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俄烏沖突還沒徹底結束,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中國鄰國就充滿了火藥味,并且已經擦槍走火。
雖然巴方聲明“沒有向平民開火”,但其國防部長阿西夫卻發出了“全面戰爭”警告。
而且正在沙特訪問的印度總理莫迪也提前結束了在沙特的行程,緊急回了國,還承諾要“將襲擊者繩之以法”。
難不成,2025年的第一次大仗,真的要在中國這兩個鄰國之間打響了?
其他國家面對如此愈演愈烈的印巴關系,又是什么態度呢?
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請理性觀看
印巴邊境再起硝煙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帕哈爾加姆鎮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球的惡性槍擊事件。
武裝分子在當地著名旅游景點向游客瘋狂掃射,造成26人死亡,其中25名是印度公民,還有1名尼泊爾游客遇難,另有17人受傷。
這是該地區近25年來針對平民最為慘重的一次襲擊事件。
不過印度似乎已經查明這是巴基斯坦搞得事情,以至于事件發生后,印度政府第一時間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
而正在沙特訪問的印度總理莫迪聞訊后立即中斷訪問行程,乘專機連夜返回新德里,神情凝重地表示:
"我們一定要將這些殺害無辜平民的兇手繩之以法,讓他們付出應有的代價。"
印度政府隨即宣布了一系列強硬措施,于4月23日,印方宣布暫停執行《印度河用水條約》,這一條約是印巴兩國多年來水資源分配的重要基礎。
同時,印度還關閉了與巴基斯坦的主要陸路口岸,驅逐巴方外交官,并撤銷了巴基斯坦公民的簽證。
印度陸軍參謀長德維韋迪親赴克什米爾地區督戰,空軍和海軍也分別開展了代號為"阿克拉曼"的演習和中程導彈試射。
面對印度的強硬姿態,巴基斯坦展開了全方位的反制。
巴方取消了部分印度公民的簽證,同時關閉瓦格赫邊境口岸。
在經濟領域,巴基斯坦宣布暫停與印度的貿易往來,并禁止印度航空公司使用巴方領空。
而且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在接受英國天空新聞臺采訪時發出嚴厲警告:
"如果印度發動攻擊,我們將以同等強度回擊。如果事態升級為全面攻擊,那么可能引發一場全面戰爭。"
他特別強調了兩國都是擁核國家這一敏感問題。
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則聲明,如果印度切斷印度河水源,巴方將視之為戰爭行為。
隨著雙方口水戰愈演愈烈,實際沖突也在升級。4月24日夜間,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發生了輕武器交火。
雖然巴方強調"未向平民開火",但印度認為這是巴方蓄意挑起的沖突。
目前,雖然這些零星交火尚未造成人員傷亡,但雙方軍隊都處于高度戒備狀態。
這一輪危機是否會如以往一樣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逐漸平息,還是會演變成更大規模的軍事沖突,目前還難以預測。
但可以確定的是,克什米爾這個被稱為"南亞火藥桶"的地區,又一次站在了戰爭的邊緣。
百年宿怨難解
一切恩怨都要從1947年說起。當時英國結束對印度次大陸的殖民統治,按照"蒙巴頓方案"將這片土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但克什米爾的歸屬卻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這里雖然穆斯林人口占多數,但統治者卻是一位親印度的印度教君主。
最終,克什米爾并入印度的決定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至1948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可以說奠定了兩國敵對的基調。
戰爭最終以聯合國調停告終,形成了著名的實際控制線。
但這條線不僅沒有平息爭端,反而成為此后數十年雙方摩擦不斷的導火索。
僅僅17年后的1965年,印巴又爆發了第二次全面戰爭。
這場戰爭同樣因克什米爾問題而起,最終在蘇聯的調停下雙方撤軍。
1971年,兩國爆發了第三次全面戰爭。
這次戰爭的導火索是東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國)獨立問題。
戰爭以印度的勝利告終,不僅幫助孟加拉國獲得獨立,更打破了南亞次大陸的力量平衡,印度在地區事務中獲得了戰略優勢。
進入新世紀后,印巴之間的對抗并未消停。
2019年發生在普爾瓦馬的恐怖襲擊堪稱近年來最嚴重的危機。
當時一名自殺式襲擊者駕駛裝滿炸藥的汽車,沖擊印度中央后備警察部隊的車隊,造成40名印度士兵死亡。
印度隨后出動空軍越境轟炸巴基斯坦境內目標,巴方則擊落一架印度戰機并俘獲飛行員。
當時的局勢一度劍拔弩張,戰爭陰云密布。
在2020年到2023年期間,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小規模交火幾乎從未間斷。
據統計,僅2023年上半年,雙方就在實控線附近發生過數次軍事摩擦。
2023年6月,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平民遭印軍射殺的事件,更是打破了短暫的平靜期。
細數這些年的沖突,人們不難發現一個反復出現的模式:先是發生恐怖襲擊或邊境沖突,接著印度采取軍事報復,巴基斯坦隨即反制,最后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暫時平息。
但這種表面的平靜總是不能持久,新的沖突很快又會爆發。
這種循環往復的沖突模式,已經讓克什米爾這片美麗的土地付出了慘重代價。
而隨著2025年4月新一輪危機的爆發,國際社會再次將目光聚焦到這片爭議地區。
各國政府紛紛表態,試圖在印巴之間斡旋,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印巴為何難逃"死循環"
印巴之間的沖突為何如此難以化解?
最主要的問題,可能是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非常大。
近年來,印度教民族主義在莫迪政府推動下日益高漲。2019年,印度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強化"印度領土"的敘事,這進一步激化了當地穆斯林群體的不滿。
而巴基斯坦則始終以"穆斯林家園"為建國理念,支持克什米爾穆斯林爭取"自決權"。
至于其他的原因,可能是克什米爾的戰略價值不容忽視。
這片土地地處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四國交界處,控制權直接關系到南亞地緣政治格局。
印度將其視為抵御中巴的"前線",而巴基斯坦則將其視為國土完整的重要象征。
雙方在錫亞琴冰川等地的頻繁摩擦,就是這種戰略爭奪的具體體現。
當然,上文中咱也提到“水資源問題”。
1960年,在世界銀行調解下,印巴簽署了《印度河用水條約》。可2025年4月,印度以"反恐"為由暫停執行這一條約,威脅到巴基斯坦的農業命脈。
因為該國有很大一部分的農田都依賴印度河水系。
事已至此,世界各國只能為這兩個國家調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兩次強烈譴責襲擊事件,要求雙方"最大限度克制",而美國的態度頗為微妙。
總統特朗普與莫迪通電話,譴責恐怖襲擊,但國務院在敦促雙方"避免升級"的同時,并未直接批評巴基斯坦。
不管怎么說,在核武器陰影下,印巴之間的每一次沖突都牽動全球神經。
1998年兩國先后進行核試驗,成為擁核國家。
正如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所說:"擁核國家之間的沖突將令全球擔憂。"
這場持續數十年的沖突,已經讓克什米爾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之一。
而2025年4月的新一輪危機,再次提醒人們:印巴之間的和平之路依然漫長而艱難。
參考資料:
東南網-因為這件事 莫迪提前結束訪問回國
澎湃新聞-印巴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小規模交火,巴防長發出“全面戰爭”警告
大象新聞-聯合國呼吁印巴保持最大限度克制
百度百科-印巴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