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為媒,七生七世情緣不滅。4月23日晚,大型新編粵劇《最是女兒香》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試演成功。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聯、東莞市委宣傳部、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東莞粵劇發展中心、寮步鎮文化服務中心等單位領導嘉賓,國內知名戲曲專家、粵劇界同仁、各大媒體記者以及高校師生共同觀看了演出。
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扶持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最是女兒香》宣傳海報。
穿越七世,將莞香文化與中國歷史重大事件交織呈現
作為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扶持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粵劇《最是女兒香》是廣東粵劇院今年的重點創作劇目。
粵劇《最是女兒香》以“穿越七世”的宏大敘事結構,串聯起先秦至現代的時空跨度,將莞香文化與中國歷史重大事件交織呈現。該劇由一級編劇盛和煜執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著名戲劇導演張曼君擔任導演及粵劇改編,青年戲劇導演胡家偉擔任粵劇改編和執行導演;文華獎、梅花獎雙料得主曾小敏與一級演員、實力派文武生黃春強領銜主演,并匯聚了舞美設計季喬、楊參,燈光設計邢辛、服裝設計陽東霖、化妝造型姚鑰、閻飛翔,音樂設計陳揮之、形體設計姚曉明、多媒體設計王佳迪等十余位藝術家;同時聯合廣東粵劇院青年創作骨干梁妙翠、楊玉華、歐云滔、朱紅星、朱建豪、馮嘉寧、陸偉豪等共同參與該劇的創作。
據介紹,該劇講述的是一個為愛生死輪回,“追根尋緣”的故事。曾小敏飾演的莞兒和黃春強飾演的長庚是一對情侶,他們為踐行彼此愛的誓言,以一串莞香吊墜為憑證,開始了他們生死輪回的千載追尋。經歷了先素、西漢、大唐、北宋、明朝、民國至當代,地老天荒忠貞不渝。他們的命運選擇,體現了人性的真善美,迸發出美麗的愛情力量與偉大的人性光芒。
“這不僅僅是一雙情侶的愛情‘追根尋緣’故事,我們更希望完成一個文化歷史的‘追根尋源’故事,實踐我們對‘文化之源’的審視和思考。”導演張曼君表示,“我們將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嵌入其中,展現千年歷史的畫卷,并由之尋找文化與人格生成的關系,尋求中華民族傳統真善美的由來源起。其中,霍去病的征戰、漢武帝的悲涼、馬嵬坡的動蕩、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市井、蘇軾及黃庭堅的名士布道等,都將有機有趣有體量地增強歷史的厚重感。同時在民國特定的歷史展現里,把尋找理想之光、信仰之光嵌入其中,引領和升騰莞香的象征意涵,在我看來,這才是此次創作最大的價值。”
曾小敏與黃春強的表演細膩入微。
舞臺上,男女主角細膩入微的表演也成功讓觀眾入戲。曾小敏以“圓、柔、穩”的傳統身段融合現代形體的流動感,讓先秦采香的靈動、西漢尋郎的悲愴、民國就義的堅毅層層遞進;黃春強則以角色差異化塑造見功力,唐代樂工的清秀與滄桑、北宋文人的儒雅與垂暮、民國特工的隱忍皆入木三分。
作為廣東粵劇院與東莞合作,推進“一城一劇一品牌”創作理念的最新成果。《最是女兒香》既是對嶺南文化根源的深度探尋,亦通過“香”與“情”的意象交織,探討文化傳承與人性情感的永恒命題。張曼君導演實踐“以變為傳統”的創作理念,將粵劇的程式動作與當代都市審美需求深度融合,以“穿越劇式浪漫”重構敘事,將嶺南文化符號轉化為Z世代共鳴的“東方美學密碼”。
舞臺首次運用動態影像軟屏,新興科技與東方美學共生
