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1899.5.10 ~ 1983.4.2
一九五九年夏,臺灣中央、故宮兩博物院既選所藏名畫之精者三百幀, 付日本影寫竟,將以布諸海內外。
而余適自臺澎道日,獲先睹焉。瀏覽既竟,對茲異寶,乃不能無言。蓋吾國古物之毀于兵燹者屢矣。北宋以前之藏無論已,自宋高宗都臨安,雅好藝文,所藏珍秘獨多。宋亡,元人捆載以北。明太祖定鼎南都,取元人之藏而南。迨成祖都燕,又自南遷而北。明清變革之交,故都獨未被兵,故所藏獨完。益以清高宗右文,搜求益富。
共和肇造,七鬯無驚。政府特設故宮博物院以董理之。其后北都雖數傳警,書畫鼎彝復有巴蜀臺澎之遷播,然神物所在,毫發無損,若有神鬼為之護呵者。吁可異已!自頃海寓大通,故家所藏之流散海內外者雖多,然以視斯藏,歷載八百,為卷逾千,卓然為華夏文物之宗,寰海視瞻所系,曠絕古今中外無其儔對者,則不可同年而語也。
兩院執事以時為之影寫傳播,使鑒藏者得所賞,研習者得所宗,而泰西人士之欲探吾藝事之真者,亦得所津逮。是真揚闡國光,以美育為天下教者,其盛事也。余以為吾國繪事之難也,非僅形之似物之狀寫而已。其狀物也,必先究用筆,而后究結構,而后究機趣,終以究其神為歸焉。其始學也,必先師古人,而后師萬物,而后師造化,終之以師吾心為的焉。
吾心之靈,與物之神遇,故其所狀花草蟲魚,非僅世之花草蟲魚也,而吾心所住之象也。其所寫山川風物,非僅世之山川風物也,而吾心所造之境也。故必通之于書,澤之以學,合之以其人之品節風概,而后所謂氣韻也,神味也,意度也。作者既悉于是焉發之,讀者亦悉于是焉喻之。出乎天天,入乎人人,藝之通于道也蓋如此。詩人所推為極經營慘淡之能事,而筆參造化天若無其功焉者。是豈僅斤斤于形之似不似,恣其意之所為而已哉。而等差其高下也,又必以時為斷,以古為極。非必古之昵之崇之嗜也。
明清之不及宋元;宋元之不及五代;五代之不及唐,蓋若有界畫為之域焉,非可偽而為也。明清之必法宋元;宋元之必法五代;五代之必法唐人,又若有階陛便其登焉,非可躐而升也。是豈真有氣運風會為之主張綱維耶?
蓋古人之治一藝也,非惟所秉于天者獨厚也,其用心之專,致力之勤,體物之精,而其視世之悠忽之譽,一不足以攖其心。凝神敝精,窮老盡氣而不惰懈。故所成就乃卓卓如此,非后世所可幾及。以其不可及也,而以為若有氣運風會綰其樞焉。委于于天而不策之于人,斯豈古人意哉。然而別擇鑒賞之事乃由是而起。夫鑒賞非易事也。其人于斯事之未深入也,則不知古人甘苦所在,無由識其真,其入之也深,則好尚有所偏至,又無由鑒其全,此其所以難也。蓋必習之也周,覽之也博,濡之也久。其度弘,其心公,其識精,其氣平,其解超,不惑乎前人之說,獨探乎斯事之微,犀燭鏡懸,庶幾其無所遁隱。非易事也。以余谫陋,何足以尚論古人。
李贊華《射騎圖》,運筆神雋,非龍眠所能企及。是五代人筆。
巨然《秋山問道圖》,巨然當以此為準則。日本之山居圖,金匱(陳仁濤)之《江山晚興卷》與此為一派。
惟事斯垂五十年,人間名跡,所見逾十九,而敦煌遺跡,時時縈心目間。所見之博,差足傲古人。惟比目病障,如墮云霧中,鑒觀之事,惟有遇以神而不以目;望其氣而不泥其跡。暗中摹索,略得其概。愚見所及,竊以為若李贊華《射騎圖》,運筆神雋,非龍眠所能企及。是五代人筆;若巨然《秋山問道圖》,巨然當以此為準則。日本之山居圖,金匱(陳仁濤)之《江山晚興卷》與此為一派。
丘文播《文會圖》有唐人遺意,丘畫無第二件,然決為五代人筆。波士頓之閻立本《校書圖》與此同稿,然不及此高簡也。
郭熙《早春圖》有款有印,宋人畫以此為創見。
《蕭翼賺蘭亭圖》已開吳仲圭派;若趙干《江行初雪圖》起首一段似北苑《寒林重汀》;若丘文播《文會圖》有唐人遺意,丘畫無第二件,然決為五代人筆。波士頓之閻立本《校書圖》與此同稿,然不及此高簡也;若黃居寀《山鷓棘雀圖》,若五代人《丹楓呦鹿圖》有六朝遺意;若范寬《溪山行旅圖》,另幅行旅圖為王石谷摹本;若惠崇《秋浦雙鴛圖》必是宋畫,若云惠崇,他無可證;若郭熙《早春圖》有款有印,宋人畫以此為創見。《關山春雪圖》;若崔白《雙喜圖》,若文同《墨竹圖》惜四周不全。廣東羅原覺氏有一幅,與此可稱雙璧。
