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16:29·萬象硬核
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5年4月25日,央廣網報道,寧夏青銅峽庫區迎來了一個新的生命,從江蘇引進的麋鹿種群誕下了第一只幼崽。
這首只麋鹿幼崽的出生也意味著麋鹿這一物種在西北地區的遷地保護和繁育工作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在很多人看來,麋鹿似乎并不是一種“特別”的生物,但是它們的種群經歷卻十分坎坷,曾在中國本土一度滅絕。
只剩下了極少數被放養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中供人游獵,然而即便是這最后的幾只最終也沒能保住,被洗劫一空,流落海外。
那么現在中國境內的麋鹿又是從何而來呢?人們是如何讓一個已經滅絕的物種再次“起死回生”的呢?
?——【·最后18只·】——?
在中國古代的傳說與典籍中,有一種神秘的生物被稱為“四不像”,頭似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驢,它就是麋鹿。
麋鹿是鹿科、麋鹿屬唯一的鹿類動物,它曾在中國大地上繁衍生息,歷史上,麋鹿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的長江中下游流域,尤其是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濕地平原。
例如江蘇省的鹽城濕地,古時就曾是麋鹿的重要分布地之一。
它們原本在中國分布廣泛,數量可觀,但到了19世紀末,這一物種卻在中國野外徹底絕跡。
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的發展,長江流域的大量濕地被開墾為農田或修建水利工程,導致麋鹿賴以生存的濕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失去棲息地的麋鹿不得不向更狹小的空間聚集,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麋鹿的種群數量逐漸減少,部分殘存在長江中下游的濕地。
麋鹿角大、體形壯,是中國古代皇家貴族和富商獵取的目標,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狩獵麋鹿的習俗。
尤其在清代,麋鹿成為皇家獵苑中的“珍獸”,被圈養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供皇帝賞玩和狩獵。
這是被養在獵苑中的麋鹿成了最后的一群“幸存者”。
清末的戰亂也對麋鹿種群造成致命打擊,在這一背景下,我國開放了很多的通商口岸,許多外國的傳教士進入國內。
19世紀后期,一位來自歐洲,名叫大衛的神父游歷來到了北京,他用望遠鏡無意中看到了皇家獵苑中的麋鹿。
于是就使了些手段賄賂看守的官員,獲得了一些麋鹿角和皮,并且將其寄去了巴黎,從此,中國特有的麋鹿在歐洲引起了熱烈的反響,許多人紛紛求購。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麋鹿被偷偷運往歐洲,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單是1898年這一年,英國就從中國購買并繁殖了255頭麋鹿。
1900年,戰爭爆發,北京南苑中本就所剩無幾的麋鹿遭到了獵殺,被洗劫一空,其中還有一小部分被送去了歐洲各國。
從此,中國特有的物種,麋鹿,在中國徹底滅絕。
19世紀末,被零散飼養在歐洲動物園中的麋鹿被英國的公爵一起買下,全部放養在了英國烏邦寺莊園中,一共18只。
這些麋鹿成為全球唯一的活體種群,得以在異國他鄉繁衍生息,為未來的回歸中國奠定基礎。
?——【·重回中國·】——?
麋鹿在中國本土消失了幾十年后,國家開始關注這一“國寶”的回歸。
在上世紀50年代,一些麋鹿因為外交的原因,有零星幾只重新回到了中國,但是數量極其稀少。
一直到1985年,中國與英國合作,這才開始有麋鹿大量回歸,先后一共有77只從英國被重新引入到了中國。
其中有38只是從烏邦寺莊園中引入的,它們被安頓在北京大興南海子麋鹿苑,剩下的39只來自英國的其他地方,它們被放養到了江蘇專門的保護區當中。
在麋鹿回歸之際,一些專門的保護區也相繼成立,比如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在人們的保護之下,它們的種群數量才開始逐漸恢復。
到2022年,在人們的不斷努力之下,生活在中國的麋鹿數量已超過10000頭,分布在多個保護區和半野化生態環境中,逐步恢復其野外生存能力。
麋鹿體型高大,雄性肩高可達1.2至1.3米,體重約四五百斤,雌性略小。
它最顯著的特征是頭上奇特的鹿角,雄麋鹿每年春季長出新的鹿角,角形復雜,呈分叉狀向后伸展,形似樹枝,頗具觀賞價值。
與大多數鹿類不同,麋鹿的蹄部寬大,呈現出明顯的分趾結構,非常適合在沼澤或濕地中行走。
麋鹿的尾巴較長、粗壯,末端帶有黑色毛叢,看起來更像驢的尾巴,正因如此,麋鹿有“四不像”之稱,它的外形集多種動物特征于一身,令人印象深刻。
它們一般群居生活,性情溫順,喜好在水邊或淺灘活動,善游泳,耐濕熱,適應性較強。
1998年,因為長江發生洪災,在湖北的保護區中的圍欄被沖垮,有34只麋鹿因此“出逃”,開啟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但是保護區也一直在密切關注著它們的動態,主要集中“逃”去了3個區域,都找到了適宜生存的環境,還在野外開始了自由繁殖,根據數據調查,到2022年,它們的自然種群數量都超過了200只。
麋鹿適應群居生活,一般由一頭雄鹿帶領數頭雌鹿和幼鹿組成家庭群體,每年5月至7月是麋鹿的繁殖季節,懷孕期約為9個月,通常每胎產一仔,極少雙胎,幼崽出生后不久便能站立和跟隨母親,是典型的早熟型動物。
麋鹿作為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系統的原生大型草食動物,曾在維護生態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的回歸對種群保護和原神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種群幾乎滅絕,到數量穩定增長,麋鹿的成功保護是中國動物保護中極為罕見的成功案例之一,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雖然麋鹿的種群數量一定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還有很多的挑戰,人們還在繼續加強麋鹿的保護工作,讓它們能真正重回自己的家園。
參考:
央廣網《寧夏青銅峽首只麋鹿幼崽降生》2025-4-25
上觀新聞《上世紀曾在中國本土滅絕,4只“四不像”入住崇明新家,上海將建野放棲息地》,2021-4-22
央廣網《幾經波折的麋鹿種群:緣何曾消失于我國?又如何重回故土?》,2022-4-13
光明網《麋鹿“重生”記:從本土滅絕到種群復壯》,2023-6-20
光明網《麋鹿與它們的守護者》,2025-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