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光”遭遇陰影,唯有將合規基因植入增長血脈,方能在萬億賽道中行穩致遠。
近日,光大銀行鄭州某支行客戶經理席薇因詐騙1.6億元被判無期徒刑的消息引發震動。這起橫跨13年的案件,不僅撕開了光大銀行內部監管的裂縫,也讓外界重新審視這家以“陽光理財”著稱的金融機構。
按媒體報道,席薇利用客戶對銀行職員的天然信任,偽造理財產品協議、私刻公章,虛構“保本保息、高收益”項目,31名客戶在13年間陸續被騙1.6億元。更荒誕的是,其中6000萬元被用于直播打賞。法院判決追繳單筆2萬元以上打賞,但追贓難度極大,因為席薇名下僅剩400余萬元資產,大部分資金已通過平臺分成流向主播。其中,映客平臺成為最大資金出口,并被法院要求追繳1800萬元,其賬戶已被凍結2000萬元。不過,映客平臺以“善意取得”為由申訴,強調對資金來源不知情,拒絕全額退款。
此案暴露出光大銀行基層管理的系統性漏洞。作為國內首家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機構,光大理財2024年管理規模已達1.6萬億元,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超5000億元。然而,基層客戶經理的權限失控與內部審計缺位,讓“陽光理財”的招牌一次又一次的蒙上陰影。
關于光大銀行的內控問題,致遠財經曾連續發文。其中,今年2月份,致遠財經曾發《光大銀行屢教不改,再次被監管機構罰款》一文,文章提及在2月8日,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因員工行為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處以150萬元罰款。同時,該分行多名高管因相關違規行為受到警告、罰款及終身禁業等處分。今年1月,光大銀行因11項違法行為被警告,沒收違法所得201.77萬元,罰款1677.06萬元。
去年10月,致遠財經曾發表《光大銀行投訴量飆升 業績持續下滑》一文。文章提及在剛過去的2024年,光大銀行多次因違規行為受到監管部門重罰。
據不完全統計,在2024年,光大銀行被罰款4220萬元,年內66次行政處罰中涉及信貸違規、內控失效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直播打賞成為贓款洗白的新渠道,就上述案件,映客等平臺因“善意取得”原則與司法機關多次博弈。雖然中國光大銀行在財報中強調“以客戶為中心”,但實質上此案揭示出客戶經理權力尋租的風險,當個人行為與機構信譽深度綁定,僅靠產品創新不足以抵御系統性風險。
更深層次的矛盾在于行業生態。銀行理財規模已超28萬億元,但基層銷售環節的合規培訓、動態監控仍存盲區。
就上述詐騙案件,中國光大銀行雖對涉案支行“全面整頓”,但從媒體報道來看,并未公布賠償計劃。
中國光大銀行成立于1992年8月,是經國務院批復并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部設在北京,于2010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13年12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