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汽車行業經歷了從機械工具到電氣化的轉型,但用戶對“智能化”的期待遠未滿足。隨著大語言模型(LLM)、多模態感知的爆發,AI正成為推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全球智能汽車市場規模的60%將來自AI驅動的服務與體驗升級。然而,傳統車企受限于技術積累,AI公司又缺乏對汽車場景的深度理解,行業亟須一座連接兩大領域的橋梁。
成立于2023年6月的弋途科技,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嶄露頭角。這家年輕的初創公司由一群來自主流車企、頭部Tier1和互聯網巨頭的跨界團隊組建而成,目標直指“AGI(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空間的探索者”。
憑借對汽車領域的洞察與AI技術的全棧能力,弋途科技在成立一年內便獲得云層資本、基石資本等機構的投資,并與10余家主機廠達成合作意向。其核心產品“車載AI智能體平臺”已于2024年9月實現量產交付,7個月后的2025年上海車展開幕前夕,弋途科技又推出其自主研發的新產品——“心界AI全棧系統”,提前點燃上海車展的AI熱潮。
新覆蓋從“感知”到“執行”的全鏈條
弋途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MO李盼在接受《汽車觀察》采訪時拋出一個大膽論斷:汽車將成為AGI時代最重要的智能終端。
弋途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MO李盼
在李盼看來,“汽車不應只是交通工具,而應成為用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伙伴。弋途科技要做的是讓汽車從‘聽話的工具’進化為‘懂你的伙伴’。”
弋途心界AI全棧系統以“類人化”為核心,包含AI-MIND決策中樞、AI-HMI交互系統、AI-L3智能體和AIOA框架四大模塊,覆蓋從感知到執行的完整鏈條。
作為“心界AI全棧系統”的核心,AI-MIND被定義為“車載垂域大腦”。與傳統通用模型不同,它專為出行場景打造,整合了2000多個整車信號和5000多個復雜場景的數據。李盼在采訪中舉例說:“當用戶說‘路上顛簸,孩子睡著了’,通用模型只能泛泛建議‘放慢車速’,而AI-MIND會聯動座椅調節、空調溫度和娛樂系統,主動營造舒適環境。”通過評測、專業數據標注和垂域指標優化,AI-MIND在出行場景的綜合推理能力比通用模型提升39.8%。
弋途科技CEO吳小航補充道:“AI-MIND不僅是‘大腦’,更是‘老司機’。它能結合實時路況、用戶習慣甚至情緒狀態做出動態決策。”例如,在長途駕駛中,系統會通過攝像頭監測駕駛員疲勞程度,自動切換駕駛模式、播放提神音樂,并通過語音建議“前方3公里有服務區可休息”。
傳統車載交互依賴物理按鍵和語音指令,而弋途科技的AI-HMI引入了“生成式交互”理念。吳小航在采訪中透露:“我們正在探索‘無感化交互’——系統通過多模態感知(如車內攝像頭、生物傳感器)主動識別用戶狀態,動態生成界面和服務。例如,當檢測到駕駛員疲勞時,AI-HMI會自動調暗燈光、播放舒緩音樂,并通過小程序下單咖啡。這種‘系統為你操作’的模式,徹底顛覆了人適應機器的舊邏輯。”
對于弋途科技首次提出“車載L3智能體”概念,李盼用職場作為比喻解釋道:“L2智能體像剛入職的新人,只能完成簡單指令;L3智能體則像資深員工,能主動規劃任務并協同資源。”在參觀體驗環節,弋途科技向記者演示了其與喜馬拉雅合作的“L3內容助手”和與騰訊智慧出行聯動的“L3生活助手”的功能。例如,用戶只需說“周末去杭州西湖”,系統便會自動規劃路線、預訂門票、推薦餐廳,甚至根據天氣調整行程。“傳統方案需要調用5個以上APP,而弋途科技只需一句話。”吳小航自豪地表示。
