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我軍在戰爭年代的作戰原則,大都是力求全殲敵人。
全殲作戰不僅能夠對敵建制部隊造成巨大打擊,而且還可以繳獲到大量的武器、彈藥、物資,并抓到大量俘虜,這對于我軍的補充是十分有利的。
以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為例,我軍消耗子彈199萬余發,彈藥消耗量不可謂不大。
但此戰繳獲的子彈達到了208萬余發,不僅彌補了消耗的子彈數,反倒還有富余。
而且這還是針對國民黨軍頭號精銳部隊的作戰,消耗的彈藥本就會多些,如果是對普通敵人的戰斗,彈藥的消耗量一般還用不了這么多,作戰的艱難程度也會更低些,這樣繳獲、消耗相抵消,富余的彈藥量還會更大些。
就孟良崮戰役而言,有一種通俗的說法稱整編第74師彈藥不足,那既然如此為何還會繳獲那么多子彈呢?
這個原因要綜合分析下。
首先,整編第74師在戰前是進攻姿態,所以本身申領了大量子彈并下發到戰斗部隊中。也就是說該部的戰斗兵力,原本就帶有大量彈藥。
此外的彈藥由師、旅、團三級的輜重部隊攜帶,其中師直屬人力輸送團在垛莊,獸力輸送營隨師部進山。
戰役開始后,華野各縱隊展開穿插合圍,整編第74師的進攻姿態迅速被扭轉,該部紛紛收攏上山。
在這一過程中整編第74師的部署很亂,其沒有派兵固守山下陣地,控制盡可能多的緩沖空間,而是全師2萬多人猬集在狹小的山頭地域內,表面上看似乎是居高臨下,但該部不是營、團級單位,臨戰上山即可,而是整整6個步兵團還有大量附屬部隊。
很顯然,這樣的布置兵力不易展開,各部的防御會出現很大的混亂。
因為部署不周,輜重部隊轉運也亂七八糟,導致攜帶彈藥的不少騾馬被遺棄在山下;而華野第6縱隊在端掉垛莊后,又將其師部屯留于此的部分彈藥繳獲。
這就使得整編第74師在上山后,損失了不少本部攜帶的彈藥。
而在該師被圍后,國民黨軍的空軍進行了空投支援,其中彈藥就是重要一項。但是因為該部控制的地域比較狹窄,很多空投是落在了我軍陣地上,故而這部分又繳獲到了一部分彈藥。
所以整編第74師所謂的子彈不夠用,大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其師長張靈甫欠缺指揮軍級部隊的能力,更缺乏應對突發戰情的水平,所以遭遇危機后只能拿出營團級的應對方式。
如果不是整編第74師本身有較強戰斗力的哈,可能戰斗的解決進程還要更快些。
當然,在現實作戰中從穿插包圍到達成全殲戰果,也僅僅用時三天時間,這個進度也十分之快了。
甚至于該部的不少戰斗兵連自己手里的彈藥還沒用完,就也被俘虜了,這樣的話又可以繳獲到一部分彈藥。
除了針對整編第74師的作戰繳獲外,其余擔負阻擊任務的部隊,多少也會繳獲些彈藥,但這個數量就不是很大了。
以在孟良崮主戰場作戰的5個縱隊(包含對附近整編第25師、整編第83師的作戰)來說,具體繳獲的子彈數量為:
第1縱隊繳獲子彈約32萬發;
第4縱隊繳獲子彈約48.4萬發;
第6縱隊繳獲子彈約34.3萬發;
第8縱隊繳獲子彈50.6萬發;
第9縱隊繳獲子彈近41萬發;
從以上各縱隊的繳獲子彈數來看,端掉垛莊的第6縱隊繳獲子彈顯然不是最多的,這說明整編第74師的主要彈藥并不囤積于此,更多的彈藥是繳獲于作戰過程中。
以上5個縱隊的繳獲子彈總量為2063827發。
此外在主戰場之外,第2縱隊在阻擊作戰中繳獲3270發子彈、第3縱隊繳獲15233發子彈、第7縱隊繳獲子彈250發,總計繳獲18753發子彈。
這樣的話在主戰場和阻擊戰場總計繳獲的子彈就是2082580發,在抵消掉作戰消耗后,還有富余。
此外在繳獲子彈外,還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極大地充實了華野的裝備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