文同《墨竹圖》惜四周不全。廣東羅原覺氏有一幅,與此可稱雙璧。
若李公麟《免胄圖》,真公麟巨制;若宋徽宗《蠟梅山禽圖》、《文會圖》,行書題尤難得;若李唐《萬壑松風圖》款在左中遠峰上,《江山小景圖》;若江參《千里江山圖》;若馬和之《古木流泉圖》;若趙伯駒《海神聽講圖》;若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若馬遠《華燈侍宴圖》;若夏圭《溪山清遠圖》;若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若梁楷《潑墨仙人圖》,中國只此一幅。
法常(傳)《寫生卷》(局部)
張勝溫《文殊請問維摩大士像圖》,有唐人遺意,人間孤本。
若法常《寫生卷》,此僅長卷一半,其一半為葉遐菴所有;若張勝溫《文殊請問維摩大士像圖》,有唐人遺意,人間孤本;若錢選《秋瓜圖》;若武元直《赤壁圖》,項子京以為朱銳筆;若宋人《雪圖》;若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窠木竹石圖》、《臨黃筌蓮塘圖》;若管道升《竹石圖》,董文敏謂為子昂捉刀;若高克恭《云橫秀嶺圖》;若陳琳《溪鳧圖》,水為子昂所加筆。
若趙雍《駿馬圖》;若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若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若吳鎮《清江春曉圖》、《秋江漁隱圖》、《漁父圖》、《竹圖》;若曹知白《群山雪霽圖》;若朱德潤《林下鳴琴圖》;若唐棣《霜浦歸漁圖》;若衛九鼎《洛神圖》(遠山當為云林筆)。若顏輝畫猿圖(殊欠物情。)若柯九思《晚香高節圖》。若盛懋《秋林高士圖》;若張中《枯荷鸂鶒圖》、《枯荷鴛鴦圖》;若倪瓚《雨后空林圖》、《江岸望山圖》、《容膝齋圖》、《修竹圖》;若王蒙《谷口春耕圖》。
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大似山樵,著色稍滯。
趙原《陸羽烹茶圖》,用筆在仲圭子昭之間,惜太粘滯。
若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大似山樵,著色稍滯;若方厓《墨竹圖》,竹佳石不稱耳;若王冕《南枝春早圖》;若趙原《陸羽烹茶圖》,用筆在仲圭子昭之間,惜太粘滯;若徐賁《蜀山圖》;若王紱《山亭文會圖》、《淇渭圖》;若邊文進《栗喜圖》;若姚綬《寒林鸚鵒圖》;若明宣宗《戲猿圖》;若陳憲章《萬玉圖》;若唐寅《山路松聲圖》;若文征明《江南春圖》、《品茶圖》;若仇英《秋江待渡圖》,出龍宿郊民。
《桐陰清話圖》此畫四幅,實父為子京畫,故宮一為蕉陰結夏,一為此;一在龐萊翁家,已忘其名;一為寒齋所有,為老嫗乞書。
《桐陰清話圖》此畫四幅,實父為子京畫,故宮一為蕉陰結夏,一為此;一在龐萊翁家,已忘其名;一為寒齋所有,為老嫗乞書。《云溪仙館圖》,與大風堂之仙山樓閣同一筆法;若董其昌《奇峰白云圖》;若張大風《畫諸葛亮像》,此獨大風濕筆,他畫多瘦削空鉤。皆古人之真跡,畫壇之魂寶,懸諸日月而不刊者也。
張大風《畫諸葛亮像》,此獨大風濕筆,他畫多瘦削空鉤。
至若唐人《蕭翼賺蘭亭圖》之為晚唐稿本而宋人摹之;若盧鴻《草堂圖》之疑為龍眠摹本,用筆稍拘;若韓干《牧馬圖》,胡環《回獵圖》之為宋人筆;若唐人《明皇幸蜀圖》之為唐本而宋人臨之,用筆欠渾融;若關仝《山谿待渡圖》之疑為燕文貴筆,《秋山晚翠圖》之疑為李成筆。
唐人《蕭翼賺蘭亭圖》之為晚唐稿本而宋人摹之。
關仝《山谿待渡圖》之疑為燕文貴筆。
若李坡《風竹圖》之為南宋人筆,宋而后始有渴筆也;若巨然《秋山圖》之為梅道人筆,《溪山林藪圖》之為江參筆;若趙巖《八達春游圖》之為宋人高手;若范寬《雪山蕭寺圖》之為南宋人筆;若王詵《瀛山圖》之為錢舜舉筆;若董其昌《霜林秋思圖》之為沈子居代筆;若宋人《梅竹聚禽圖》之為崔白手筆,《枇杷戲猿圖》之為易元吉,《檞樹雙猿圖》至精本。