在軟件定義汽車(SDV)時代,SOA(面向服務)架構實現了軟硬解耦;而在AI定義汽車(AIDV)時代,弋途科技推出的AIOA框架進一步解決了多智能體協作和場景化服務的難題。該框架將傳統功能模塊轉化為“智能積木”,并通過標準化協議實現跨域調用。李盼舉例說:“比如‘打開天窗’不再是一個固定指令,而是結合環境溫度、用戶偏好和車輛狀態的動態決策。”這一架構已被主機廠采納,成為智能化升級的“即插即用”方案。
構建生態護城河
在AI汽車賽道,蔚來、理想、零跑等新勢力高舉全棧自研大旗,華為、百度則以生態模式擴張。弋途科技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聚焦汽車垂域系統,通過開放合作構建生態護城河。
弋途科技COO夏永峰
“我們與DeepSeek這種模型公司合作,專注將通用能力轉化為車載場景的專家系統。”弋途科技COO夏永峰表示。這種策略讓弋途科技快速接入了行業頂尖的AI能力,同時避免了與科技巨頭的正面競爭。例如,弋途科技與騰訊智慧出行聯合開發的“L3生活助手”,直接調用微信小程序生態,實現了訂票、點餐等服務的無縫閉環。
據了解,弋途科技已與超過30家生態伙伴達成合作,涵蓋芯片、算法、內容服務等多個領域。其與德賽西威聯合開發的“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實現了端側大模型與車規級芯片的深度融合;其與博世合作的“車身控制智能體”,能通過語音直接調整懸架硬度。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新勢力的競爭時,吳小航顯得很從容。他指出:“理想汽車的智能座艙仍是行業標桿,但弋途科技的定位是‘賦能者’而非‘顛覆者’。我們的核心優勢在于‘跨界基因’,我們既懂OEM的工程需求,又掌握AI公司的技術迭代節奏。這種雙重能力,讓我們能比互聯網公司更快落地,比傳統Tier1更懂場景創新。”
在盈利模式上,弋途科技目前以開發費和授權費為主,但團隊正在探索新方向。吳小航透露:“我們計劃推出‘終端即入口’的訂閱服務,例如AI播客和個性化行程規劃。”目前,弋途科技已與某新勢力品牌測試“AI管家”訂閱服務。
此外,軟硬一體化的計算平臺和“一腦多端”的跨設備聯動,也被視為未來增長點。
夏永峰補充道:“車載智能體的商業化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生態問題。我們需要與合作伙伴共同培育用戶習慣。”當前,弋途科技正與高通、地平線等芯片廠商合作,開發針對車載大模型的異構計算方案。首款集成AI-MIND的域控制器計劃于2026年量產,可支持端側多模態模型的實時推理。
打造“車腦一體”的終極形態
弋途科技對AI汽車的想象遠不止于當下。在李盼看來,AD(自動駕駛)與座艙智能的融合是必經之路。“機器人需要靈巧的手和空間模型,汽車則需要‘車腦一體’的感知與執行體系。”
在李盼的描繪中,未來的汽車將是“艙駕融合”的超級智能體:VLA(視覺-語言-行動)技術打通駕駛與交互的邊界,車內外傳感器與AI-MIND實時聯動,甚至可通過機械臂實現“具身智能”。
基于此,李盼預測:“三年內,汽車可能會從A柱伸出機械手為用戶遞咖啡,這不再是科幻場景。”
弋途科技CEO吳小航
當被問及“汽車AGI何時到來”時,吳小航給出了務實回答:“關鍵在艙駕融合。當智駕系統與座艙智能共享感知與決策時,汽車才會真正具備‘整體智慧’。”他透露,弋途科技已與一家頭部智駕公司啟動聯合研發,目標在2027年實現“一句話控制自動駕駛”的類人交互。
在采訪尾聲,吳小航強調:“技術的終點不是參數,而是人與機器的共生。當汽車能理解用戶的疲憊、孤獨或喜悅時,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點擊“在看”與世界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