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果僅存的兩塊“鐵疙瘩”,原本棄于荒野“風餐露宿”,而今被結結實實地包裹起來成了上賓, 變身為名副其實的“金蛋蛋”……走進皇殿崗漢代冶鐵遺址, 兩塊被保護起來的漢代遺存,格外引人注目。
一番詳細介紹后, 在現場考察的國家一級編劇、魯班文化研究專家、山東建筑大學客座教授王中先生一錘定音:“漢代冶鐵遺址, 這可是‘鐵證如山’的鐵證,甭小瞧這兩塊看似不起眼的‘鐵疙瘩’,它可是價值不菲的‘金蛋蛋’啊!”
中國是世界上用鐵和冶鐵最早的國家之一。至遲到春秋晚期,我國開始出現生鐵冶鑄技術。兩漢時期,冶鐵業空前發展,鐵的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冶鐵技術發展迅速。根據歷年來考古發掘,薛國故城附近的秦漢煉鐵場有皇殿崗冶鐵遺址、故薛城北門里煉鐵遺址、曹埠冶鐵遺址、隨河冶鐵遺址等若干處。197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及山東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對處在張汪鎮皇殿崗村高臺處的漢代冶鐵遺址又進行了挖掘探測。薛國故城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滕州市區南四十里的薛國故城遺址,內有皇殿崗漢代煉鐵遺址,其規模宏大,遺址遺跡尚存。令人欣喜的是,一度被荒草覆蓋的薛國故城漢代冶鐵遺址,現已被生于斯長于斯的鄉人渠開利自發地保護了起來,兩塊閃耀著歷史光輝的“鐵疙瘩”得以重新“安家”,供后人研究觀摩。
渠懷素/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