董其昌《霜林秋思圖》之為沈子居代筆。
元人《宮樂圖》之為晚唐人真本(歷代鑒賞家乃屈之元人,斯為異事)。
若元人《倣朱氏云山圖》之為高房山筆;若元人《宮樂圖》之為晚唐人真本(歷代鑒賞家乃屈之元人,斯為異事)。其人其時略有出入,此則歷來賞鑒者每以躋之較古為可貴,而未嘗措意其時之風尚者也。然而其以為唐者雖不必真唐,而必五代高手所摹焉。其以為五代者,雖不必真五代,亦必北宋大家之作焉。其以為宋者,雖不必真宋,要必元碩師之筆焉。風尚雖以時而異,而淵源所從來,法度所循,臨摹所自,不可掩也。然則吾以為非其人其時者,亦降其時會言之耳。吾人以元視宋,以宋視五代,以五代視唐,則仍五代宋元名跡也。
近世得一宋元真跡,其值連城,況百數十幀之萃于一集邪?其足寶貴又寧待言邪?抑余所不憚為之別白者,蓋欲證前人所已明,而補其所未至。其精確而不疑者,得吾說而益著其精。其時與人小誤者,得吾說乃益見其真。此辨章學藝之事,非敢輕心以掉之也。昔董文敏為晚近書畫鑒賞大家,然其鑒古也,明于董巨荊關而暗于馬夏,則所從入之途異也。以余寡識,遠遜文敏,吾豈敢謂所鑒別者皆至精而不謬。然積其目驗,參以心得,竊欲揭古人面目之真,以示來學途徑之正。斯則區區之心,可質之天下而無怍者耳。
抑余又有感于文物之殘毀,多出于易代爭攘兵戎之會。而涵德性,淪靈襟,又莫過于繪事。蓋有見人物之高致,而生其思古之情焉。見山川之幽邃,而動其棲遯之思焉。見鳥獸蟲魚之躍然紙上,而發其萬物一體之念焉。常有睹名跡而若身入其中,欲棄百事而從之游者。畫之足移情怡性,非他藝事可望。今之大宇,一爭攘疑猜機詐角逐之會也。兵戎之禍,乃隨時可作。
舉世既憂慮惶惑,若不知所以拯之者,而茲編適于斯時出。意者斯世之人得以沐浴乎藝海,優游乎畫苑,以化其獷悍之氣,釋其警怖之念。以美為教,庶幾斯世之躋于至美之域。不惟含生之倫,得以全其生,而茲文物之瑰寶,亦得永存于天地間而不朽壞。兩院執事諸君,其亦有復人性,新民德,轉世運之意乎?斯尤余所為歡喜贊嘆而不能自己者也。
一九五九年夏五月
蜀郡張爰大千父記于大風堂
一九五九年夏,臺灣中央、故宮兩博物院既選所藏名畫之精者三百幀, 付日本影寫竟,將以布諸海內外。
而余適自臺澎道日,獲先睹焉。瀏覽既竟,對茲異寶,乃不能無言。蓋吾國古物之毀于兵燹者屢矣。北宋以前之藏無論已,自宋高宗都臨安,雅好藝文,所藏珍秘獨多。宋亡,元人捆載以北。明太祖定鼎南都,取元人之藏而南。迨成祖都燕,又自南遷而北。明清變革之交,故都獨未被兵,故所藏獨完。益以清高宗右文,搜求益富。
共和肇造,七鬯無驚。政府特設故宮博物院以董理之。其后北都雖數傳警,書畫鼎彝復有巴蜀臺澎之遷播,然神物所在,毫發無損,若有神鬼為之護呵者。吁可異已!自頃海寓大通,故家所藏之流散海內外者雖多,然以視斯藏,歷載八百,為卷逾千,卓然為華夏文物之宗,寰海視瞻所系,曠絕古今中外無其儔對者,則不可同年而語也。
兩院執事以時為之影寫傳播,使鑒藏者得所賞,研習者得所宗,而泰西人士之欲探吾藝事之真者,亦得所津逮。是真揚闡國光,以美育為天下教者,其盛事也。余以為吾國繪事之難也,非僅形之似物之狀寫而已。其狀物也,必先究用筆,而后究結構,而后究機趣,終以究其神為歸焉。其始學也,必先師古人,而后師萬物,而后師造化,終之以師吾心為的焉。
吾心之靈,與物之神遇,故其所狀花草蟲魚,非僅世之花草蟲魚也,而吾心所住之象也。其所寫山川風物,非僅世之山川風物也,而吾心所造之境也。故必通之于書,澤之以學,合之以其人之品節風概,而后所謂氣韻也,神味也,意度也。作者既悉于是焉發之,讀者亦悉于是焉喻之。出乎天天,入乎人人,藝之通于道也蓋如此。詩人所推為極經營慘淡之能事,而筆參造化天若無其功焉者。是豈僅斤斤于形之似不似,恣其意之所為而已哉。而等差其高下也,又必以時為斷,以古為極。非必古之昵之崇之嗜也。
明清之不及宋元;宋元之不及五代;五代之不及唐,蓋若有界畫為之域焉,非可偽而為也。明清之必法宋元;宋元之必法五代;五代之必法唐人,又若有階陛便其登焉,非可躐而升也。是豈真有氣運風會為之主張綱維耶?
