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80年10月,羅布泊科考隊長彭加木失蹤4個月后,香港一家報紙報道了彭加木出現在美國的消息。
這家報刊將彭加木的失蹤定義為“逃亡”,整個經過包括目擊者講得十分詳細,引起了當時許多媒體甚至是官方的關注。
彭加木的失蹤奇案究竟是不是“逃亡”?羅布泊深處到底隱藏了什么秘密?
離奇失蹤的科考隊長
彭加木原是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
“一五”計劃期間,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第一次看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力,隨即在國內掀起了一陣科學探索的風潮。
國家也相當重視科學研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那個物質資源匱乏的年代,研究院的食堂伙食,總是比其他工廠好稍好一些。
而彭加木卻有些讓人意外,在幾乎所有研究員都積極爭取前往蘇聯學習的名額時,他卻向領導申請,只身到新疆大漠中進行考察。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新疆作為我國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看似貧瘠的土壤下其實埋藏著許多礦產資源。
可當時人們對新疆地質條件的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彭加木之所以選擇這個“冷門”項目,是因為當時的他已經確診惡性腫瘤,生命的沙漏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自感時日無多的彭加木下決心,要用自己剩余的時光為祖國收集到更多寶貴的科考資料。
在被確認失蹤之前,彭加木曾前后三次組織科考隊前往羅布泊,利用簡陋的測量器具,為研究所帶回了很多珍貴的礦物標本。
而1979年的那次考察,彭加木的目的就不僅僅是前期的科考那么簡單了。
因為對羅布泊的好奇,很多外國學者都爭相過去科考、拍攝紀錄片,這讓彭加木十分不滿。
彭加木不想讓后世對羅布泊的研究,都是基于這些外國學者留下的資料,他想讓羅布泊留下更多中國科考隊的痕跡,哪怕是自己病發死在羅布泊,也權當為這里多加一點有機質了。
懷揣著這樣視死如歸的決心,1980年5月,彭加木再次踏上前往羅布泊的征程。經過近1個月的跋涉,彭加木等人終于穿越了羅布泊湖,成為了首次穿越羅布泊的中國隊伍。
原本他們計劃是在7月3日才結束科考,但眼看這次穿越之旅這么順利,彭加木就提議繼續從東線北上繞一個大圈,以便能收集到更多寶貴的資料。
然而,事態的嚴峻程度卻遠超彭加木的預料。
從米蘭出發后,原本平和的天氣就開始出現沙塵暴的跡象,并且愈演愈烈。原本每天可以走80到100公里的科考隊,實際上卻只能走40多公里。
由于一路上全是順風,吉普車的水箱散不了熱,沒開一會兒水就燒開了,他們就只能停車打開車前蓋散熱,等溫度降下來了以后再繼續走。這么循環往復幾次,一行人攜帶的飲用水就不夠了。
6月17日上午,科考隊手中的資源基本告罄,眼看隊員們因為自己的決策失誤陷入困境,彭加木內心自責不已。
在留下了“我去東邊找水井”的字條后,彭加木就憑借自己印象里水井的方位去尋找水源,只是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科考隊員脫困后,第一時間找到了附近的軍區尋求幫助。在部隊的協助下,幾千人通過陸空雙線拉網式搜尋,就差把沙丘給翻過來,卻始終沒能找到彭加木的一絲蹤跡。
“逃亡”傳言
其實關于彭加木失蹤的“謎團”,在他被追認為烈士的那一刻就已經畫上了句號。
根據參與搜尋的彭加木塑像發起人之一、著名作家葉永烈回憶稱,彭加木去找水的那個位置的確有水井,只不過早就已經干了。
除了幾片糖紙外,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證明彭加木來過的痕跡。
而這些糖紙在場眾人都認識,這是彭加木的小習慣。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會在集市買上一些糖果,用來在休息時分給身邊的人。在那個年代,分糖果和分香煙一樣,都是一種特別的“請客”方式。
并且他們從飛機上的高空視角往下看,科考隊被困的前方幾乎什么都沒有,哪怕再怎么尋找,也是找不到任何水井的。
因此在1980年香港某報刊報道出彭加木“逃亡”的消息后,任憑對方寫得多詳細,但始終都是有漏洞的。
就比如對方說彭加木出現在華盛頓的咖啡館里,還被他30年前的“老友”周光磊目睹了。
可他們在證據里只能拿出周光磊的信件,連兩人見面時的照片都提供不了,又談什么30年交情的老友。
甚至在彭加木妻子夏叔芳被新華社采訪時,也說自己從沒聽說過周光磊這個人。對方明面上說自己是彭加木的老朋友,結果在信件里都把朋友妻子的名字寫錯了,“書芳”寫成了“淑芳”。
新華社記者順著這個思路繼續調查,最終得出所謂“彭加木逃亡”的新聞只是那家報刊編造出來吸引眼球的謠言。
直到現在,彭加木失蹤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可人們還是不死心,認為必須找到他的遺體,才能揭開他失蹤的謎團。
畢竟從感情上來說,像彭加木這樣為了國家和人民奮不顧身的精神,為了科學研究而舍生的這種科研態度,不管過去多久也仍然值得我們敬佩。
后人堅持尋找彭加木失蹤的真相,不僅是為了堵住那些胡說八道的謠言,更是給這位前驅者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