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梅—庫爾斯克作戰方向上,俄烏兩軍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部署重兵;直到烏軍突襲庫爾斯克后,雙方才不斷加碼,各自保持了數萬兵力量級的作戰兵團。
如此多的兵力當然需要集結、抽調才可形成,畢竟在1000多公里戰線上,俄烏兩軍均沒有太大余力隨隨便便就能掏出幾萬機動兵力來。
烏軍所使用的部隊主要是從哈爾科夫北部轉來,因為在俄軍重新開辟“哈北”戰線后,烏軍想要反推回去,所以在這里集結了不少機動力量。
但只有這些兵力顯然還不夠,為了增強突擊力量,烏軍后續又從各條戰線上抽調精銳(尤其是重裝和特種部隊),才將庫州作戰的陣容充實起來。
而俄軍方面除了將國內的閑散兵力和新軍調來堵漏外,后續重點抽調空降軍、海軍步兵,來源主要是扎波羅熱、恰索夫亞爾、塞弗爾斯克方向。
當然,除此之外也抽調了個別陸軍戰斗部隊——比如說來自赫爾松的第34(山地)摩步旅。
第34摩步旅隸屬于俄軍南部軍區第49集團軍,在俄烏戰爭初期曾編成在南部集群建制內參與了北上赫爾松的攻略戰,占領了大片區域。
在烏軍發起赫爾松反攻作戰后,俄軍退守第聶伯河東岸,俄軍新編組了第聶伯集群負責赫爾松河防和扎波羅熱的作戰。
第34摩步旅此后便蹲守河防線,一守就是兩年多時間。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烏軍雖然發起過克林基強渡作戰,但這里不是第34摩步旅的防區,所以該旅的任務并不算艱巨;當然,實際上也也不太危險,只要提防烏軍的小股偵察兵滲透以及零星的炮擊、無人機打擊即可。
因為作戰任務不多,所以傷亡也不大,第34摩步旅的實力保存非常完整。
如果是就這么“混日子”的話,那自然也好,但隨之而來的肯定是戰斗能力和戰斗意志的下降,這樣的部隊就“養”廢了。
不過到2025年初該部調往庫爾斯克戰區后,所表現出來的戰斗力還是比較強的,不僅防御作戰得力,還在進攻作戰階段一舉拿下了波格列布基等好幾個定居點。
而在烏軍庫爾斯克出現大敗后,為了挽回面子,烏軍又調派精銳進攻別爾哥羅德州。
其實別看烏軍似乎又開辟了一個新戰場,因為別州開打的地界緊挨著庫爾斯克州,所以這邊實際算是庫州的附屬戰場,烏軍也沒有從其他地方額外調兵,所使用的還是集結在蘇梅的預備隊。
但不得不說烏軍是非常下“血本”的,動用的部隊也很精銳,其中既有唯一的美械重裝旅——第47機步旅,又有目前進攻的主力——第33突擊團、第225突擊團。
因此,在烏軍突擊的陣容中可以發現大量的M2A2步戰車,此外還有部分黃鼠狼步戰車;烏軍第47機步旅還冒險出動M1A1坦克來支援,不過被打掉一輛后現在是不敢再用了。
因為俄軍在別爾哥羅德州的邊境上也布設了龍牙、雷區障礙帶,烏軍為了求得突破,便加強了不少寶貴的工程車輛。
而且為了更有效的投放步兵,烏軍也效仿俄軍部隊,給突擊步兵配備了一部分全地形車參與越障突擊作戰。
因為俄軍一開始在邊境上沒有野戰兵力布防,所以烏軍一度沖破了障礙帶,并攻入了波波夫卡、德米多夫卡兩座村莊,甚至一度沖下大半村莊。
但俄軍隨后調集了無人機和炮兵部隊對烏軍展開猛烈打擊,在損失了大量載具后,烏軍的持續補兵能力不足,俄軍趁機投入地面步兵再跟烏軍搏殺,又將烏軍趕出了村莊。
最開始過來增援的俄軍地面部隊是第155海軍步兵旅的人,隨后該旅大概率只保留了無人機分隊繼續參戰,地面部隊很可能是回去休整了。
地面交戰的主力,現在已經由第34摩步旅接替。
該部現在的打法挺有意思,它并不在戰區砸上旅的主力,而是重點保持定居點的兵力存在。
因為烏軍也在集火,所以該旅在定居點內的兵力也不多,主要是保持精干為主;烏軍步兵如果進村的話,還是要認真打打的。
不過對于邊境線附近野地、林地的烏軍,第34摩步旅并未派出步兵積極清理,而是選擇用無人機來慢慢清理。
這種打法就搞得對面的烏軍很頭疼:
直接撤走吧,那烏軍在這部分別州區域的存在可就無了;但不撤的話,又很難攻入村內鞏固下來,那這仗就打得很費勁。
而且關鍵這邊的第34摩步旅并非俄軍中的“上等馬”,它在這邊卻欠著烏軍第47機步旅、第33突擊團、第225突擊團這樣的“上等馬”。
對烏軍來說長時間這么耗著是比較吃虧的,反倒因為給第34摩步旅送了不少戰功,最后這個旅歸建的時候可以好好跟赫爾松繼續蹲坑的兄弟部隊好好顯擺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