蓋古人之治一藝也,非惟所秉于天者獨厚也,其用心之專,致力之勤,體物之精,而其視世之悠忽之譽,一不足以攖其心。凝神敝精,窮老盡氣而不惰懈。故所成就乃卓卓如此,非后世所可幾及。以其不可及也,而以為若有氣運風會綰其樞焉。委于于天而不策之于人,斯豈古人意哉。然而別擇鑒賞之事乃由是而起。夫鑒賞非易事也。其人于斯事之未深入也,則不知古人甘苦所在,無由識其真,其入之也深,則好尚有所偏至,又無由鑒其全,此其所以難也。蓋必習之也周,覽之也博,濡之也久。其度弘,其心公,其識精,其氣平,其解超,不惑乎前人之說,獨探乎斯事之微,犀燭鏡懸,庶幾其無所遁隱。非易事也。以余谫陋,何足以尚論古人。
李贊華《射騎圖》,運筆神雋,非龍眠所能企及。是五代人筆。
巨然《秋山問道圖》,巨然當以此為準則。日本之山居圖,金匱(陳仁濤)之《江山晚興卷》與此為一派。
惟事斯垂五十年,人間名跡,所見逾十九,而敦煌遺跡,時時縈心目間。所見之博,差足傲古人。惟比目病障,如墮云霧中,鑒觀之事,惟有遇以神而不以目;望其氣而不泥其跡。暗中摹索,略得其概。愚見所及,竊以為若李贊華《射騎圖》,運筆神雋,非龍眠所能企及。是五代人筆;若巨然《秋山問道圖》,巨然當以此為準則。日本之山居圖,金匱(陳仁濤)之《江山晚興卷》與此為一派。
丘文播《文會圖》有唐人遺意,丘畫無第二件,然決為五代人筆。波士頓之閻立本《校書圖》與此同稿,然不及此高簡也。
郭熙《早春圖》有款有印,宋人畫以此為創見。
《蕭翼賺蘭亭圖》已開吳仲圭派;若趙干《江行初雪圖》起首一段似北苑《寒林重汀》;若丘文播《文會圖》有唐人遺意,丘畫無第二件,然決為五代人筆。波士頓之閻立本《校書圖》與此同稿,然不及此高簡也;若黃居寀《山鷓棘雀圖》,若五代人《丹楓呦鹿圖》有六朝遺意;若范寬《溪山行旅圖》,另幅行旅圖為王石谷摹本;若惠崇《秋浦雙鴛圖》必是宋畫,若云惠崇,他無可證;若郭熙《早春圖》有款有印,宋人畫以此為創見。《關山春雪圖》;若崔白《雙喜圖》,若文同《墨竹圖》惜四周不全。廣東羅原覺氏有一幅,與此可稱雙璧。
文同《墨竹圖》惜四周不全。廣東羅原覺氏有一幅,與此可稱雙璧。
若李公麟《免胄圖》,真公麟巨制;若宋徽宗《蠟梅山禽圖》、《文會圖》,行書題尤難得;若李唐《萬壑松風圖》款在左中遠峰上,《江山小景圖》;若江參《千里江山圖》;若馬和之《古木流泉圖》;若趙伯駒《海神聽講圖》;若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若馬遠《華燈侍宴圖》;若夏圭《溪山清遠圖》;若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若梁楷《潑墨仙人圖》,中國只此一幅。
法常(傳)《寫生卷》(局部)
張勝溫《文殊請問維摩大士像圖》,有唐人遺意,人間孤本。
若法常《寫生卷》,此僅長卷一半,其一半為葉遐菴所有;若張勝溫《文殊請問維摩大士像圖》,有唐人遺意,人間孤本;若錢選《秋瓜圖》;若武元直《赤壁圖》,項子京以為朱銳筆;若宋人《雪圖》;若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窠木竹石圖》、《臨黃筌蓮塘圖》;若管道升《竹石圖》,董文敏謂為子昂捉刀;若高克恭《云橫秀嶺圖》;若陳琳《溪鳧圖》,水為子昂所加筆。
