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們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如何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實現院前、院內、社區全流程無縫銜接,是各地醫療體系不斷探索的重點和難點。昨天(4月25日)下午,在第14屆中國胸痛中心大會上,青浦區衛健委獲“胸痛救治單元建設全域覆蓋獎”榮譽稱號,成為全國率先,上海唯一獲此殊榮的區級單位。青浦區衛健委率領全區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出席了授牌儀式。
構建“三位一體”醫療網絡,打造心血管“黃金救治圈”
記者了解到,青浦區依托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已形成以“區級中心醫院為核心、區急救中心為紐帶、社區單元為網底”的區域胸痛救治體系。該體系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機制,實現院前急救、社區初篩與專科診療的無縫對接,為區域內居民構建起生命健康的“黃金救治圈”。
自2024年啟動胸痛救治單元建設以來,青浦區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為牽頭單位,通過“統一標準建設、統一人才培訓、統一轉診通道、統一心電診斷”的“四統一”機制,迅速提升基層胸痛救治能力。區衛健委制定了《社區胸痛救治單元操作手冊》,明確胸痛診室、搶救室布局,并為基層機構配備了心電圖機、AED等救治必備設備,建立“先救治后收費”機制,確保基層首診快速響應。
醫聯體“集團”作戰,跑出生命“加速度”
為打通急危重癥救治“最后一公里”,青浦區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圍繞胸痛救治建立了全流程急救銜接機制。區急救中心與各社區單元建立“5分鐘響應機制”,救護車到達現場后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采集并上傳至區級醫院胸痛中心,為高效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中山醫院青浦分院胸痛中心則實行“先救治后付費”“綠色通道直達導管室”模式,與12家社區單元共同構建“30分鐘救治圈”。據悉,2024年以來,該區胸痛中心核心指標D2W(患者入門到微創手術導絲通過)時間平均為44分鐘,最短僅用時8分鐘,已成功救治急性心梗患者600余例。
“救治只是第一步,康復管理同樣重要。”一位基層醫生告訴記者,社區單元承擔著出院患者隨訪、用藥指導及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為術后患者建立“一人一檔”健康檔案,通過家庭醫生團隊定期跟蹤復查,實現從“急救”到“健康管理”的全周期覆蓋。
從社區到醫院43分鐘,典型案例彰顯協同效能
在青浦區的胸痛救治網絡中,每一個環節都凸顯著“爭分奪秒”的緊迫感。以下這則救治案例是這套體系高效運轉的真實寫照。
2024年7月4日,73歲的張大爺因胸悶、胸痛前往華新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醫務人員迅速啟動胸痛救治流程,心電圖檢查結果通過遠程診斷平臺被確診為急性心梗。在區急救中心的緊急轉運下,張大爺被直接送至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導管室進行急診手術。從社區確診到成功開通閉塞血管,整個過程僅用時43分鐘,遠低于國際90分鐘的救治標準。
這一成效得益于青浦區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多年來在胸痛救治領域的持續投入。記者了解到,醫療集團已組織開展各類培訓20余場,覆蓋全區300余名基層醫護人員,重點強化胸痛鑒別、心電圖判讀及急救處置能力。同時,依托醫療集團遠程心電平臺,建立“社區初篩—區級醫院確診—康復回社區”的雙向轉診鏈路,實現患者信息實時共享和轉診“一鍵對接”。
此次全區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集中授牌,既是青浦區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更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理念的生動實踐。下一步,青浦區將持續完善胸痛救治全域體系,不斷提升區域心血管健康服務水平,為“健康青浦”建設筑牢堅實基礎。
記者:朱澤敏
編輯:呂斌
責任編輯:孫晨(首席)
終審:潘胡剛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