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授銜時,粟裕憑借著顯赫的功績,被毛主席授予了第一大將。
按理說,他本應該是大將中的領頭人,是唯一有資格躋身元帥之列的人,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建國初期,有一位大將,實權要遠超于他,并且也是真正曾與元帥并列的人。
那么這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功績,能獲得如此高的地位呢?
艱苦的從軍路
此人就是黃克誠將軍。雖然在戰場上他的名聲遠不如粟裕、陳賡甚至是一些上將,但他對革命的貢獻并不亞于這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領。
尤其是在我軍的兩次重要轉折時期,他都以高深的戰略眼光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挽救了部隊的命運。
這也是為什么他因為高度近視很少帶兵打仗,卻能在大將中排位第三的原因。
要說起他的革命歷程,還要從他的出身說起。
黃克誠出生在湖南永興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從小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長期忍受著資產階級的壓迫。
1925年,他加入我黨,正式投身到了革命隊伍中。彼時大革命的烈火正處于旺盛之時,黃克誠便也跟隨黨的腳步參加了北伐戰爭。
但由于他是高度近視,所以在沖鋒陷陣時很不方便。于是為了不拖部隊后腿,他便開始刻意訓練自己的決策能力。
每次作戰前,他都會謹慎思考每一處細節,并準備好多個應對方案。也正是這種善于思考和決斷的習慣,讓他在血雨腥風中迅速成長了起來。
老蔣發動政變后,他便毅然離開了國民黨隊伍,堅定地與黨站到了一起。
后來,朱老總與陳毅帶著南昌起義軍來到他的家鄉,準備發動湘南起義。
黃克誠當即帶著部隊加入了兩人,并跟隨他們一路轉戰到了井岡山,完成了朱毛會師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此后,他便投身到了中央蘇區的建設事業中。憑借著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便升任為了紅五軍五縱隊第八大隊政治委員。
不過彼時中央人才濟濟,將星如云,黃克誠并不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一個。
直到1930年,我軍開始進攻修水縣城,他才憑借著出色的表現脫穎而出。
從猛將成為政工干部
當時第五縱隊擔任主攻,但由于敵人的城墻穩固,防御火力太過猛烈,我軍連續幾次發起沖鋒后卻都被打了回來。
眼見部隊的傷亡越來越重,很多干部就有了退下來,讓其他部隊接替的想法。
但縱隊司令李燦卻有些不甘心,手下的將士犧牲了這么多,現在說放棄,那他們不都白犧牲了嗎?
就在這時,黃克誠挺身而出,他主動請纓說,讓他帶著八大隊再進攻一次。
李燦對這個下屬并不熟悉,但見他一臉認真的樣子,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等最后一次沖鋒的號角吹響后,黃克誠便直接背著大刀,提著鋼槍,頂著敵人的炮火便沖到了城墻下。
就在敵人還沒反應過來時,他已經架好云梯,兩步并三步便飛奔到了城墻邊。
敵人見狀頓時心神大亂,連忙要去翻云梯。結果他剛要動作,黃克誠便掄起大刀將他砍下了城墻。
隨后他便一躍而上,開始拼死阻擋敵人的火力,成功掩護后續部隊爬上了城墻。
經過一番激戰后,我軍成功全殲敵軍,拿下了修水城。
等戰斗結束后,軍長彭老總也快步走上城墻,大聲詢問剛剛第一個沖上城墻,戴著眼鏡的人是誰。
得知他的名字后,彭老總頓時流露出了贊賞的眼光。他說:“這一仗只讓我認識了一個人,正是修水一戰,讓我認識了黃克誠?!?/strong>
后來黃克誠便開始逐漸受到重用。從發展鞏固湘鄂贛蘇區到中央五次反圍攻戰斗,從兩萬五千里長征到東征和西征,他都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然而,在大部分的時間里,他都是擔任著政工職務,像是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部長等職。
不過這并不意味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有所欠缺,相反,組織曾多次想將他轉到軍事崗位,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他能清晰地看清自身的不足。