若趙雍《駿馬圖》;若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若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若吳鎮《清江春曉圖》、《秋江漁隱圖》、《漁父圖》、《竹圖》;若曹知白《群山雪霽圖》;若朱德潤《林下鳴琴圖》;若唐棣《霜浦歸漁圖》;若衛九鼎《洛神圖》(遠山當為云林筆)。若顏輝畫猿圖(殊欠物情。)若柯九思《晚香高節圖》。若盛懋《秋林高士圖》;若張中《枯荷鸂鶒圖》、《枯荷鴛鴦圖》;若倪瓚《雨后空林圖》、《江岸望山圖》、《容膝齋圖》、《修竹圖》;若王蒙《谷口春耕圖》。
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大似山樵,著色稍滯。
趙原《陸羽烹茶圖》,用筆在仲圭子昭之間,惜太粘滯。
若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大似山樵,著色稍滯;若方厓《墨竹圖》,竹佳石不稱耳;若王冕《南枝春早圖》;若趙原《陸羽烹茶圖》,用筆在仲圭子昭之間,惜太粘滯;若徐賁《蜀山圖》;若王紱《山亭文會圖》、《淇渭圖》;若邊文進《栗喜圖》;若姚綬《寒林鸚鵒圖》;若明宣宗《戲猿圖》;若陳憲章《萬玉圖》;若唐寅《山路松聲圖》;若文征明《江南春圖》、《品茶圖》;若仇英《秋江待渡圖》,出龍宿郊民。
《桐陰清話圖》此畫四幅,實父為子京畫,故宮一為蕉陰結夏,一為此;一在龐萊翁家,已忘其名;一為寒齋所有,為老嫗乞書。
《桐陰清話圖》此畫四幅,實父為子京畫,故宮一為蕉陰結夏,一為此;一在龐萊翁家,已忘其名;一為寒齋所有,為老嫗乞書。《云溪仙館圖》,與大風堂之仙山樓閣同一筆法;若董其昌《奇峰白云圖》;若張大風《畫諸葛亮像》,此獨大風濕筆,他畫多瘦削空鉤。皆古人之真跡,畫壇之魂寶,懸諸日月而不刊者也。
張大風《畫諸葛亮像》,此獨大風濕筆,他畫多瘦削空鉤。
至若唐人《蕭翼賺蘭亭圖》之為晚唐稿本而宋人摹之;若盧鴻《草堂圖》之疑為龍眠摹本,用筆稍拘;若韓干《牧馬圖》,胡環《回獵圖》之為宋人筆;若唐人《明皇幸蜀圖》之為唐本而宋人臨之,用筆欠渾融;若關仝《山谿待渡圖》之疑為燕文貴筆,《秋山晚翠圖》之疑為李成筆。
唐人《蕭翼賺蘭亭圖》之為晚唐稿本而宋人摹之。
關仝《山谿待渡圖》之疑為燕文貴筆。
若李坡《風竹圖》之為南宋人筆,宋而后始有渴筆也;若巨然《秋山圖》之為梅道人筆,《溪山林藪圖》之為江參筆;若趙巖《八達春游圖》之為宋人高手;若范寬《雪山蕭寺圖》之為南宋人筆;若王詵《瀛山圖》之為錢舜舉筆;若董其昌《霜林秋思圖》之為沈子居代筆;若宋人《梅竹聚禽圖》之為崔白手筆,《枇杷戲猿圖》之為易元吉,《檞樹雙猿圖》至精本。
董其昌《霜林秋思圖》之為沈子居代筆。
元人《宮樂圖》之為晚唐人真本(歷代鑒賞家乃屈之元人,斯為異事)。
若元人《倣朱氏云山圖》之為高房山筆;若元人《宮樂圖》之為晚唐人真本(歷代鑒賞家乃屈之元人,斯為異事)。其人其時略有出入,此則歷來賞鑒者每以躋之較古為可貴,而未嘗措意其時之風尚者也。然而其以為唐者雖不必真唐,而必五代高手所摹焉。其以為五代者,雖不必真五代,亦必北宋大家之作焉。其以為宋者,雖不必真宋,要必元碩師之筆焉。風尚雖以時而異,而淵源所從來,法度所循,臨摹所自,不可掩也。然則吾以為非其人其時者,亦降其時會言之耳。吾人以元視宋,以宋視五代,以五代視唐,則仍五代宋元名跡也。
