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超時施工卻抓不到現行?
噪聲超標取證難如大海撈針?
建筑工地的噪聲擾民糾紛中
“取證難、認定難、監管難”的問題
曾讓人頭疼
如今,深圳用科技手段
為建筑施工噪聲污染管控難題
尋得了新解法
科技“治噪”是深圳噪聲治理的特色,為加強施工噪聲管控,解決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噪聲問題,深圳市發布了國內首個建筑施工噪聲智能防控地方標準——《建筑工地施工噪聲污染智能防控技術規范(DB4403/T 613—2025)》(以下簡稱“標準”),開啟施工噪聲防治深圳監管新范式。
標準共計九章,規定了建筑工地施工噪聲污染智能防控體系的監控網絡建設、管理平臺建設,以及數據采集、傳輸和存儲、數據處理與評價、告警研判和評估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
多手段提升噪聲監管精準度
標準形成了一套由多級監控網絡和管理平臺組成的施工噪聲污染智能防控體系,監控網絡由噪聲自動監測、音視頻監控、施工狀態監控等單元組成,通過監控網絡各單元進行數據采集,由管理平臺對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實現自動監控、智能研判、可視化評估、自動告警等功能。同時,為給相關部門開展施工噪聲違法違規行為查處提供有力支持,標準從前端“數據采集、傳輸和存儲”和后端“數據處理與評價”兩方面入手,嚴格保障數據質量,確保科學準確地評價工地的施工狀態和背景噪聲情況。
建筑工地施工噪聲污染智能防控體系
智能化開啟噪聲監管新范式
標準以智能化為核心,實現多項創新和突破。
監測維度立體化,標準首次提出“聽覺+視覺+觸覺”三位一體的施工噪聲自動監控網絡建設要求,通過融合噪聲值、視頻圖像、機械振動等多維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打破傳統的手工監測和噪聲值單一評價的局限,實現施工噪聲監測和監管的“自動化+智能化”跨越。
背景噪聲識別智能化,創新提出了基于自動監測數據和智能識別技術的施工場界背景噪聲在線獲取、確定和修正方法,精準識別超標噪聲。對于超時施工、超標施工等違法行為,標準建立了智能研判和告警處置機制,明確超時施工行為、超標施工行為的評價標準,形成“數據采集-智能分析-自動告警”防控管理閉環。
噪聲影響評估可視化,標準還提出了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和三維噪聲地圖的噪聲影響評估要求,對周邊區域及噪聲敏感建筑物的影響范圍和程度進行三維動態可視化評估。
噪聲影響可視化評估
來源 | 深圳生態環境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