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借助科研院校的力量,提升我們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將一些先進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但很多時候信息是不對稱的。”蘇州長城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助理劉德利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這是一家專注于軸承生產制造的專精特新企業。劉德利坦言,我們深知,僅從軸承的視角出發,公司的發展會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我們注重多學科融合,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創新成果都很關注,希望能夠找到與我們融合發展的方式。
日前,由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和常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創新成果播種行動(以下簡稱“播種行動”)讓像長城精工這樣的中小企業備感振奮。活動期間,來自中國科學院和相關高校的20余項優質科技成果與常熟市近2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行路演對接,吸引數十家國內知名創投機構現場出席。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趙超凡在活動上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業的關鍵環節。中小企業是技術需求的重要主體,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掌握先進的技術。
她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實現科技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強頂層設計,即將印發指導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強化標準引領,建設科技服務業行業的標準體系,圍繞重點領域的發展制定一批急需的標準。
同時,培育一體化的技術市場,高標準地建設國家統一的技術交易服務平臺,推動信息對接、供需匹配、數據共享、規則統一,打破信息不對稱和跨區域技術交易的壁壘,促進技術市場互聯互通、一體化發展。
“創新成果播種行動”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科技成果在中小企業的轉化落地還面臨一些難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當前,科技成果在中小企業的轉化落地還面臨一些難點。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永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中小企業本身資金實力有限,很難承擔起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高風險和高投入。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市場推廣和銷售渠道方面也存在一定劣勢,這使得他們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
不僅如此,目前高校、科研機構與中小企業在科技需求匹配方面也還存在一些障礙。在李永富看來,最大障礙就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還沒有完成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全過程。
“一個科研成果要成功轉化為產品,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的工作。”他說,具體而言,第一個階段是實驗室研究,主要證明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并且能夠制作出一些小樣。第二個階段是從實驗室小樣到中試階段,需要解決生產工藝的可控性、成本控制等問題。在這個階段,很多看似很小的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第三個階段是量產后的商業化應用,這個階段需要科研人員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技術推廣和產品迭代。
“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只完成了第一個階段就‘鎖在抽屜里’,不知道應用場景在哪里,這就導致了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李永富說。
“另外,企業在尋找科研成果時也往往沒有找對人。”李永富說,很多企業到高校尋找成果時,只是找一些名氣大的專家或領導,而這些人可能并不是這個領域的最頂尖人才。這就導致了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同時,企業還要有“慧眼”,能夠識別關鍵信息,判斷出這個成果是不是有實用價值。
江蘇龍騰特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徐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采訪時表示:“對中小企業而言,精準的市場定位至關重要。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若定位不準確,中小企業往往難以生存。企業需要結合定位明確自身對科技成果的需求,之后才是精準匹配的問題。”
打通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多位受訪者表示,中小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需要更多支持和幫助,包括政策、資金、技術支持等等。
而播種行動依托全國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建設,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模型作用,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在中小企業領域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通過參與活動,企業能夠獲取多方面服務保障,如借助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享受“找政策”“找市場”“找資金”等服務,幫助科技成果“找得到”“轉得好”。?
李永富強調,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傳播和對接平臺,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能夠更加精準地對接到有需求的企業手中。此外,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也需要進行改革,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鼓勵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推向市場。
在他看來,播種行動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信息傳播和對接。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更多企業了解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新科研成果,同時也讓高校和科研機構更加了解企業的需求,進而促進雙方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把信息精準傳播給有決策能力的人是至關重要的,要打通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
劉德利坦言,企業專注于設計和生產,但也有自身的弱項和短板,而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研發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比如,軸承的設計加工是我們的強項,但針對客戶應用的測試、檢測則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特長。他們能夠熟練運用各種信息檢索工具,他們有完備的數據庫,能夠快速找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這是企業所欠缺的。再比如,高校和科研機構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大量能夠使用這些設備的高端人才,這些都是企業難以獨自承擔的。
劉德利說,類似播種行動這些渠道搭建了精準對接平臺?,通過一場活動集中接觸到大量優質的待轉化科技成果,還可以利用大模型精準適配,這為中小企業打破了科技成果獲取難的“緊箍咒”。
“創新成果播種行動既是一個科技成果的展示,也是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契機。”徐勝表示,面對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下游產業的發展需求,我們希望做創新成果的承接者,聚焦“高端裝備用特種鋼材”“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材料”等領域,規劃開展一些重點研發課題,比如氫燃料電池用耐腐蝕鋼、海上風電用高強度結構鋼等,期待能與中國科學院、高校團隊合作。
精準路演可提升創投機構對早期項目的篩選效率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輕資產、抵押物不足等融資難題,在采訪中,多位受訪者均表示,政府和金融機構應發揮更大作用,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和風險。
播種行動期間舉行了項目路演。“當前,優質項目較為稀缺,投資機構都希望能在早期挖掘到具有潛力的項目,通過播種行動這場活動,創投機構有機會和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孵化的項目進行充分交流,通過精準路演錨定‘金種子’,提升了對早期項目的篩選效率。”創投機構蘇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先進制造投資部杜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政府、科研機構及上下游企業的深度交流,幫助我們一起預判行業趨勢,提前布局前沿賽道。
杜凱表示:“今天大部分路演對象為高校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一些項目有商業化需求。從科研成果到商業化落地需要一定時間,作為創投機構,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咨詢服務,幫助項目團隊明確未來公司發展的方向、所需資源以及技術與市場定位等等。”
杜凱認為,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其在企業管理、客戶資源以及技術研發等方面往往不夠完善,而創投機構一般都有投后服務,可以幫助企業更快地走向成熟。
他舉例說,比如幫助企業尋找關鍵崗位的人才,包括生產人員和行政人員等;協助企業進行融資,利用創投機構在投資領域的資源和影響力,為企業提供更多路演機會;幫助企業拓展上下游客戶和供應商資源;以及為企業提供品牌公關等方面的服務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