近世得一宋元真跡,其值連城,況百數十幀之萃于一集邪?其足寶貴又寧待言邪?抑余所不憚為之別白者,蓋欲證前人所已明,而補其所未至。其精確而不疑者,得吾說而益著其精。其時與人小誤者,得吾說乃益見其真。此辨章學藝之事,非敢輕心以掉之也。昔董文敏為晚近書畫鑒賞大家,然其鑒古也,明于董巨荊關而暗于馬夏,則所從入之途異也。以余寡識,遠遜文敏,吾豈敢謂所鑒別者皆至精而不謬。然積其目驗,參以心得,竊欲揭古人面目之真,以示來學途徑之正。斯則區區之心,可質之天下而無怍者耳。
抑余又有感于文物之殘毀,多出于易代爭攘兵戎之會。而涵德性,淪靈襟,又莫過于繪事。蓋有見人物之高致,而生其思古之情焉。見山川之幽邃,而動其棲遯之思焉。見鳥獸蟲魚之躍然紙上,而發其萬物一體之念焉。常有睹名跡而若身入其中,欲棄百事而從之游者。畫之足移情怡性,非他藝事可望。今之大宇,一爭攘疑猜機詐角逐之會也。兵戎之禍,乃隨時可作。
舉世既憂慮惶惑,若不知所以拯之者,而茲編適于斯時出。意者斯世之人得以沐浴乎藝海,優游乎畫苑,以化其獷悍之氣,釋其警怖之念。以美為教,庶幾斯世之躋于至美之域。不惟含生之倫,得以全其生,而茲文物之瑰寶,亦得永存于天地間而不朽壞。兩院執事諸君,其亦有復人性,新民德,轉世運之意乎?斯尤余所為歡喜贊嘆而不能自己者也。
一九五九年夏五月
蜀郡張爰大千父記于大風堂
一九五九年夏,臺灣中央、故宮兩博物院既選所藏名畫之精者三百幀, 付日本影寫竟,將以布諸海內外。
而余適自臺澎道日,獲先睹焉。瀏覽既竟,對茲異寶,乃不能無言。蓋吾國古物之毀于兵燹者屢矣。北宋以前之藏無論已,自宋高宗都臨安,雅好藝文,所藏珍秘獨多。宋亡,元人捆載以北。明太祖定鼎南都,取元人之藏而南。迨成祖都燕,又自南遷而北。明清變革之交,故都獨未被兵,故所藏獨完。益以清高宗右文,搜求益富。
共和肇造,七鬯無驚。政府特設故宮博物院以董理之。其后北都雖數傳警,書畫鼎彝復有巴蜀臺澎之遷播,然神物所在,毫發無損,若有神鬼為之護呵者。吁可異已!自頃海寓大通,故家所藏之流散海內外者雖多,然以視斯藏,歷載八百,為卷逾千,卓然為華夏文物之宗,寰海視瞻所系,曠絕古今中外無其儔對者,則不可同年而語也。
兩院執事以時為之影寫傳播,使鑒藏者得所賞,研習者得所宗,而泰西人士之欲探吾藝事之真者,亦得所津逮。是真揚闡國光,以美育為天下教者,其盛事也。余以為吾國繪事之難也,非僅形之似物之狀寫而已。其狀物也,必先究用筆,而后究結構,而后究機趣,終以究其神為歸焉。其始學也,必先師古人,而后師萬物,而后師造化,終之以師吾心為的焉。
吾心之靈,與物之神遇,故其所狀花草蟲魚,非僅世之花草蟲魚也,而吾心所住之象也。其所寫山川風物,非僅世之山川風物也,而吾心所造之境也。故必通之于書,澤之以學,合之以其人之品節風概,而后所謂氣韻也,神味也,意度也。作者既悉于是焉發之,讀者亦悉于是焉喻之。出乎天天,入乎人人,藝之通于道也蓋如此。詩人所推為極經營慘淡之能事,而筆參造化天若無其功焉者。是豈僅斤斤于形之似不似,恣其意之所為而已哉。而等差其高下也,又必以時為斷,以古為極。非必古之昵之崇之嗜也。
明清之不及宋元;宋元之不及五代;五代之不及唐,蓋若有界畫為之域焉,非可偽而為也。明清之必法宋元;宋元之必法五代;五代之必法唐人,又若有階陛便其登焉,非可躐而升也。是豈真有氣運風會為之主張綱維耶?
