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巴黎奧運會總成本投入118億歐元,法國原本希望通過奧運經濟,能夠拉動法國第三季度至少0.3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實際上對全年經濟的貢獻率只有0.1個百分點。
現代意義的奧運會已經舉辦多年,誰都知道這是一場燒錢的游戲,以至于很多城市都沒有興趣再申辦了。
為什么奧運會的虧損會大于收益?當年的北京奧運會整體的收支水平又如何呢?同樣是體育賽事,世界杯真的比奧運會賺錢嗎?
場館建設投入低于130億元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自2000年以來沒有虧損的奧運會之一,當年的奧運成本投入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方面。
第一類投入,也就是直接投入奧運場館的建設,屬于這類投入,投入的總規模沒有超過130億元。
這筆投入中,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投入了大約一半,另一半的資金是由社會的融資來完成的,還包括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捐贈。
涉及的場館建設包括了12個新建場館,11個擴建場館,8個臨時性場館,45個改造獨立訓練館。
直接投入的資金不包括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費用,比如像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國家會議中心、奧運村等一些配套設施,這些都是企業自己籌集資金建設的,而且在賽后也由企業自行使用這些設施。
在這方面,外界對資金的投入存在一個誤區,每了解一座城市奧運會的舉辦,都會看到這座城市投入的資金規模在千億元以上。
實際上,真正用于奧運會各類賽事場館的建設費用并不多,大多數的資金投入都用在了城市建設方面。這就涉及到了第二類的投入。
城市建設投入2800億元
圍繞北京奧運會,整個北京城的城市建設從2001年就開始了,包括了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其他的城市設施工程建設。
這對建設的投入,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投資,當年的投資總額在2800億元左右,一些大的項目,比如地鐵5號線、機場客運專線、幾座污水處理廠等等,都是在這期間完成建設的。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對城市建設也可以不歸納到奧運會的投入成本中。因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即便不舉辦奧運會,城市同樣也要建設和發展,這類投入屬于剛需。
這樣一來,2800億元完全可以不用算到奧運會的投入和成本之中。因為,一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可以長期利用的。
那么,當年的奧運會最終的收支情況如何呢?
收入205億元,結余超過10億元
2000年以來,除了北京奧運會沒有虧損,另一個沒有虧損的奧運會是悉尼奧運會。根據國家審計署2009年公布的結果顯示,截止到2009年3月,北京奧組委的收入達到了205億元。
整體的支出為193.43億元,收支結余超過了10億元,也就是說沒有出現虧損。具體的收入又有哪些呢?
主要的收入部分是國際奧委會開發的市場收入,還有電視轉播權的收入,這兩部分的收入占到收入總額的40%。
其中,市場開發的收入達到了98.7億元,主要是各種贊助以及廣告的收入。此外,門票、住宿、收費卡、利息、資產處置的收入達到了19.6億元,門票的收入為12.8億元,財產處置的收入為2.4億元。
從上述情況就能看出來,北京奧運會整體的收支沒有出現虧損,甚至結余的部分還不算少。當然,如果算上更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投資,這點結余實在太少。
但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樣,哪怕不舉辦奧運會,在城市建設方面同樣需要巨額的投入,而且這種投入其產生的整體效益會更長遠。
此前建設的多條地鐵線路以及北京城內的河道治理,現在這些基礎設施都還在繼續使用,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效益恐怕早就遠遠超過之前的投資了。
所以從奧運會的整體來看,投入和最終的開支情況主要看賽事前后的具體花銷,多數城市確實出現了虧損,甚至虧損的額度還很大。
奧運會的燒錢與賺錢
現代奧運會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根本沒有考慮過如何賺錢,每一場奧運賽事都是所在國以及所在城市的巨額投入。
這是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圍繞奧運會,各國都沒有引入商業運營這個概念。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舉辦的時候,人們才認真考慮如何利用這場巨大的體育賽事來賺錢。
