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在朱立倫的盛情邀請下,終于表態要參加4月26日的抗議活動,結果賴清德滿意度應聲下跌6.8%。對此島內輿論分析,跳出舒適圈的藍營,開始集結島內六成民意,賴清德這下是真慌了。
為何外界一致不看好藍營能打贏罷免戰?實則這就是藍綠基本盤的對決,藍本身就弱于對方,再加上綠營掌握者司法、行政資源,而且綠營支持者參與罷免的熱情顯然要高于藍營。綜合以上因素,藍營和綠營打罷免戰可以說毫無勝算,而近一段的罷免形勢似乎也說明了一切。
就比如身處臺北這樣深藍選區的民代,幾乎都達成二階段連署門檻,此外臺中、新北藍營民代形勢也不容樂觀,外界判斷藍營恐有超過20位區域民代進入罷免投票階段。相對應之下,罷綠團體的進度卻頻頻受阻,多個罷免領銜人被檢調部門搜索調查,寒蟬效應已經顯現。
危機之下的朱立倫,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藍營對抗罷免的策略,尤其面對綠營利用司法試圖將藍營連根拔除,為此藍營必須放低姿態,聯合島內一切反綠力量,尤其是激發中間選民的熱情,藍營尚有一線生機。
于是朱立倫主動找到民眾黨,在野黨終于實現了會面,若不是真到了危機時刻,人們恐怕很難看到這樣的場景。然而僅僅依靠民眾黨的支持還不夠,藍營不能把命運寄望在別人手上,對朱立倫而言,還有一張牌此時不打也得打,它就是韓國瑜。
不得不說藍營當下之所以如此被動,原因之一就是沒能激發中間選民的熱情,而藍營最能引爆這一人群的莫過于韓國瑜。作為島內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自上任以來極力打造中立人設,盡管看上去藍營失去了一位能戰斗的悍將,但實則韓國瑜用自己的表現贏得了多數中間民眾的好感。對這個群體而言,他們早就厭煩了藍綠之間的惡斗,他們壓根就不去關心這場大罷免到底孰是孰非,只想看到政治人物能解決問題,能真正為了民生努力。
也由此無論外界是否贊同韓國瑜當下的表現,但實際上他一直保持支持度、滿意度遙遙領先,足以說明了一切。盡管朱立倫對外表態,早就向韓國瑜發出了邀請,但相信他骨子里不愿輕易打這張牌,他還寄望后續在縣市選舉,以及島內領導人選舉時,讓韓國瑜發揮更大威力。
然而隨著藍營臺北黨部黃呂錦茹被羈押禁見,這下朱立倫真的是被逼急了,為此不得不親自到立法機構邀請韓國瑜出席26日的抗議活動。不僅如此藍營還邀請了前臺大校長管中閔,這也認為是下了一步妙棋,無疑就是針對中間選民而來。此外在與民眾黨會面時,藍營方面也把此次活動定義為島內民眾的抗爭,而非僅僅是藍營,這也讓民眾黨的參與變得名正言順。
對此島內輿論也認為,幾經掙扎之后藍營終于走在了正確的路上,那就是對抗綠營絕不能僅僅靠藍營的基本盤,必須召喚起島內六成民意,才能與綠營對抗。而近日藍營民代謝龍介也公開表態力挺“倒閣”,甚至建議藍營,為了打消民眾黨的疑慮,藍營可以禮讓部分區域民代,甚至不分區可以與對方平分,藍白合作共同推動“倒閣”。
不得不說一旦藍白推動“倒閣”成功,推倒重來后綠營若還是少數,甚至席次進一步減少,那只能說明他們現在推動的大罷免毫無正當性可言,他們操弄島內民意的圖謀就會被戳破,即便依然無法撼動賴清德,但也必然會給其造成重挫,此后無論綠營如何操作都會不得人心。
而島內25日發布的最新民調,雖然是針對賴清德當局應對特朗普關稅的滿意度調查,但滿意度下跌6.8%,不滿意度飆升7.8%的結果,還是反映出越來越多民眾,對賴清德當局執政無能,只會搞政斗的強烈不滿,再加上26日這場大抗爭活動,勢必進一步激發島內的反綠情緒。
可以說藍、白已經迎來最好的時機,如何利用好正在崛起的反綠民意,是否敢于不斷打疼它,讓其徹底被島內民意拋棄,也考驗著他們的政治魄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