蓋古人之治一藝也,非惟所秉于天者獨厚也,其用心之專,致力之勤,體物之精,而其視世之悠忽之譽,一不足以攖其心。凝神敝精,窮老盡氣而不惰懈。故所成就乃卓卓如此,非后世所可幾及。以其不可及也,而以為若有氣運風會綰其樞焉。委于于天而不策之于人,斯豈古人意哉。然而別擇鑒賞之事乃由是而起。夫鑒賞非易事也。其人于斯事之未深入也,則不知古人甘苦所在,無由識其真,其入之也深,則好尚有所偏至,又無由鑒其全,此其所以難也。蓋必習之也周,覽之也博,濡之也久。其度弘,其心公,其識精,其氣平,其解超,不惑乎前人之說,獨探乎斯事之微,犀燭鏡懸,庶幾其無所遁隱。非易事也。以余谫陋,何足以尚論古人。
李贊華《射騎圖》,運筆神雋,非龍眠所能企及。是五代人筆。
巨然《秋山問道圖》,巨然當以此為準則。日本之山居圖,金匱(陳仁濤)之《江山晚興卷》與此為一派。
惟事斯垂五十年,人間名跡,所見逾十九,而敦煌遺跡,時時縈心目間。所見之博,差足傲古人。惟比目病障,如墮云霧中,鑒觀之事,惟有遇以神而不以目;望其氣而不泥其跡。暗中摹索,略得其概。愚見所及,竊以為若李贊華《射騎圖》,運筆神雋,非龍眠所能企及。是五代人筆;若巨然《秋山問道圖》,巨然當以此為準則。日本之山居圖,金匱(陳仁濤)之《江山晚興卷》與此為一派。
丘文播《文會圖》有唐人遺意,丘畫無第二件,然決為五代人筆。波士頓之閻立本《校書圖》與此同稿,然不及此高簡也。
郭熙《早春圖》有款有印,宋人畫以此為創見。
《蕭翼賺蘭亭圖》已開吳仲圭派;若趙干《江行初雪圖》起首一段似北苑《寒林重汀》;若丘文播《文會圖》有唐人遺意,丘畫無第二件,然決為五代人筆。波士頓之閻立本《校書圖》與此同稿,然不及此高簡也;若黃居寀《山鷓棘雀圖》,若五代人《丹楓呦鹿圖》有六朝遺意;若范寬《溪山行旅圖》,另幅行旅圖為王石谷摹本;若惠崇《秋浦雙鴛圖》必是宋畫,若云惠崇,他無可證;若郭熙《早春圖》有款有印,宋人畫以此為創見。《關山春雪圖》;若崔白《雙喜圖》,若文同《墨竹圖》惜四周不全。廣東羅原覺氏有一幅,與此可稱雙璧。
文同《墨竹圖》惜四周不全。廣東羅原覺氏有一幅,與此可稱雙璧。
若李公麟《免胄圖》,真公麟巨制;若宋徽宗《蠟梅山禽圖》、《文會圖》,行書題尤難得;若李唐《萬壑松風圖》款在左中遠峰上,《江山小景圖》;若江參《千里江山圖》;若馬和之《古木流泉圖》;若趙伯駒《海神聽講圖》;若蘇漢臣《秋庭戲嬰圖》;若馬遠《華燈侍宴圖》;若夏圭《溪山清遠圖》;若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若梁楷《潑墨仙人圖》,中國只此一幅。
法常(傳)《寫生卷》(局部)
張勝溫《文殊請問維摩大士像圖》,有唐人遺意,人間孤本。
若法常《寫生卷》,此僅長卷一半,其一半為葉遐菴所有;若張勝溫《文殊請問維摩大士像圖》,有唐人遺意,人間孤本;若錢選《秋瓜圖》;若武元直《赤壁圖》,項子京以為朱銳筆;若宋人《雪圖》;若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窠木竹石圖》、《臨黃筌蓮塘圖》;若管道升《竹石圖》,董文敏謂為子昂捉刀;若高克恭《云橫秀嶺圖》;若陳琳《溪鳧圖》,水為子昂所加筆。
若趙雍《駿馬圖》;若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若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若吳鎮《清江春曉圖》、《秋江漁隱圖》、《漁父圖》、《竹圖》;若曹知白《群山雪霽圖》;若朱德潤《林下鳴琴圖》;若唐棣《霜浦歸漁圖》;若衛九鼎《洛神圖》(遠山當為云林筆)。若顏輝畫猿圖(殊欠物情。)若柯九思《晚香高節圖》。若盛懋《秋林高士圖》;若張中《枯荷鸂鶒圖》、《枯荷鴛鴦圖》;若倪瓚《雨后空林圖》、《江岸望山圖》、《容膝齋圖》、《修竹圖》;若王蒙《谷口春耕圖》。
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大似山樵,著色稍滯。
趙原《陸羽烹茶圖》,用筆在仲圭子昭之間,惜太粘滯。
