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閱讀之前,希望您可以先點擊“關注”,這樣不僅方便您參與討論和分享,還能讓您獲得更深入的參與體驗,非常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基于權威資料并結合個人觀點撰寫,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靖康之難,山河破碎,他一路向南奔逃,最終成為南宋王朝的開創者。
三十多年的執政生涯,他勤勉治國,卻在五十五歲之際主動退位,將皇權交給了與自己血緣關系較遠的太祖后人。
趙構的一生
要真正理解趙構,就必須追溯到“靖康之變”那場幾乎摧毀趙宋王朝的巨大災難。
那段經歷深深烙印在他的記憶中,它不僅讓他意外登上了皇位,成為皇室南遷后的唯一支柱,還讓他深刻認識到,權力是生存下去、掌控自身命運的唯一保障。
這種對權力的認知,幾乎貫穿了他之后的所有行為。南宋初立之時,日子過得并不輕松,外部有金兵時刻威脅,不斷南下侵擾;內部則叛亂頻發,人心動蕩不安。
他自己也曾被迫四處逃亡,過著顛沛流離、不知明日能否安身的生活,極為狼狽。苗傅和劉正彥發動的兵變,雖然只是他早期遭遇的眾多危機之一,但也足以讓他警覺,皇權并非絕對穩固。
后來,像岳飛這樣的勇猛將領嶄露頭角,確實給金國制造了不少麻煩,但趙構心里也明白,這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同樣可能成為皇權的潛在威脅。
長期的內外壓力,讓這位四十多歲的皇帝身心俱疲。
金國后來撕毀協議,再次大舉南下,這無疑加重了他的憂慮,也成為促使他考慮退位的一個重要因素。他曾向大臣坦言,處理朝政這一攤事,已經讓他感到厭倦。
這時,他或許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宋徽宗,徽宗當年退位當太上皇,雖然結局不佳,但“太上皇”這個身份本身,似乎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既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又能巧妙避開政治漩渦的核心。
更何況,在靖康之變以及南逃途中受到的驚嚇,讓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他曾有一個親生兒子趙旉,可惜早早夭折,無人繼承,這成了他心中一個巨大的隱痛和焦慮。
就在此時,民間開始流傳一種說法,聲稱“太祖之后應再掌天下”,甚至連宮中的隆祐太后也講述了一個相關的夢境。
這些傳言和夢境真假難辨,但無疑為他選擇太祖后裔披上了一層“天意”的外衣,使他的退位決定顯得更加合情合理。當然,他也可能考慮到,萬一將來再遇危機,效仿父皇舊例,禪位可以將棘手的問題留給新皇帝。
恭順背后的渴望
對于趙昚而言,這一切完全出乎意料。從一個與皇位毫無瓜葛的宗室子弟,一躍成為帝國繼承人的候選者,其中的心境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
被宗室趙令畤從眾多太祖后裔中挑選出來,與另一個孩子趙伯浩一同送入宮中,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趙構對繼承人的考察以嚴格甚至苛刻著稱。
據說有一次,趙構故意觀察兩個孩子對貓的反應,趙伯琮表現得沉穩,而趙伯浩則顯得有些急躁沖動,這件事或許讓趙構覺得,前者更符合他心中那個“易于駕馭”的繼承人形象。
進入宮廷后,趙構對他進行了長時間的、近乎嚴酷的觀察與考驗。趙構曾多次為他改名,從伯琮到瑗,再到昚,每一次更名背后,都隱藏著趙構復雜的審視心態。
趙構還要求他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不僅是對其文化素養的檢驗,更是對其服從性、耐心和謹慎程度的測試。
據說趙構要求他臨摹五百遍,結果他一絲不茍地完成了七百遍,這種超額完成任務的態度,顯然是為了討好趙構。
還有一次,趙構賜給他十名宮女,他對待這些女子如同對待父皇的嬪妃一般恭敬,絲毫不敢越界。
他深知,作為太祖后裔,自己根基淺薄,繼位必須依賴趙構的支持。
即使后來真的登上帝位,他也必須繼續對這位太上皇表現出最大的尊重,因為趙構的權威依然籠罩在朝廷之上,他所能做的,就是在這種潛在的約束下,謹慎地行使權力。
權力棋局中的棋子
從朝臣和宗室的角度來看趙構的退位和選嗣,則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宮廷內外,關于繼承人的選擇,“太祖之后應再掌天下”的說法,以及隆祐太后的夢境,都是人們私下議論的話題。
許多人心里都清楚,趙構選擇養子,尤其是選擇與自己血緣疏遠的太祖后裔,并非僅僅因為“天意”或個人情感。在權臣秦檜權勢鼎盛的時期,誰都看得出,立儲這步棋也是趙構用來牽制秦檜的一張牌。
一個未來的皇帝,即使只是名義上的,也足以讓權臣有所忌憚。
等到秦檜去世后,趙構又迅速收養了另一位太祖后裔趙璩,讓他與已經成為太子的趙昚形成某種平衡,這種帝王心術,朝中老練之人自然心領神會。
負責執行選嗣任務的趙令畤,雖然被認為“不問政事”,但他嚴格按照趙構的意圖辦事,最終選定了趙伯琮(趙昚)和趙伯浩這兩個孩子。
宮中那次著名的“貓事件”,不論真偽,至少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趙構選嗣標準的揣測,穩重比才華更重要。
朝臣們也明白,太祖后裔與太宗后裔在朝中的勢力根基截然不同,選擇前者意味著新皇帝幾乎沒有外戚或宗族勢力可依靠,只能完全依附于趙構。
趙構退位后,雖然搬到了德壽宮,過上了看似悠閑的生活,每月領取高達四萬貫的豐厚俸祿,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并未真正放權。
趙昚需要定期帶領群臣去向他請安,在對金和戰等重大決策上,最終拍板權依然牢牢掌握在趙構這位太上皇手中。
歷史學家的審視
當我們以現代的眼光,透過層層迷霧重新審視趙構的退位時,政治算計無疑是其中最核心的動力。選擇與自己血緣疏遠、勢力薄弱的太祖后裔趙昚,而非根基可能更深的太宗子孫,根本目的就在于確保新皇帝更容易被控制,從而延續自己的影響力。
趙昚的繼位合法性高度依賴趙構的認可與支持,這使得趙構即使退居幕后,也能牢牢掌控朝政大局。
退位對趙構而言,更像是一種精心策劃的風險規避和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他既借鑒了父親徽宗退位的形式,又吸取了其失敗的教訓,試圖構建一個既能享受太上皇的尊貴與安逸,又能規避執政風險,同時還能繼續掌握實權的理想模式。
從結果來看,他相當成功。他通過一系列操作,包括利用養子來制衡權臣,再用另一個養子來制衡太子,以及在選嗣過程中偏愛性格沉穩、易于控制的人選,都展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對權力的高度敏感。
信源:趙構中國歷代名人圖像數據庫 2022-05-16
信源:《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