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朝鮮海軍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一艘新型驅逐艦正式亮相。作為朝鮮高層的重要人物,金正恩也親自出席了這一盛大的儀式。
從媒體發布的照片中可以發現,這艘朝鮮驅逐艦在垂直發射單元的設計上與中國的052D型存在明顯差異。它配備了74個發射單元,比中國的052D型還多出10個。難道這意味著中國的052D型性能不如朝鮮的驅逐艦嗎?
朝鮮驅逐艦的獨特設計思路
4月25日,朝鮮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朝鮮海軍的新型驅逐艦成功下水。通過朝媒公開的照片可以看到,“崔賢”級驅逐艦的設計理念堪稱極致利用空間。整艘軍艦全長約140米,滿載排水量達到5000噸,其長寬比例較低,布局極為緊湊。
從曝光的照片來看,這艘朝鮮驅逐艦在前甲板區域集中布置了兩種不同規格的垂直發射系統。小型發射裝置采用4組8聯裝結構,據推測主要用于發射中近程防空導彈;而大型發射裝置則以2組6聯裝的形式呈現,可能兼容遠程防空導彈或反艦武器。
僅前甲板就容納了44個垂直發射單元,遠遠超出同級別艦艇的標準配置。更令人驚訝的是,設計師甚至“犧牲”了艦尾直升機庫的空間,額外布置了30個垂直發射單元。
這些大型發射管似乎用于裝載對地巡航導彈或反艦彈道導彈。這種寸土必爭的設計讓全艦垂直發射單元總數達到了74個,超過了中國7000噸級的052D型驅逐艦。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了明顯的代價:艦艇完全放棄了直升機庫,導致反潛能力大幅削弱,船員的生活空間也被極大壓縮。
技術來源解析
“崔賢”級的動力艙布局幾乎完全借鑒了俄羅斯22350型護衛艦的設計。兩者均采用了M90FR燃氣輪機與柴油機聯合動力系統,最高航速可達30節,續航力為4500海里/14節。
從煙囪造型、進氣口位置到檢修艙門尺寸,都與俄羅斯軍艦如出一轍。然而,細節之處卻暴露了工藝上的差距。衛星圖片顯示,其焊接接縫寬度不均勻,艦體表面涂層存在明顯氣泡,反映出造船工業水平仍處于“能用但不夠精致”的階段。
艦橋頂部安裝的4面陣有源相控陣雷達是另一個典型的“俄式”設計。其外形與俄羅斯5P-20K雷達高度相似,天線尺寸約為2.5米×2米,工作頻段可能位于C波段。
不過,朝鮮技術人員似乎對散熱系統進行了本土化改進,在雷達基座周圍加裝了六個大型通風口,可能是為了應對電子元件過熱的問題。甚至連近防武器系統也照搬了俄羅斯的組合方式,左右舷各配備一門AK630速射炮,后甲板則安裝了“鎧甲”彈炮合一系統。
盡管如此,朝鮮在模仿過程中也展現出了自己的創新能力。相比俄羅斯軍艦的28個垂直發射單元,“崔賢”級通過整合三種不同規格的垂直發射系統,將數量提升至74個。
這種看似激進的設計實際上反映了技術上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大型艦艇建造經驗,朝鮮難以突破5000噸級平臺,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堆砌武器。
對于朝鮮而言,“崔賢”級更像是一個政治象征而非實戰工具。其74個垂直發射單元的數量沖擊力遠超實際作戰效能。這種設計理念在艦體規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寧可犧牲適航性也要增加垂直發射單元,寧可縮減航程也要展示飽和攻擊能力。
目前,朝鮮造船工業仍然無法突破5000噸級平臺。其艦用鋼板需要從第三國進口,燃氣輪機依賴俄羅斯的技術轉讓,甚至連垂直發射系統的液壓裝置都需要通過海外渠道采購。這種“拼湊式”造艦模式使得“崔賢”級的大規模生產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與052D對比:數量不代表質量
中國052D型驅逐艦作為一艘7000噸級戰艦,雖然只有64個垂直發射單元,但每個發射管都能兼容海紅旗-9B防空導彈、鷹擊-18反艦導彈或長劍-10對地巡航導彈。
這種“一坑四彈”的靈活性使單艦能夠同時應對空中、水面和陸地等多維度威脅。相比之下,朝鮮驅逐艦的三種垂直發射系統各自獨立,小型單元只能裝填防空導彈,中型單元適用于反艦導彈,大型單元專供戰略武器使用。在復雜戰場環境下,可能會出現“有彈卻打不出”的尷尬局面。
052D裝備的346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采用氮化鎵元器件,對空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能夠同時追蹤200個目標。
其數據處理系統與中國“天鏈”衛星實時聯動,構建起戰區級防空網絡。而朝鮮艦載雷達的具體性能尚未公開,但從其仿制俄制雷達的背景推測,探測精度可能停留在150公里左右,多目標處理能力也較為有限,難以與中美先進系統抗衡。
不少網友看到這樣的對比數據后表示,僅僅因為多了10個垂直發射單元,并不能說明戰斗力更強。現代海戰考驗的是整體作戰體系,而不是單純比拼數量。
052D在艦尾設有雙直升機庫,可搭載直-20反潛直升機,配合拖曳式聲吶形成立體反潛網絡。而朝鮮驅逐艦因垂直發射單元占用了過多空間,不得不完全舍棄直升機庫,僅保留起降平臺。
這意味著其反潛作業只能依靠艦殼聲吶和火箭深彈,這兩種設備對現代安靜型潛艇的探測效率不足30%。在全球主要海軍競相發展萬噸級驅逐艦的背景下,朝鮮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試圖通過中型艦艇搭載非常規武器,在局部領域形成不對稱優勢。
例如,其垂直發射系統中預留了搭載核巡航導彈的空間。這種“小船+戰略武器”的組合既規避了國際社會對大型戰艦的技術封鎖,又能在必要時展示核威懾能力。不過,這種高風險策略也帶來了隱患:一旦爆發沖突,缺乏體系支撐的“崔賢”級很可能成為精確打擊的第一目標。
朝鮮“崔賢”級驅逐艦的下水確實展現了其在有限技術條件下的獨特魅力。通過極致壓縮功能分區,成功在5000噸艦體上實現了超越中型驅逐艦的火力密度。
然而,這種“小船扛大炮”的模式也暴露出明顯短板:反潛能力嚴重不足、艦員居住條件惡劣、持續作戰能力存疑。反觀中國海軍的發展路徑,從052D到055型萬噸大驅,始終堅持平臺擴展性、多任務兼容性和體系化作戰能力的理念。
這種差異不僅體現了技術實力的不同,更是戰略思維的深刻體現。朝鮮追求的是威懾符號,而大國海軍需要的是實戰利器。未來西太平洋的海權競爭中,真正決定勝負的或許不是垂直發射單元的數量,而是誰能將每一枚導彈融入更精密的作戰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