,學習經驗、洽談合作,希望推動國際化的工程師培養模式。“我們希望推動中國工程師資格認證與國際接軌,更要構建全球工程認證的中國標準。”蘇權科表示,未來卓越工程中心將部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探索“學位+工程師執照”一體化培養,同時也正在推進和香港工程師學會(HKIE)等國內外知名工程組織的合作,讓港科大(廣州)的畢業生可以拿到國際執照,直接參與到國際工程治理當中。
蘇權科獲頒HKIE Fellow(資深會員)證書
從首創工程師序列到成立卓越工程中心,港科大(廣州)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嘗試回答一個時代命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新體系?正如倪明選所言:“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學生,可以同時具有判斷科技發展的理論前瞻性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工程落地性,我們不怕試錯,只怕不敢嘗試。”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地帶,這所建校僅兩年多的新型大學里,實驗室與實踐工坊交織,論文標準與工程價值碰撞,而卓越工程中心正以改革為舵,實踐為帆,探索一條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港科廣航線”,從大灣區航向世界。
圖文:篤學路1號編輯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