若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大似山樵,著色稍滯;若方厓《墨竹圖》,竹佳石不稱耳;若王冕《南枝春早圖》;若趙原《陸羽烹茶圖》,用筆在仲圭子昭之間,惜太粘滯;若徐賁《蜀山圖》;若王紱《山亭文會圖》、《淇渭圖》;若邊文進《栗喜圖》;若姚綬《寒林鸚鵒圖》;若明宣宗《戲猿圖》;若陳憲章《萬玉圖》;若唐寅《山路松聲圖》;若文征明《江南春圖》、《品茶圖》;若仇英《秋江待渡圖》,出龍宿郊民。
《桐陰清話圖》此畫四幅,實父為子京畫,故宮一為蕉陰結夏,一為此;一在龐萊翁家,已忘其名;一為寒齋所有,為老嫗乞書。
《桐陰清話圖》此畫四幅,實父為子京畫,故宮一為蕉陰結夏,一為此;一在龐萊翁家,已忘其名;一為寒齋所有,為老嫗乞書。《云溪仙館圖》,與大風堂之仙山樓閣同一筆法;若董其昌《奇峰白云圖》;若張大風《畫諸葛亮像》,此獨大風濕筆,他畫多瘦削空鉤。皆古人之真跡,畫壇之魂寶,懸諸日月而不刊者也。
張大風《畫諸葛亮像》,此獨大風濕筆,他畫多瘦削空鉤。
至若唐人《蕭翼賺蘭亭圖》之為晚唐稿本而宋人摹之;若盧鴻《草堂圖》之疑為龍眠摹本,用筆稍拘;若韓干《牧馬圖》,胡環《回獵圖》之為宋人筆;若唐人《明皇幸蜀圖》之為唐本而宋人臨之,用筆欠渾融;若關仝《山谿待渡圖》之疑為燕文貴筆,《秋山晚翠圖》之疑為李成筆。
唐人《蕭翼賺蘭亭圖》之為晚唐稿本而宋人摹之。
關仝《山谿待渡圖》之疑為燕文貴筆。
若李坡《風竹圖》之為南宋人筆,宋而后始有渴筆也;若巨然《秋山圖》之為梅道人筆,《溪山林藪圖》之為江參筆;若趙巖《八達春游圖》之為宋人高手;若范寬《雪山蕭寺圖》之為南宋人筆;若王詵《瀛山圖》之為錢舜舉筆;若董其昌《霜林秋思圖》之為沈子居代筆;若宋人《梅竹聚禽圖》之為崔白手筆,《枇杷戲猿圖》之為易元吉,《檞樹雙猿圖》至精本。
董其昌《霜林秋思圖》之為沈子居代筆。
元人《宮樂圖》之為晚唐人真本(歷代鑒賞家乃屈之元人,斯為異事)。
若元人《倣朱氏云山圖》之為高房山筆;若元人《宮樂圖》之為晚唐人真本(歷代鑒賞家乃屈之元人,斯為異事)。其人其時略有出入,此則歷來賞鑒者每以躋之較古為可貴,而未嘗措意其時之風尚者也。然而其以為唐者雖不必真唐,而必五代高手所摹焉。其以為五代者,雖不必真五代,亦必北宋大家之作焉。其以為宋者,雖不必真宋,要必元碩師之筆焉。風尚雖以時而異,而淵源所從來,法度所循,臨摹所自,不可掩也。然則吾以為非其人其時者,亦降其時會言之耳。吾人以元視宋,以宋視五代,以五代視唐,則仍五代宋元名跡也。
近世得一宋元真跡,其值連城,況百數十幀之萃于一集邪?其足寶貴又寧待言邪?抑余所不憚為之別白者,蓋欲證前人所已明,而補其所未至。其精確而不疑者,得吾說而益著其精。其時與人小誤者,得吾說乃益見其真。此辨章學藝之事,非敢輕心以掉之也。昔董文敏為晚近書畫鑒賞大家,然其鑒古也,明于董巨荊關而暗于馬夏,則所從入之途異也。以余寡識,遠遜文敏,吾豈敢謂所鑒別者皆至精而不謬。然積其目驗,參以心得,竊欲揭古人面目之真,以示來學途徑之正。斯則區區之心,可質之天下而無怍者耳。
抑余又有感于文物之殘毀,多出于易代爭攘兵戎之會。而涵德性,淪靈襟,又莫過于繪事。蓋有見人物之高致,而生其思古之情焉。見山川之幽邃,而動其棲遯之思焉。見鳥獸蟲魚之躍然紙上,而發其萬物一體之念焉。常有睹名跡而若身入其中,欲棄百事而從之游者。畫之足移情怡性,非他藝事可望。今之大宇,一爭攘疑猜機詐角逐之會也。兵戎之禍,乃隨時可作。
舉世既憂慮惶惑,若不知所以拯之者,而茲編適于斯時出。意者斯世之人得以沐浴乎藝海,優游乎畫苑,以化其獷悍之氣,釋其警怖之念。以美為教,庶幾斯世之躋于至美之域。不惟含生之倫,得以全其生,而茲文物之瑰寶,亦得永存于天地間而不朽壞。兩院執事諸君,其亦有復人性,新民德,轉世運之意乎?斯尤余所為歡喜贊嘆而不能自己者也。
一九五九年夏五月
蜀郡張爰大千父記于大風堂
來源 l 《中央日報》1959年7月2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