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著
戰功無聲
2018年4月20日初稿
2019年9月10日完稿
謹以此書獻給:
敬愛的父親——劉守仁!以及為抗日救國和人民解放,與他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生死與共的戰友們!
引 子
有的人脫下軍裝仍是軍人,有的人穿上軍裝還是農民。我的父親就是那個穿上軍裝仍想著種地的老農民。
父親名叫劉守仁,本名李玉璽,原本是個性格倔強的莊稼把式。因不堪忍受地主老財的欺凌,告到衙門,鬧上公堂、卻被誣“放火”,蹲了班房。出獄后的一年夏天,冀東連降暴雨,灤河暴漲,見地主為保住自家的田園,仗勢筑埝擋水,淹了窮人的大片良田和房屋。出于義憤,劉守仁扒埝泄洪。地主老財就誣陷他是共產黨,這反而促使他產生了應該了解一下共產黨的念頭。1933年夏,共產黨員、中共灤縣工作委員會主任趙玉清⑴主動結交了他,從秘密通信,到鼓勵他募糧募捐救濟東北流亡難民,再到指點他秘密組織青年抗日救國會,引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自此開始為黨工作。其后由趙玉清介紹,劉守仁于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因趙玉清同志下落不明,沒有人證,又于1940年7月由丁振軍⑵同志介紹重新入黨。
1938年劉守仁積極投身冀東抗日大暴動。暴動失敗后,為抗擊日寇侵略,保衛家鄉,懷著一顆為被日寇殘害而死難的鄉親們報仇的心,他立志棄農從戎。冀熱邊特委在冀東開辟地區之初,他先是出任四總區(后轉為第四專員公署)副區長,卻自愿辭掉區長當連長,不懼槍林彈雨轉戰冀東,參與了兩柄“利劍”的鍛鑄,即他是解放軍46軍137師409團的建團人之一,還是65軍194師582團的首要建團人。
劉守仁歷任冀東暴動第五總隊獨立大隊大隊長、路南辦事處副主任、四總區副區長,一區隊三連連長、一區隊副區隊長、十四團代團長、團長,四十八團團長、冀東軍區第十七軍分區副司令員,十三兵團補訓師副師長、補訓第3師師長、武鳴軍分區第一副司令員(正師),洛陽軍分區第一副司令員(正師)、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上校軍銜,行政十級,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
劉守仁講一口地道的“老呔兒”口音(冀東口音的一種稱謂),常穿一件夸夸沓沓的舊軍裝,腰板挺直,中等身材,體態稍胖,面容肅然,微合著雙唇透著幾分堅毅。長圓臉,大耳垂,高鼻梁。戴著一副茶色墨鏡,算是對左目義眼的一種裝飾。全禿的頭頂正中,時常由前向后扎著一排銀針。那是因為他腦袋里還留著14塊炮彈皮取不出來,天天頭痛,陰天下雨更甚,不得已劉守仁自學了扎針灸,頭痛時就自己摸索著在頭上扎針。時間久了也就扎習慣了。頭疼不厲害時,他就在前額戴上一副金屬做的健腦器。
戰傷嚴重損害了劉守仁的身體健康,他剛剛五十出頭就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那時好像還沒有頒發有關離職休息的紅頭文件,他自然還不曾辦理離休手續,每個月都要回洛陽軍分區兩三趟,但大多數時間還是賦閑在家。劉守仁是個閑不住的人,最初在屋后荒地上種了一小片玉米,只為嘗個新鮮。接著趕上了三年困難,他就挽起袖子開起了小片荒,大約有一畝多地。后來,地方政府在西工體育場附近給他劃了二畝荒地。劉守仁從此穿著一身補了又補的舊軍裝,扛著農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又變回了地道的老農民。
劉守仁一生沒有打過大仗,像大踏步的前進,大踏步的后退,大迂回,大包圍,大部隊多兵種攻城略地的大仗,他沒有打過。但打起游擊戰來卻是得心應手,在冀東那是盡人皆知,聲名遠揚。打過仗的人都知道,山地游擊戰好打,平原游擊戰難打,沒有青紗帳的平原游擊戰更難打。劉守仁卻能在地域狹小、強敵環伺、沒了青紗帳的平原自由穿梭,部隊一會兒化整為零,一會兒化零為整,神龍見首不見尾,弄得敵人如墜霧靄煙云一般,知道我軍就在他們周邊的村莊荒野,就是找不見我軍的蹤跡,真可謂小隱隱于野。