《最是女兒香》的舞臺設計十分吸睛。據介紹,舞臺首次嘗試運用動態影像軟屏,通過控制運動軌跡,既能化作唐代窗欞、宋代汴河圖景等具象符號,亦可退為一片虛焦的水墨留白,與演員的唱腔、身段形成情緒共振,構建出虛實相生的東方美學空間。燈光設計則采用極簡的黑白基調與動態光幕燈的結合,以象征性手法渲染“煙塵往事”的流動感,既保留戲曲的虛擬美學,又賦予現代科技詩意的表達。舞美設計師季喬表示:“傳統戲曲講究‘一桌二椅’的極簡美學,我們用三塊黑幕與軟屏重構戲曲舞臺‘出將’‘入相’的空間邏輯,用科技光影替代油燈,但‘虛實相生’的美學內核沒變。”
粵劇《最是女兒香》的舞臺運用了動態影像軟屏。
由于劇情跨越了上千年,對七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設計、音樂設計乃至舞蹈設計的精準把握,足以證明劇組的匠心制作。從先秦曲裾到唐三彩襦裙,從漢代甲胄、宋代褙子、民國旗袍與軍裝到當代休閑裝,《最是女兒香》以全新設計的服飾,編織出一幅華夏服飾文化長卷。除了服飾設計考究之外,該劇的音樂設計也很有心思。每個時代通過一件標志性樂器演繹同一主題,形成獨特的“聲音密碼”——漢朝青銅號角、盛唐西域琵琶、宋朝古琴、現代鋼琴……這種設計讓觀眾無需臺詞,僅憑樂器音色就能感知時代的切換。
由于故事跨越千年,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設計、音樂設計乃至舞蹈設計的精準把握,足以證明劇組的匠心制作。
以宏大歷史視野勾連情與史,是戲曲創新發展的突破性實踐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央文史館館員仲呈祥對《最是女兒香》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一部陶冶觀眾情操的戲,引導觀眾增長中華文化知識的戲,同時也是一部培養觀眾的文化人格的戲”。他肯定創作團隊以“非典型戲劇”破局的勇氣,認為其在題材選擇與內涵深度上遠超一般命題作文,雖仍需打磨風格統一性,但已為戲曲現代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探索樣本,應鼓勵此類創作以推動戲曲事業新時代發展。
文旅部藝術司原一級巡視員呂育忠盛贊粵劇《最是女兒香》“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以輪回為主線跨越千年,將個人情感與家國命運交織,通過‘香墜’道具強化傳奇色彩,最終以民國革命情節升華主題,實現從兒女私情到民族大義的格局提升,充分展現了戲曲寫人寫心的藝術高度,為粵劇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他肯定張曼君導演對舞臺節奏的把控,以極簡舞臺呈現復雜情感,通過燈光設計營造出“人物在網中掙扎”的意象,實現了傳統戲曲程式美學與現代戲劇情感張力的創新融合;并指出,主演曾小敏兼具傳統戲曲程式美學與現代戲劇情感張力,精準塑造人物,展現其表演的層次感、創新感及傳統程式化表達的當代轉化,為戲曲出圈提供真正鑰匙。
曾小敏的表演兼具傳統戲曲程式美學與現代戲劇情感張力。
《最是女兒香》除了獲得專家的首肯之外,也引發了到場觀演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共鳴。“制作精良,非常精彩!”就讀影視專業的黃同學點贊道:“劇目構思新穎,兼具藝術性與知識性。舞臺打破傳統第四堵墻,融合古典婉約與現代動感,互動設計十分巧妙。”
小吳同學對莞香的細膩描寫讓人印象深刻。“這讓我們深入領略到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而男女主跨越時空的愛情追尋,也詮釋了愛情的美好與堅韌,更讓我們深感共鳴。”
95后觀眾張萌則認為,該劇通過“莞兒”這一女性形象,展現了女性在歷史長河中的堅韌與奉獻,其“從兒女私情到民族大義”的成長脈絡,與當代年輕人對“個體價值與時代使命”的思考形成共鳴。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何夢怡 通訊員 林楷虹
攝影:廣東粵劇院 薛才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