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聽到小蘇打和食用堿這兩個名詞,但不少人常常將二者混淆,錯把它們當成同一種東西使用,這其實大錯特錯,不能亂用,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特性差異很大,今天就來徹底搞明白,以后別再用錯啦!
什么是小蘇打?
小蘇打,學名碳酸氫鈉(NaHCO?),是一種白色細小晶體,顆粒細膩,手感像細膩的鹽,且不易結塊,保存方便。它的堿性較弱,屬于弱堿性物質,遇水或酸會緩慢釋放二氧化碳氣體。
小蘇打在生活中的用途
1、面食蓬松:做包子、饅頭、油條等面食時,小蘇打是 “蓬松神器”。面團發酵產生的酸性物質會與小蘇打反應,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讓面食內部形成細密氣孔,吃起來松軟暄軟。比如炸油條時加小蘇打,油條會更酥脆膨大。
2、嫩肉:腌牛肉、羊肉時加少許小蘇打,能破壞肉的纖維結構,讓肉質更嫩滑,很多 “嫩肉淀粉” 里就含有小蘇打。但注意用量,過多會讓肉有輕微澀味。
3、煮粥增稠:熬大米粥時加一點點小蘇打,粥會更粘稠,但不建議用于雜糧粥,以免破壞維生素 B 族。
4、溫和清潔:清潔果蔬殘留農藥(如楊梅、西蘭花),泡一泡再沖洗,安全無殘留;洗碗筷、杯子時,代替洗潔精,溫和無刺激,尤其適合洗寶寶餐具。
5、個人護理:刷牙時加一點小蘇打,幫助去除牙漬;調和洗面奶或清水敷臉,能去角質、緩解皮膚油膩(這個要根據個人肌膚體質,敏感的慎用)。
什么是食用堿?
食用堿,學名碳酸鈉(Na?CO?),呈白色粉末狀,手感粗糙,易受潮結塊,需密封保存。它的堿性強,屬于強堿性物質,遇水會釋放較多熱量,手摸會有溫熱感。
食用堿在生活中的用途
1、中和面團酸性:用老面肥發面時,面團會發酸,加食用堿能快速中和酸性,避免面食有酸味。但用量必須精準,多了會有明顯堿味,且面食口感偏硬、不夠蓬松。
2、軟化食材:燉肉時加少許食用堿,能軟化肉類纖維,讓肉更快燉爛;泡發干貨(如木耳、腐竹)時加一點,可縮短泡發時間,讓干貨更飽滿。
3、去油污去腥:處理豬腸、豬肚等內臟時,用食用堿搓洗,能去除腥味和黏液;
4、強力去污:清潔廚房重油污(灶臺、油煙機),溶解油漬能力超強;洗碗筷去油效果比小蘇打更明顯,適合處理油膩餐具。
小蘇打和食用堿有啥區別?
給大家列一個表格,方便對比。
一句話總結,小蘇打,弱堿性,蓬松嫩肉清潔行,個人護理也能用,溫和安全別擔心;食用堿,堿性強,中和酸面團,去污最在行,干貨泡發肉軟化,用量控制要記牢。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分享市井見聞,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