劉守仁一生沒打過敗仗,敵人從他身上從來沒有討到過便宜,部隊時不時的還要從敵人那里撿點兒洋落兒,有時還能發些大財。他指揮過伏擊戰、破襲戰、突襲戰、包圍戰、反包圍戰,也打過圍點打援、中短途奔襲、救援破圍戰,他的部隊也曾被數倍于己的強敵包圍,卻能以較小的犧牲突出重圍。他率領過的兩個步兵團的指戰員,都被他打造成了能打勝仗的十足的游擊健兒。
記得1979年我去哈爾濱出差,見到了當年冀東老十四團的參謀長朱孜敬⑶叔叔。剛一見面他就問:“你是劉守仁的兒子?”當聽到我說“是”后,老人家十分高興。他那時已在哈爾濱鐵路局局長的任上離休了,工人們都親切地稱他“老朱頭”。老朱頭說:“老十四團培養了許多神槍手,你爸經常搞軍事訓練,在根據地大張旗鼓的訓練就不說了,在路南游擊區的訓練同樣搞得有聲有色。游擊區練射擊不能實彈打靶,咱十四團的戰士就據槍練瞄準。戰士一舉槍,自己檢查糾正缺口、準星和目標的差距。熟能生巧。打起仗來,只要一據槍,三點就在一條線上。戰士的槍法能不好嗎?”
老朱頭打開了話匣子:“部隊練投彈,大個子練投遠,小個子練投準。沒辦法投實彈,咱十四團的戰士就投石頭。你爸愛組織諸葛亮會和軍事技能比賽,在訓練和比賽中一旦有什么好經驗,他馬上就會在全團推廣。十四團的戰士一多半都是射擊能手和投彈能手,其中像樣的神槍手就有百十名,百步穿楊的頂尖射手十幾名。誰和這樣的隊伍打仗,誰就等著倒霉吧。”
老朱頭越說越來勁兒:“老十四團編入東野后稱9縱26師76團。當年我曾對肖全夫師長說:‘76團無硬仗。’他問我:‘無硬仗是什么意思?’我說:‘有些與強敵交手的硬仗,你若交給76團打,就會打成稀松平常的尋常之仗。就是說,一些強敵和別的團打,是難啃的硬骨頭,和76團打,強敵就會變成軟蛋,所以說76團無硬仗。’我請他回憶一下,在他手上76團打過硬仗嗎?他想了想,回憶一番后,承認76團確實沒打過什么硬仗。”
我當時好奇地問:“這就奇了,為什么76團無硬仗?”
老朱頭嘿嘿一笑說道:“打個比方吧,攻碉堡時,其他部隊一般都是二三挺機槍一二個班掩護,爆破手傷亡好幾個才能炸掉敵碉堡。76團只需一挺機槍兩支長槍掩護,敵碉堡的槍眼前一個人都站不住,上一個死一個,上兩個死一雙,咱只需上一兩個爆破手就能炸掉碉堡。一場攻堅戰就打成了稀松平常的進攻戰。76團是一把奇快無比的鋼刀,對別人是硬骨頭是強敵,在76團面前都是軟蛋。”
老朱頭頗為得意地說:“不信的話,你可以問問冀東地區年歲較大的老鄉,他們都聽說過張老八能打硬仗,可他們聽說過劉守仁打硬仗嗎?完全沒有。就像打偽滿騎兵鐵血部隊,要是別的團打,一定打得可歌可泣,驚天地而泣鬼神,可能還會吃點兒虧。可咱老十四團打他們,就跟喝涼水差不多。”
老十四團是快刀,解放戰火又鑄成四十八團這把利劍。社會發展到今天,電腦早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工具。當我上網查冀東軍區四十八團即65軍194師582團的資料時,竟在無意間發現巴金小說《團圓》即電影《英雄兒女》與582團的戰斗業績有某種淵源〔注釋一〕。
1952年3月,巴金先生率領17人的作家采訪組,來到了朝鮮。1953年8月巴金第二次赴朝鮮采訪,共在戰火紛飛的前線和停戰談判后度過了300多天。其中,巴金在志愿軍65軍194師體驗生活有兩個多月。
1952年10月3日,194師582團6連奉命堅守“67高地”,至10月5日,連續鏖戰三天兩夜,最后拼得只剩下副指導員趙先友和通信員劉順武兩個人。當敵人攻上高地時,趙先友命令劉順武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報告:“敵人已沖上我陣地,向我陣地開炮!”敵人雖然沖上我陣地,但畏懼不敢輕易接近他倆,危急時刻,趙先友又喊出:“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時任該團團長張振川心情激動不已,當聽到陣地上響起一陣手榴彈、沖鋒槍急促響聲后,便命令炮兵群向占領我陣地的敵群猛烈炮擊,掩護我反擊小分隊沖上陣地。當我軍奪回陣地后,發現趙先友和劉順武已經在防空洞口與敵人同歸于盡。戰后,趙先友被志愿軍總部追記特等功。因此,趙先友就是呼喊“向我開炮!”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同時,張振川也被公認為是電影中團長張振華的原型。
