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嶺南地區主要是指中國南方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這五條大的山脈以南地區,大約相當于今天的粵、桂、瓊、港澳等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發動了難度最大的戰爭,南征百越,之后設置桂林、象郡等郡縣,將嶺南納入中國版圖。
時間到了唐代,天下分為十道,最南邊為“嶺南道”,嶺南一詞逐漸特指化,而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廣東開始成為狹義上嶺南的代名詞,發展至今,成為嶺南文化最核心的區域。
廣東常住人口為 1.278億,據國家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其中的漢族人口占比96.23%以上。
這些漢族人口,主要分為了廣府、客家、潮汕三個民系。
對于這三個民系,相互之間關系說不清,理還亂。
廣府民系,說粵語,住在珠三角一帶,主要代表城市是廣州和佛山。
客家民系,說客家話,住圍龍屋,主要代表城市是梅州、河源。這其中,梅州話被指定為客家話的標準音。
潮汕民系,說閩南語,善經營,在中國商幫之中,潮商和浙商有“東方猶太人”的稱號,主要代表城市是汕頭和潮州、揭陽等地。
關于廣府、客家、潮汕三個民系的由來,學術界一直有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三大民系的先人,均為秦漢時期中原移民的直系后裔,他們在戰爭結束之后,落地生根,保家戍邊,因為居住地的不同,而逐漸形成不同文化支脈。
在歷史不斷南遷的大潮中,這種由中原與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支脈,逐漸成為廣府文化,傳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
一種觀點認為:三大民系,是疍家、畬族、俚族等嶺南原住民的后裔,他們逐漸走出大山,適應了新的環境,形成了新的民風民俗。
例如潮汕地區行政上屬于廣東,但潮汕人仍然認同自身是閩民系,一些學術書籍中,也都將其歸為閩籍。
再例如梅州地區的大埔、豐順縣等地舊屬潮州,而潮州是原住民聚集區,至今豐順南部的隍鎮、湯南鎮仍說潮州話,多認同潮州。
而更多的觀點則認為:三大民系的先人,均為自秦漢以來的的中原移民,尤其是以河南為中心的河洛地區的漢人。
他們為了躲避戰爭,逐漸南遷,與嶺南原住民逐漸融合,在不同的居住區域,形成了既特色鮮明又彼此類似的文化表象。
例如,如今被普遍認可的客家五次南遷說。章太炎先生在其《客方言序》中就寫到:“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p>
廣府文化,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與河南老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回家的路,太長,太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