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芝芝不倦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倦怠社會》里有句發人深省的話:
過度的積極性反而產生了新的束縛,我們正用“努力”建造一座自我剝削的監獄。
這句話,戳中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痛點。
加班熬夜、瘋狂內卷、熬夜學習,卻收效甚微。
而問題根源并非不夠努力,而是錯把蠻力當成生產力。
21世紀精要之父格雷戈·麥吉沃恩在《輕松主義》中提出破局之道:頂級高手從不蠻干,而是善用“四兩撥千斤”智慧。
這種思維轉變讓我們從“拼命內耗”轉向“精準發力”,用系統思維替代意志力消耗。
當你學會《輕松主義》,便能跳出內卷漩渦,在張弛有度的節奏中過上高效人生。
心理學中的“自我損耗理論”告訴我們,當精力被過度消耗,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會大幅下降,進而陷入“越努力越無力”的惡性循環。
人們慣于認為“拼搏”就是無休止地堆砌時間和體力,卻忽略了過度努力對身心的損耗。
他們填滿日程表,背負無盡的任務,連軸轉工作,完全不給自己喘息的機會。
殊不知,這種無節制的努力,只會讓人陷入“低水平重復”,與真正的成長背道而馳。
于娟,曾是復旦大學的青年教授,擁有令人羨慕的學歷和事業。
她像陀螺般日夜旋轉,日均工作16小時以上,熬夜寫論文、申報課題已是常態。
她說:“一旦停下來,就會覺得自己在退步。”
然而,這種過度拼命,就像扔出的一枚“回旋鏢”,最終會反彈傷及她自己。
當31歲的她被確診乳腺癌晚期,才驚覺自己如同“不保修的破車”,在超負荷運轉中提前報廢。
她病榻上完成的《此生未完成》,字字泣血地警示大家:過度拼命實則是反向加速器。
這不就是過度努力的反噬嗎?
用力到極致,不僅沒有換來成功,反而讓身心和事業都陷入困境。
書中也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麥金尼斯是一個金融精英,他堅信高強度工作能解決所有問題。
他工作非常的拼命,每周工作80小時,盡管身體不適,仍強撐參會。
然而,金融危機爆發后,他拼命的公司倒閉了,長期透支的身體也同步崩潰。
正如李開復所言:
真正失速的,不是停下的人,而是看不清方向卻狂奔的盲從者。
他們用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在錯誤賽道上越努力,離目標越遙遠。
真正的努力,從不是自我感動式的苦行,而是有的放矢的高效付出。
學會給精神減壓,適當放松休息,補充能量,才能找到高效提升自己的方法。
豆瓣上有個熱門話題:“你見過最輕松的成功案例是什么?”
有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一位創業者,每天只工作4小時,卻將一家小店經營得風生水起。
他的秘訣是:聚焦核心產品,拒絕盲目擴張。”
強者從不依賴蠻力,而是善于找準方向再投入,以最小的努力撬動最大的回報。
作家馮唐,便是二八法則的踐行者。
他在《金線》中寫道:“工作中80%的成果,往往來自20%的關鍵任務。”
盡管每天只睡8小時,他卻能高效產出,他的方法很簡單:抓住核心,舍棄冗余。
他將精力集中在最具價值的三件事上:寫作、書法和課程錄制。
有一次,他挑戰兩天內創作105首以母親為主題的詩。
他屏蔽一切干擾,全身心投入創作,最終高質量完成目標。
任務雖難,但他未陷入無效忙碌。
這種能力,也正是馮唐在多領域取得成就的關鍵。
這背后契合了《輕松主義》中的“大石頭理論”:鎖定重要之事,不為瑣碎所累。
書中杰里的故事也能說明這一點。
杰里是眼科醫生,除本職工作外還承擔諸多額外職務,常工作到深夜。
精力過度分散,使他無法全身心投入診療,身體也出現問題。
他意識到,成功關鍵不在于做事多少,而在于輕松做好關鍵之事。
于是,他果斷辭去非必要職務,專注關鍵手術和診療,拒絕無關瑣事。
隨著負擔減輕,他身體好轉,工作效率顯著提升。
俗話說的好:“四兩撥千斤”。
實現目標不必用力過猛,找準關鍵點、高效努力,往往能事半功倍。
在人生道路上,若一味使蠻力,可能陷入無效忙碌,消耗大量精力卻收獲寥寥。
學會松弛有度,聚焦關鍵,方能在輕松中穩步走向成功。
在《輕松主義》中,作者指出:“高效并非來自拼命努力,而是專注與放松的結合。”
壓力如影隨形的當下,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加拼命,而是學會放松。
在書中,作者提出三個關鍵點,幫助我們以更輕松的狀態實現目標:
1.簡化思路,聚焦關鍵
心理學家丹尼爾提出“最省力原則”:選擇阻力最小的方法往往能更快實現目標。
比如,當你工作效率低時,不妨試試四象限時間管理法。
重要且緊急:立刻行動,如即將到期的任務。
重要不緊急:提前規劃,如長期目標。
緊急不重要:簡化或委派,如臨時會議。
不重要不緊急:減少或避免,如無意義的消遣。
聚焦核心任務,學會用最小的力氣解決最關鍵的問題,才能走得更遠、更輕松。
2. 學會休息,恢復能量
心理學家吉姆·洛爾曾說:“最有效率的人,往往是那些懂得休息的人。”
成功的秘訣,不在于用盡全力,而在于懂得何時停下,何時蓄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冥想10分鐘:清空雜念,讓大腦重新聚焦;
瑜伽15分鐘:釋放壓力,讓身心恢復活力;
午睡15分鐘:補充能量,讓下午效率倍增。
適時停下,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3. 設定范圍,保持節奏
一位音樂家決定為100首歌寫下背后的故事。
她沒有急于求成,而是每周只寫兩個故事,即使有精力多寫,也會適時停下。
9個月后,她順利完成了書稿,既沒有透支精力,也沒有失去動力。
村上春樹曾說:“真正的堅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想看一本書:每天讀5至25頁,持續積累而不負擔。
想維系親情:每天花5分鐘至1小時,維系感情而不耗時。
持之以恒固然可貴,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書中有句話特別打動我:
人生是一場長跑,輕而不浮,松而不懈,才能跑完全程。
太緊的弦,彈不出動聽的音樂;焦慮的心,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
我們總把“拼命”當作成功的唯一路徑,卻忘了暫停也是積蓄能量的智慧。
真正的從容,是允許自己偶爾停下腳步,在忙碌節奏里專注當下,在前行路上調整步伐。
當我們卸下過度用力的焦灼,那些曾因匆忙而錯失的風景,終將成為滋養生命的養分。
點個 ,愿我們都能在在漫漫人生路中,不疾不徐,篤定從容,抵達理想的遠方。
作者 | 芝芝不倦,來源: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貍愛CUC,公眾號:笙夜時間。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