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圖/青島發布微信公眾號
在青島,整座城市就是一部電影,而你的身影就是最動人的主角。
4月27日,這座“電影之都”將迎來中國電影人的歷史性盛會,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共筑電影夢,激揚時代情——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對優秀電影創作進行總結與嘉獎。
作為由中國國家電影局主辦的“政府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已連續舉辦19屆,舉辦地始終在首都北京。今年,華表獎頒獎活動首度移師京外,即落地青島,不僅體現了國家級獎項對青島影視產業發展的肯定,也為青島城市品牌提升帶來積極助力。
青島,是一座與電影結緣一百多年的城市。從20世紀初中山路的第一束放映燈光亮起,青島每一條老街巷、每一棟老建筑,都在訴說著光影背后的動人故事。青島的城市氣質,已然深深鐫刻了電影的時代烙印,城市與電影,交融共生,彼此成就。
從產業發展而言,青島為影視工業打造了“硬核支撐”。青島西海岸新區以東方影都為核心,建立了亞洲領先的影視產業基地。40個國際標準攝影棚、世界最大單體萬米攝影棚,以及虛擬拍攝、動作捕捉等尖端技術,為《流浪地球》《封神》等中國式大片提供了工業化制作保障。
隨著微短劇行業的崛起,青島藏馬山通過與微短劇的碰撞,迅速擁抱影視新賽道。去年4月,北方微短劇影視基地(青島藏馬山)啟動運營,并正式躋身國內微短劇產業鏈,成為一個迎風起舞的“爆款工廠”。
▲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外景。圖/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微信公眾號
而隨著東方影都、藏馬山影視基地、青山湖影視基地等影視“夢工廠”的打造,青島影視IP已愈發鮮明、愈發受青睞,青島影視基地的重工業屬性愈發具有標桿意義。這與華表獎推動電影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高度契合。
其實,在青島完成從“天然攝影棚”到“現代影視產業高地”的百年蝶變中,既是其影視產業鏈不斷延展、豐富的歷程,也離不城市蘊含在光影之中的文化基因,和開放包容的品格。
早在20世紀初,中山路及周邊一些飯店俱樂部就開始放映電影;20世紀30年代,八大關成為早期電影取景地;如今,紅瓦綠樹的老城區仍保留著膠片時代的文藝氣質……青島與電影的深厚淵源,已然成為城市厚重的歷史積淀,“百年光影筑夢”,彰顯城市對電影藝術的長情守護。
青島是座浸潤著歐陸風情與東方神韻的濱海之城,兼具海洋文明的開放性與齊魯文化的厚重感。這份多元包容的城市氣質吸引著全球影視人才,而市民對文化藝術的高參與度,則為電影盛事營造了全民共享的氛圍。這是青島電影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的不竭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華表獎的舉辦恰逢“五一”小長假前夕。華表獎此次首次出京,不僅提升了青島的城市形象,還為“五一”旅游市場做了極好的預熱。青島也將借此開展“青島與中國電影120周年”系列活動,各區市也將舉辦特色活動。
比如,“光影嶗山”采風活動,就會結合華表獎頒獎活動挖掘嶗山背后的電影故事,發布“光影嶗山”主題系列短視頻。
其實,在青島影視產業發展的歷程中,政府一直都“在場”。青島市已出臺了多項促發展相關政策,形成了省、市、區三級集成、疊加的扶持模式。在青島拍電影,影視制作方既能感受到相關服務與保障的完善和細致,又可享受到真金白銀的扶持補貼。
在這個過程中,青島則完成了影視產業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多“影視+文旅”場景,滿足游客多元化的文旅需求的同時,提升了城市品牌和文化影響力。
青島對華表獎的承接,本質上是其“影視之都”戰略的延伸。從膠片時代到數字紀元,青島始終以光影為筆書寫城市傳奇。而借助影視IP提升城市品牌,讓“流量”真正轉化為“留量”,是其一脈相承的城市發展軌跡。
撰稿 / 流水(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