不考慮贊助商以及廣告的收入,當年舉辦奧運會,那就是完全的投入。奧運場館建設需要花錢,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也要花錢,這些支出據說要持續10多年的時間。
根據此前的一項研究顯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歷屆奧運會的平均超支率都達到了180%,相當于超支預算兩倍多。
比如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由于超支嚴重,市政府隨后不得不向市民增設了奧運特別稅,甚至于相關債務直到30年后才還清。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往后的奧運會才考慮如何賺錢,哪怕不盈利,至少可以用收入抵消掉支出的部分。
于是,從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奧組委正式引入了商業運營的模式。各種各樣的企業可以通過賽事來打廣告,當然是要收費的。電視臺也可以來轉播,同樣需要繳納巨額的轉播費。
企業搶破了頭來競爭,為了壓百事可樂一頭,可口可樂當年拿出了1260萬美元,當年的日本富士為了挑戰柯達的龍頭地位,也拿出了700萬美元,想通過奧運會來提升品牌。
就這樣,當洛杉磯奧運會結束后,還結余2.5億美元,沒有出現上屆奧運會巨額虧損的情況,人們的思路從此也徹底打開了。
不過公允的說,相對于投入的部分,最終的盈利和結余往往并不是最多的。而對舉辦奧運會的城市乃至國家來說,實際上也看不上這點結余,更看重的是長遠利益。
上世紀60年代的東京奧運會舉辦之后,就讓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80年代的漢城奧運會,使得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驚人的12.4%。
北京奧運會舉辦兩年后,我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任何一個國家申辦奧運會,主要看重的就是長遠利益。
但是,具體到每一座申辦城市,不是每一次奧運會之后,都能帶動當地的經濟快速發展。有些城市哪怕在商業運營之下也會出現虧損,過后也不會拉動經濟的增長。
所以,說到底,北京奧運會之所以能夠盈利,而且在過拉動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國在當時就已經處在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舉辦奧運會的拉動效應就是臨門一腳。
而有的國家,比如巴西,在舉辦奧運會之前,經濟增長就不怎么樣,試圖通過奧運會來拉動整體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鐵定還造成了巨額虧損。
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很多城市在申辦奧運會的時候,越來越謹慎的原因。甚至有些城市,干脆都不愿意申辦了。
有的城市不愿意申辦奧運會,轉而去申請世界杯,難道世界杯真的比奧運會更賺錢嗎?
巴西世界杯收入45億美元
1998年,法國舉辦了世界杯,在此之前,法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世界杯之后,經濟增長轉負為正,漲幅達到了4%。
2006年的德國世界杯產生的各類經濟效益達到了200億美元,而當年德國人在世界杯的投入上還不到收入的一半。
2010年南非世界杯帶來了49億美元的收入,同時還產生了13萬個新的工作機會。世界杯之后,南非的經濟也明顯出現了復蘇。
2014年巴西世界杯,國際足聯在賽事期間的收入達到了45億美元,是20年來的最高水平。從這些情況中就可以看出來,世界杯似乎很賺錢,那原因又是什么呢?
奧運會屬于各種體育賽事的大雜燴,而世界杯獨屬于足球。在所有體育賽事中,足球產業原本就很賺錢,整個行業甚至是世界第17大經濟體。
足球產業每年產生的價值達到了驚人的5000億美元,而世界杯又是足球經濟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在這種情況下舉辦的城市通常都能賺錢。
對比之下,奧運會產生不了這樣的集中效應。由于各項體育賽事很多,消費者的消費不會像世界杯那樣更集中。這就是為什么奧運會如果運營不當就會虧損的緣故。
當然,有些國家舉辦世界杯也是沖著長遠利益來辦的,比如2022年的卡塔爾世界杯,總投入達到了驚人的2290億美元。
世界杯產生的直接經濟收益大約為170億美元。很顯然,卡塔爾投入的成本更多,但這么多的成本是為了展現國家的軟實力,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客,提升整體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形象。
因此,從本質上來說,世界杯和奧運會一樣,也有短期和長期收益之分。
結語
體育賽事屬于軟實力發展,就像文學藝術一樣,其本身并不會直接產生效益,但是人類的發展又完全離不開軟實力。
不管是奧運會還是世界杯,各國總體上的投入,都寄希望于更好的發展。在其中孕育。這包括了人類的精神追求,也包含了財富乃至經濟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