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觀點頻道
江 琳
“組團打工”,廣東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形機器人進入5G智慧工廠實訓;香港科技大學正主導研發一款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為嫦娥八號任務作貢獻;“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實時軌道及相關參數一目了然……行走在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生物醫藥等科創遍布,科創脈動強勁。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粵港澳三地應充分發揮優勢,協同創新,迸發“更快”“更能持續”創造力,加速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協同創新,把握好“異”與“同”。粵港澳三地,有差異能互補,有互補就能促協同。一條完整的科技創新鏈條,涵蓋研究、生產、試驗、使用等多個環節。粵港澳三地在科創鏈上各有所長:“一國兩制”下,香港、澳門國際聯系廣泛,高端人才集聚,基礎研究優勢明顯;大灣區內地城市產業體系健全、產業鏈條完整,應用場景多元,能更好促進科技轉化、迭代升級。粵港澳三地“產學研”互補,善用比較優勢,能為科創打開無限空間。
以大疆為例,從香港科技大學到深圳創業,發展成知名無人機制造企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大灣區內地城市能短時間內找到最適合配件,快速迭代產品”。無獨有偶,在粵港澳大灣區,“研究”“技術”“創新”“迭代”,是比亞迪、優必選、納金科技等科創企業“領跑”的關鍵,這些均離不開粵港澳三地產學研相互“奔赴”。協同創新,才能讓“我的優勢”“你的資源”,成為“我們共同的優勢資源”,為科技創新按下“加速鍵”。
協同創新,應化“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需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提升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
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例,深港跨境巴士直通、科研數據跨境互聯互通、科研資金跨境調撥、“雙15%”稅收優惠政策施行,“人往來、錢過境、稅平衡”,“一河兩岸”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持續強化。一年多來,深圳園區已建成13個專業園區,匯聚20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誕生我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時空分辨率電鏡等領先科技成果。實踐證明,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能讓粵港澳三地科創優勢發生“化學反應”,點燃科技創新加速引擎。
協同創新,還應構建好共同體,作有力支撐。隨著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深入推進,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南沙科學城聯動發展,散裂中子源、先進阿秒激光、冷泉生態系統等大科學裝置集群效應初現,高水平創新資源在大灣區加速聚集。“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華為、比亞迪、大疆等超7.7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匯聚。星光璀璨,照亮整個大灣區科創版圖,展現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迸發的強勁動能。
未來已來。珠江入海口,奔涌的科創浪潮拍擊日新月異的粵港澳大灣區,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更大程度發揮大灣區制度優勢、分工效應、規模效應,進一步激發區域協同創新的澎湃活力,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加快建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