一方面,他認為自己體質弱,有高度近視,不適合帶兵打仗;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偏于謹慎,選擇戰機時也不夠果斷,不適合指揮大規模戰斗。
還有一方面是他比較仁慈,心理上難以承受巨大的傷亡。
因此,在之后的戰斗生涯中,他也一直守護在部隊的大后方,成為了戰士們強有力的支撐。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的再三推辭,才讓眾人看到了他在政工領域無人能敵的才華。
尤其是在抗戰時期,他以高遠的眼光作出的兩個重要決策,改變了部隊的困境,也可以說是改變了黨在革命歷程上的命運。
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一件事便是恢復了八路軍政治委員制度。
在國共合作抗戰初期,國民黨要求我軍取消政委制度,和他們一樣改為政訓處。
為了抗日大局,我軍不得不答應了這個條件。
然而,少了政委這個重要的職務后,部隊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戰士的思想也逐漸出現了動搖。
有一次,黃克誠去基層部隊視察時便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舊軍隊習氣在眾人看不見的地方開始滋生蔓延,甚至有人開始像國軍一樣大講排場。
黃克誠意識到這樣下去隊伍很有可能會垮,他當即向中央寫了一份報告,請求恢復政委制度。
這條建議立即引起了中央的重視。毛主席收到報告后一連幾天在窯洞中閉門不出,里面的燈光也是晝夜不熄。
最終,在一番慎重考慮后,毛主席同意了他的提議,恢復了政委制度。
不久后,一批優秀的政治領導人,像是聶榮臻、關向應等人便走上了領導崗位。而他也被任命為了115師344旅政治委員。
在他們的帶領下,我軍又恢復了以往的光榮傳統以及優良作風,部隊上下擰成了一股繩,成為了抗日的主要力量。
他對部隊做出的第二件事就是“搶占東北”。
日軍即將投降時,東北便成為了國共兩黨競相爭奪的重要戰略地區。
但由于東北長期被侵占,我黨的群眾基礎并不高,所以若是動作稍慢就很有可能會給國軍可乘之機。
而黃克誠早已料想到這個結果,預計在日本投降后不久,他便立即向中央請示,馬上出兵東北,速度越快越好,兵力越多越好。
中央在慎重考慮后認為他的建議非常有先見性,當即派出了十幾萬兵開赴東北。
這也直接促成了四野建立東北根據地,為取得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東野作戰期間,他大公無私地將自己帶過來的第三師交給了其他人指揮,而他自己則甘愿退到了大后方。
之后他創建了一個強大的后勤部門,為前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尤其是在那場驚心動魄的塔山阻擊戰中,他發動兩百名群眾筑起了長達8000多米的交通壕,為戰斗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都不禁夸贊道:“我看這個人選對了,黃克誠是個合適人選。”
主席認可他的不僅僅是他這種出色的工作能力,還有他甘于人后、無私奉獻的精神。
到了1955年授銜時,他被授予大將軍銜,并排在第三位。
從表面上看,粟裕軍功遠高于他,排在第一無可厚非。只是到了和平年代,仗越打越少,中央看中的便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這也是為何中央會重用黃克誠的重要原因,他不管是在軍事領域,還是在政工領域都無可指摘,自然實權也多了起來。
1952年,彭老總回到國內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不久后黃克誠也被調任副總參謀長。
其實當時第一副總參謀長是粟大將,但彭老總任命更多的卻是黃克誠。
在1953年,彭老總到后方休息時,便將軍委工作全權交給了黃克誠負責,可見對他的信任。
在11月,彭老總向中央遞交的軍事會議主席團名單中,黃克誠更是與朱、彭等八位元帥并列,成為了唯一非元帥的成員。
其實黃將軍的實權之所以能超過粟大將,本質上就是因為他們擅長的領域不同。
粟裕在軍事指揮上有著無人能與之匹敵的優秀能力,而黃克誠則在政治建設中有著遠高于他人的造詣。
因此在戰爭年代,粟大將的聲望更高,而在建設時期,黃克誠自然走到了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