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玉米小麥玩的是震蕩,那豆粕玩的就是心跳了。一會兒暴漲,最高突破4000元/噸,一會兒又突然下跌,跌幅五六百。
豆粕這么一跌,不僅豆粕市場驚慌,連小麥也跟著要顫三顫。
為啥?
小麥上漲的因素有很多,豆粕助漲就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是豆粕猛漲以后,飼料企業一面給飼料漲價,一面呢還得想辦法控制成本,于是麩皮等副產品需求大增,使得麩皮價格持續上漲。
另一方面呢,小麥也是重要的飼料替代,豆粕大漲以后,以及玉米供需偏緊,使得飼料企業對小麥的需求也開始升溫。
再加上減產,以及臨近五一下游備貨等因素,小麥就接連上漲。
但是,隨著進口大豆開始通關的消息,豆粕掉頭就跌,而且跌得不淺,這么一跌,也讓小麥心里難免要咯噔一下了,豆粕暴跌后,小麥的漲勢還能挺得住嗎?
答案是:能!
因為小麥減產的情緒越來越濃,預計即便小麥收獲上市以后,依然會持續影響小麥市場。
首先是部分小麥主產區旱情依然持續。
雖然說沒有確切消息,但是從市場反應來看,旱情對小麥的影響不會像網絡上說的那么夸大,但是也不會是毫發無傷,所以大概率小麥產情的確會受到一定影響。
這個影響包括兩方面,一個是數量,一個是質量。
無論哪一個都會對小麥市場有直接影響,所以市場看漲情緒持續高企。
而在這樣的情緒下,小麥很難大跌。
其次,政策對小麥支撐較強。
其實不光是對小麥,政策端今年對整個糧食市場的支撐都明顯偏強,比如玉米,比如大豆,比如小麥等等。
一方面是國內國情需要。
從長期發展來看,農業依然是各行業里相對落后的一個行業,而農業往往是很多行業的基礎,這就好比是水桶原理,一個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高的那塊板子,而是取決于最低的那塊板子。
很多與民生相關的產業都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所以發展現代農業是必然之路。
而糧食更是首當其沖,這也是為什么近幾年的一號文件里,連續把糧食放在第一大板塊的原因。
另一方面,國際動蕩局勢也要求國內糧食市場必須穩定。
主要就表現在自給自足,且儲備充足,所以今年政策端接連發力,增儲、提高最低收購價、提高種植補貼等等一系列措施,為的就是穩定糧價,保障種植者合理收益,增加種糧積極性。
所以,在今年新小麥收獲以后,政策收購的力度可能會進一步增大,價格預計也不會太低,所以這也是小麥看漲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當前情況來看,小麥上漲其實更多是新麥即將收獲,市場行情圍繞最低收購價上下的一種調整,因為根據之前的分析,小麥最低收購價上調,以及各儲備庫提前開收新麥,基本給新麥劃定了價格區間。
而新麥受晚熟期影響,并不能馬上使用,所以在新麥上市后的一段時間里,陳麥依然是需求主力,這就意味著,陳麥需求仍高于新麥,進一步助推陳麥價格上漲。
所以,陳麥價格略高于新麥,這也是市場正常情況。
而從當前來看,小麥行情也確實正朝著這一方向前進,所以即便豆粕回落,小麥的支撐力依然較強,大跌的可能性較小。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小麥要大漲。
說白了政策對小麥的空間升高,但是并不是沒有限度的,小麥輪換還有龐大的庫存,一旦小麥漲勢脫韁,輪換小麥必然會發力把小麥拽回到它應有的價格區間。
所以還是那句話,小麥看漲,但一定是有頂的。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