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米蘭設計周以“Thought for Humans(為人類而思考)”為主題落下帷幕,這場全球設計盛會聚焦人文關懷與可持續創新的深度結合。來自中國的設計師陶子、張從華、程德鋒在這場全球頂級設計盛會上,以獨特的視角展開了一場關于未來居住空間、文化互鑒與設計本質的深度對話。
從左至右 設計師張從華、陶子、程德鋒
從米蘭家具展的先鋒趨勢到意大利古城的文化溯源,從筑巢獎論壇的思想碰撞到設計工坊的實踐研習,三位設計師以多元路徑探索設計的核心命題,為行業勾勒出一幅兼具人文溫度與創新張力的未來圖景。
陶子:空間情感的織造者
新原素設計機構|桃HOME家居 設計總監 陶子
數屆筑巢獎獲得者/評委
CIID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理事
無錫家裝軟裝學會會長
中國設計師陶子以“空間情感織造者”的獨特視角,在2025米蘭家居展前瞻研究中精準捕捉未來趨勢:從可持續材料的再生實驗到智能科技的有機融合,從東方文化符號的解構創新到療愈空間的氛圍營造,其之探察始終保持著對時代脈動的敏銳感知。
“這幾年的家居越來越重視自然元素的運用和松弛感氛圍的營造,打造輕松自在的家居格調。”米蘭展中,陶子深以為“感官治愈主義”成為核心趨勢,天然材質通過觸感與微環境調節功能構建“無壓之境”。作為深耕這一領域,主張“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設計理念的陶子,為家居空間從“生活容器”進化為“精神棲居地”的發展進階而愈加期待,科技的功能性實現并升華人們對于空間的情感體驗也近在眼前。
陶子獲得筑巢獎
同時,面對展會中智能家居的技術浪潮,陶子提出“科技應如空氣般存在”的理念。她認為,自適應照明、溫控系統等技術要素需以“隱性”方式服務于情緒營造,而非成為空間主角。在米蘭展“綠色設計”趨勢下,可持續性需兼顧生態責任與人文傳承。陶子關注并倡導將環保技術與中國傳統工藝結合,這樣既能減少各樣的污染,又能延續器物原本的質感與氣韻,于空間環境中同樣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效果。
陶子參加筑巢美好生活國際論壇會
從無錫家裝軟裝學會的實踐平臺到米蘭設計周的國際舞臺,陶子始終以設計為媒介,在全球化浪潮中守護東方美學的精神內核。她的探索印證了本屆米蘭展的核心啟示:當材料成為情感載體,設計便超越了功能界限,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地域與世界的文化紐帶。
張從華:文化基因的在地性轉譯
無錫筑客空間設計創始人、木奇美博會聯合會長 張從華
數屆筑巢獎金獎獲得者/評委、無錫設計協會副會長
“真正的文化傳承不是復制青花瓷紋樣,而是理解東方哲學中的空間辯證法。”
帶著跨文化設計方法論研究課題來到米蘭的張從華,在圣西羅球場改造的臨時展館中找到了理論實踐的鮮活案例。他注意到,某北歐品牌將中國水墨畫的“留白”理念轉化為模塊化家具系統,通過單元件的自由組合形成虛實相生的空間界面。“這比直接使用水墨屏風更具當代生命力,因為它激活的是文化基因而非視覺符號。”
這種文化轉譯的深度思考,源自張從華多年游學積累的多元視角。京都桂離宮的“陰翳禮贊”教會他捕捉材質在時光中的表情變化,清華園的建筑群落讓他理解軸線對稱中的禮序精神,而此次在米蘭設計周,他特別關注新興品牌對地域文化的解構重組——撒丁島羊毛與傳統樹脂工藝結合的地毯、西西里火山巖與現代金屬框架對話的燈具,這些案例印證了他的判斷:“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互鑒,本質是不同地域智慧對普世問題的差異化應答。”
張從華獲得筑巢獎
張從華的跨文化實踐始終貫穿著雙向思維。他既在米蘭展上解析北歐品牌對東方美學的轉譯邏輯,又通過“筑客空間設計”事務所將江南水紋、太湖石孔洞等元素轉化為國際通行的設計語法。
張從華參加筑巢美好生活國際論壇會
張從華的米蘭探索,映射出中國設計師在全球對話中的獨特價值:他既能在西方功能主義框架中植入東方空間辯證法,又能將意大利“慢設計”哲學轉化為本土可持續實踐。這種跨文化轉譯能力,恰與2025年米蘭展呈現的“在地性創新”“隱性科技融合”趨勢深度契合,預示著一個超越風格對撞、回歸人性本質的設計新時代。
程德鋒:回歸自然的詩意棲居
上舍空間設計事務所/ 設計總監
中國注冊室內建筑師
中國建筑協會(CIID)會員
無錫室內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
作為深耕豪宅設計領域的探索者,程德鋒在此次米蘭家具展中捕捉到設計語言從“視覺沖擊”向“感官療愈”的轉變。他注意到,國際一線品牌在展廳中大量運用植物造景,將苔蘚墻、懸浮綠植裝置與家具肌理深度融合,形成“會呼吸的空間系統”。
“當光影透過樹葉在石材地面投下斑駁的痕跡,家具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為自然生態鏈中的有機部分。”這種對自然生命力的極致呈現,與他在可可西里考察千年建筑文明時的感悟不謀而合——無論是高原古寺與山勢的共生,還是米蘭展館中綠植與家具的對話,都印證了“建筑應成為人與自然的情感媒介”。
程德鋒獲得第十二屆筑巢獎、并參加國際論壇會
在米蘭理工大學研習的經歷,進一步深化了程德鋒對“低調奢華”的理解。他觀察到意大利設計師對材質的極致把控:卡拉拉大理石的自然紋路被刻意保留為視覺焦點,手工鍛造銅件的氧化痕跡成為歲月美學的注腳。“真正的品質不在于材料的昂貴,而在于設計師能否喚醒材質本身的敘事能量。”
這種認知促使他重新審視豪宅設計中常見的“符號堆砌”現象,并在筑巢獎論壇上提出“去風格化設計”主張——通過材質觸感、光影韻律與空間尺度的精微把控,讓居住者獲得超越視覺的精神共鳴。
未來設計:在確定性與可能性之間
三位設計師的米蘭之行,折射出中國設計力量參與全球對話的多元姿態:程德鋒對材質詩學的深耕,陶子對科技智造與空間情感的思辨,張從華對文化基因的解碼,共同勾勒出行業轉型期的關鍵坐標。米蘭設計周呈現的清晰趨勢——自然智能的深度嵌入、隱形科技的場景化落地、文化DNA的創造性轉化——正在重構設計的價值評判體系。
陶子、張從華、程德峰在西西里研習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設計師在此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橋梁”屬性:他們既能在帕爾馬百年農莊改造項目中理解歐洲的鄉土智慧,又能將蘇州園林的空間哲學轉化為現代居住解決方案。這種雙向解碼能力,或許正是全球設計生態從“西方主導”轉向“多元共生”時代最珍貴的思維資產。正如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在閉幕論壇上的評價:“當東方遇見西方,我們收獲的不是風格的疊加,而是對‘以人為本’這一終極命題的更豐富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