王成的另一個原型是志愿軍15軍44師103團警衛連班長李文彥。他的英雄事跡也發生在1952年10月,8號那天,在上佳山無名高地反擊戰中,他帶領全班戰士攻占高地,接著又一連打退敵人十多次進攻,最后,當敵人快要沖上來時,為掩護戰友、消滅敵人,李文彥抱起炸藥包,從大石邊躍身而起,拉開導火線直沖敵群,隨著一聲巨響,他同一群敵人同歸于盡,時年25歲。他也被志愿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斗英雄”光榮稱號。因此,李文彥就是雙手緊握爆破筒沖向敵群、與敵同歸于盡的王成的原型之一。
1991年,65集團軍為宣傳英雄事跡,決定在194師582團營區辦公樓前立一座“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友”英雄塑像,小說《團圓》的作者巴金先生欣然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 巴金”。1991年8月20日,還特地分別寫了橫豎兩幅,供制作時選用。趙先友和李文彥烈士的英雄事跡,都發生在巴金先生入朝體驗生活期間,即1952年10月,從事跡原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巴金先生的題字看,說他們倆是王成的原型,此言應屬不虛。
因此,網傳電影《英雄兒女》描述的就是582團即冀東軍區四十八團英勇戰斗的片段。四十八團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由此可見一斑。
想當年,一區隊(409團的前身)的游擊健兒逞英豪,他們和三五個游擊支隊、數個縣大隊、多個區小隊緊密配合,在冀東人民和民兵的大力支援下,硬生生把日本侵略者標榜的“治安模范區”攪和成了危若累卵的游擊區。四十八團(582團的前身)是在鬼子投降后組建的,僅用兩年時間便靠游擊戰打出了一個大功團,而且授予大功團的這一年,全團繳獲上交了三個團的武器裝備。不過,這個大功團卻是在冀東人民的強烈要求下才由軍區授予的,足見該團與冀東人民有著深厚的魚水情誼。都堪稱從戰火中殺出來的英雄團隊。
如果將電影稱為“英雄兒女本傳”,那么,本書解放戰爭的章節就可稱為“英雄兒女前傳”。抗日戰爭數章記述了另一支部隊——46軍137師409團的戰斗歷程,或可稱為“英雄兒女別傳”。劉守仁先后親率這兩個團戰斗在狼煙四起的冀東路南游擊區,在血與火的戰斗中,為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浴血奮戰,故此在書名《劉守仁浴血冀東》之后,又擬了一個副標題:英雄兒女前傳別傳一篇。
劉守仁于1976年8月27日在鄭州153陸軍醫院病逝。享年71歲。同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安葬于洛陽市烈士陵園。
父親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那種忠于信仰,不忘初心,熱愛人民,扎根冀東,不畏強暴,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就是留給我們后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永志不忘!
載自:李德生著的《劉守仁浴血冀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