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吐槽由來已久,不少被調查者表示曾被“殺熟”,而網購平臺、在線旅游、網約車類、移動小程序端是“重災區”。大數據“殺熟”通常是指在一些互聯網服務平臺上,老用戶享受不到優惠甚至出現價格更高的現象。大數據“殺熟”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如果不加以整治,也不利于電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近日,消費者朱先生就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4月24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領朱先生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購買的同款瑞幸咖啡竟然差了6元,并且兩位咖啡搭子從來價格就不同,最可氣的是自己還購買了瑞幸的“咖啡自由卡”,但自己每次都比同事貴個兩三元,今天更離譜一杯貴了六元。開始還想是不是有優惠券造成不同,緊接著朱先生請求同事配合自己再買一杯心想這次應該一樣了吧?好嘛還是差4元。
回公司后朱先生越想越生氣這“咖啡自由卡”買了個寂寞嘛。緊接著找了幾個同事打開手機端的瑞幸小程序,發現每個人的價格都不同。以“大西瓜生椰冷萃”為例,最便宜的10.9元,最貴的16.8元。
隨后,記者以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向瑞幸咖啡的店員求證,店員笑著回答“系統推給每個人的優惠券都不一樣,我們也沒辦法”。
隨后,記者就這一情況電話問詢瑞幸客服,得到的回復也是系統會不定時發放優惠券,當問及為何朱先生沒有收到同樣優惠券的時候,瑞幸答復發放人群不同,每個人是不一樣的。至于購買“咖啡自由卡”后單杯咖啡竟然比不用自由卡反而貴了1-2元的情況,瑞幸客服解釋說是他們的優惠券優惠力度更大。
記者隨機又采訪了一位剛從瑞幸買完咖啡的王女士,王女士介紹:“我很早之前就發現自己點的咖啡價格比別人貴,所以開了兩個號,小號能喝到9.9元的生椰拿鐵,而大號卻要13.9元,我們公司的小姐妹普遍都有兩個號。”
記者在小紅書搜索“瑞幸 殺熟”的關鍵詞,能看到大量網友們的“吐槽”。數百篇筆記,基本包含天南地北各式人群但主題基本一樣,大都是瑞幸先低后高,買的多了后單價反而變高。大部分筆記作者不是糾結咖啡價格高低,而是瑞幸的做法讓長期客戶有被當韭菜的感覺,這是他們不能理解的。
網友椒皮蛋發帖表示:
“為什么同一間房間里的兩個人,一個推送每日9.9,一個啥都沒有?這么明目張膽地殺熟嗎?還是說下載了app的就默認是你瑞的粘性用戶結晶粉絲了?如果說之前大家討論的點是因為有地域差別的原因的話,我這個你要怎么解釋?精確到個體的區別對待?瑞幸出來解釋一下”
網友懶月兒表示:
“我就是被殺熟了,我之前沒有換綁定手機號的時候,連小程序和軟件里 9.9 的券都領不到,一直都是各大平臺團購買的,現在這個手機號也點多了,連著抖音里 99 元十杯的團購套餐也買不到,起價都是 110元。我打算繼續注銷,去喝一段時間的庫迪,要是庫迪也玩套路我就去喝別的,剛好我長待的商圈他們咖啡店競爭非常大,我是不打算再去做誰的粉了,他們商戰關我啥事,誰便宜我買誰”。
去年11月,中央網信辦秘書局等四部門就已發布了《關于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其中提到,重點整治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等問題,督促企業深入對照自查整改,用實際行動取信于消費者,遠離“殺熟”,誠信經營。而政府應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界定大數據使用的邊界,加大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同時,推動建立第三方監管機構,加強對企業數據使用的監督,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明確,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征,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提升優惠促銷透明度,清晰說明優惠券的領取條件、發放數量和使用規則等內容。客觀如實說明優惠券領取失敗原因,嚴禁以“來晚了”“擦肩而過”等提示詞掩蓋真實原因。
事實上,大數據“殺熟”并非新鮮話題,但一段時間以來,有些運營平臺卻依然我行我素,說到底還是利益驅動。這說明,治理大數據“殺熟”不能單憑行業自覺,還須提升監管強度,強化日常的制度約束。
當消費者發現被“殺熟”時,可先和經營者溝通,協商無果后,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哲 朱君賢
校對 王麗麗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