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日,隨著淮海戰場上大勢已去,蔣介石手中的美械精銳即將損失殆盡,不得不公開發表了要求談的《新年文告》。但很快,中共方面就發表了一篇名為《評戰犯求和》的文章,對蔣介石這個頭號戰犯的求和聲明嗤之以鼻。21日,蔣面對軍事上的徹底失敗和經濟的全面崩潰,只得故技重施,再度通電下野,改由副總統、桂系首領李宗仁代行其職權。表面上,蔣介石是安排李宗仁出面開展和平談判,暗中卻在籌劃利用和談間隙,在江南等地組建9個“編練司令部”,計劃重新編練150萬軍隊,以便卷土重來。
國民黨方面派張治中出面和談
大軍兵臨長江北岸
但中共方面畢竟與蔣打了20多年的交道,經歷了太多的腥風血雨,因此提前就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方面在北平設立談判場所,迎接國民黨政權派出的代表團,開始持續3個月的漫長談判;另一方面,安排剛剛結束淮海戰役的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南下,兵臨長江北岸,厲兵秣馬,積極備戰。當時,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借助淮海戰場的繳獲和俘虜,迅速休整補充,兵力和裝備都大大增強。
華東、中原野戰軍集結近百萬大軍
其中,華東野戰軍(1949年初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擴充為4個兵團:第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譚啟龍,轄第21、第22、第23、第35軍;第8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袁仲賢,轄第24、第25、第26、第34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郭化若,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轄第28、第29、第31軍、第32軍。加上直屬的特種兵縱隊等部,總兵力58萬余人。
中原野戰軍(1949年初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在淮海戰役后,獲得了國民黨王牌兵團——黃維第十二兵團的全部裝備補充,也擴充至3個兵團。其中,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轄第10軍、第11軍、第12軍;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轄第13軍、第14軍、第15軍;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轄第16軍、第17軍、第18軍。加上直屬部隊和地方部隊,總兵力達35萬余人。
白崇禧戎裝照
守軍多是殘兵敗將,且內部不和
反觀國民黨方面,能夠倚仗的僅剩湯恩伯、白崇禧兩大集團。其中,駐扎長江下游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轄75個師45萬兵力,但麾下多是殘兵敗將,大部分軍、師都是被殲滅后又重新組建,甚至多次重建,裝備缺失、新兵多。負責防守中游的白崇禧倒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悍將,但其麾下僅有12個軍37個師20余萬兵力,其中真正有戰斗力的僅張淦第3兵團等部,不足10萬人。
由于白崇禧兵力較少,又要扼守長江湖口至湖北宜昌的上千里防線,因此他對所謂的“長江防線”并沒有多少信心。加上他是桂系雜牌將領,一心保存實力,作戰之初就將主力集中在武漢,隨時準備回撤廣西老巢,并不打算固守長江或東進支援湯恩伯。因此,我渡江大軍決定集中全力先吃掉湯恩伯集團,以奪取經濟發達、物產豐饒的京滬杭地區。
炮擊紫石英號軍艦
帝國主義有干涉可能
按理說,以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近百萬勝利之師,對付湯恩伯這個“長腿將軍”、“草包司令”,簡直就是牛刀殺雞。更何況,對面的長江守軍各部面對走投無路的局面,早已人心惶惶,不少人已經在暗中籌劃起義。2月下旬,國民黨海軍最大艦艇、重慶號輕巡洋艦起義;3月22日,號稱“首都警衛師”的第45軍97師在師長王晏清率領下起義……
盡管如此,但美帝國主義在長江下游尤其是上海、南京等地經營多年,大批僑民和機構在此駐扎,必須考慮美軍在這個方向上可能的軍事干涉。畢竟,4月20日,英國海軍紫石英號等多艘軍艦就曾竄入長江航道,并與我軍展開激烈炮戰。美軍實力比英軍更強,也更囂張,難免在我軍渡江期間橫加干涉、挑起戰端。
武漢方向必須有牽制力量
因此,必須在這個方向上保留一支強大的戰略預備隊。中原野戰軍在渡江攻取南京后,就要承擔這一預備隊的任務,全力防備可能沿長江溯流而上的美軍。但如此一來,華東野戰軍就需要獨立攻打杭州、上海等重鎮,并攻略浙江、福建等省,也難以西顧。一旦武漢的白崇禧得知美軍前來助戰,難免會信心陡增,派兵順江而下進行配合。
有鑒于此,剛剛打完遼沈、平津戰役的東北野戰軍,在自身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迅速組建先遣兵團,晝夜兼程南下,威脅武漢,以牽制白崇禧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