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弘揚紅巖精神 爭做時代新人——讓烈士回家”主題活動在重慶市第一中學校拉開帷幕,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在此開啟。
本次活動作為沙坪壩區“紅巖文化周”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文史資料交接、展覽參觀、故事展演等多種形式,引導青少年深刻理解紅巖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汲取奮進力量。
師生參觀“紅巖精神 永放光芒”主題展覽。重慶一中供圖
重慶一中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著名學府,7位紅巖英烈曾在這里就讀或工作。
“在凱旋的號聲里,我們將會交換一個微笑。”這是烈士黃細亞充滿希望的詩篇;易仲康曾在國民黨特務面前大聲疾呼“我無過可悔”;還有進步學生代表聶晶、韋延鴻、李承林,優秀教職員工代表陳以文和胡作霖。
他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毅然投身改變國家民族命運的崇高事業,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用生命和鮮血凝結成了紅巖精神。
主題展覽參觀環節,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專業講解員的介紹下,師生們相繼參觀了歷史圖片、烈士遺物、手稿檔案等珍貴文獻資料。參觀結束后,有一名學生記錄了這樣一行文字:“正是因為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今日的美好生活,我們00后更應該傳承紅巖精神,接續奮斗!”
紅巖英烈文史資料交接儀式。重慶一中供圖
紅巖英烈文史資料交接儀式上,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將《民國聶晶寫給大哥聶仲遜的信》《1949年黃細亞的詩稿》《民國胡作霖論報紙的新聞角度手稿》等3件文物及相關文史資料捐贈給重慶一中。這些資料不僅真實記錄了崢嶸歲月中的英勇事跡,更將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這是銘記,更是傳承。”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二級巡視員朱立群表示,希望到場人員通過本次活動,回溯偉大紅巖精神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和科學內涵,感悟精神偉力,汲取信仰力量,堅定前進方向。
據了解,“讓烈士回家”主題系列活動自2019年啟動以來,秉承“送得到家、駐得下來、傳得下去”的宗旨,先后走進上海、江蘇、四川、陜西、山東等省市以及重慶市內22個區縣,通過講述英烈事跡、文史資料交接、情景劇展演、專題報告、主題展覽等多種形式,把紅巖英烈的事跡和革命精神送回他們曾經學習、生活、戰斗過的地方。
紅巖革命故事展演。重慶一中供圖
隨后,紅巖革命故事展演在該校藝術樓禮堂上演。演職人員以誦、講、展、演等鮮活的表演形式,帶領師生穿越時空,重溫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砥礪強國報國的初心使命。
其中“繡紅旗”環節更是由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演職人員和重慶一中學生代表共同完成,把演出推向高潮。
紅巖革命故事展演。重慶一中供圖
沙坪壩區是紅巖精神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既留存著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奮斗的初心印記,又積淀著中華文明的文化根脈。沙坪壩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田婕表示,下一步,沙坪壩區將從三個方面全面深化新時代紅巖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一是深化紅巖精神研究闡釋。系統梳理紅巖精神的歷史脈絡與時代價值,推出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結合“紅巖大課堂”建設開展專題研學,將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脈。
二是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在現有活動基礎上,推動“紅巖故事”數字化傳播,推出線上展館、短視頻系列;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紅巖題材話劇、連環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結合“紅色物業”“社區思政課”等載體,讓紅巖精神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形成全域化、分眾化傳播格局。
三是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整合轄區紅巖遺址、革命舊居等資源,聯動文旅部門開發紅色文創產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紅色場館運營,打造“紅色文化+”特色街區,將精神傳承與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相結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