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有個叫李桂林的年輕老師正在集市上買菜,突然聽見有人閑聊:“大渡河那邊的二坪村,娃娃們十幾年沒上過學(xué)了,連漢語都不會說,”這話像根刺扎進(jìn)他心里,當(dāng)天晚上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如果不是偶然聽說,李桂林或許都不會知道,世界上還有著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落后”的地方。
二坪村身處大涼山一處懸崖之上,可謂是矗立于群峰之巔,卻盡顯凄涼寡薄,與外界唯一的通道卻伴隨著生死跳躍的心跳。
上世紀(jì)高速發(fā)展的年代都喊著一句響亮的口號:要想富先修路,但這對于二坪村來說是極為困難的。
好不容易修出來的一條“路”,也是懸在絕壁上的一條“天梯”,由藤條、木板構(gòu)成,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掉入深不見底的溝壑之中。
人在上面通行尚且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手腳并用地慢慢摸索,更不要說還要運送什么物資。
在這樣極度艱難的境況之下,村子本就貧窮困難,更不要說還有什么發(fā)展的機(jī)會了,教育水平談不上,那幾乎是都沒有。
村子里的孩子們說的是口口相傳的彝語,想要和外界溝通,這語言交流也成為了一個問題。
孩子們?nèi)绻貌坏浇逃瑳]有讀書識字的機(jī)會,他們又會接著投入到周而復(fù)始的貧窮循環(huán)之中。
那是1990年的春天,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李桂林的出現(xiàn)也給這個村子帶來了新的希望。
因為村子實在貧窮,根本沒有教師愿意冒著“生命危險”“條件困苦”的已知情況前來任教,只要一想到這個懸崖上的村子,那都會忍不住心驚膽跳。
但李桂林自從聽到這個消息之后,那心就仿佛在油鍋里煎熬一般,折磨得他輾轉(zhuǎn)難眠。
不知道翻了多少個身之后,李桂林沉默不語地背上了干糧,走過了幾十里崎嶇的山路,來到了那通往二坪村的必經(jīng)之路——懸掛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之上的木梯。
他的腿腳有些顫抖,但前進(jìn)的步伐沒有一絲猶豫,李桂林手腳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過去,等他終于來到二坪村時,渾身的衣服已經(jīng)被荊棘勾破了好些口子,手掌更是被扎得血絲糊拉。
而眼前的一切更是遠(yuǎn)超李桂林想象的困難,這里無論大人孩子,他們的生活都掛在這懸崖峭壁上。
說是村莊,卻也都是些大小不一的土房子,住著人,也住著牲畜,敝體的衣物也少見,樹葉有著多種用途,可以做手紙、抹布……
李桂林說不上什么感受,眼眶發(fā)熱發(fā)酸,行動上沒有遲疑,他已經(jīng)決心在這村子里扎根做教師。
知道李桂林的決心后,妻子陸建芬想過阻攔,彼時的她抱著還在吃奶的孩子有些無措,但最后還是放任丈夫而去。
一年后,陸建芬將幼小的兒子綁在背上,同樣走過了丈夫跨越的驚險之路,那懸崖峭壁讓人望而生畏,可她不聲不響地追來了這貧窮的小山村。
她握緊了丈夫的手,給了李桂林最大的支持,夫婦二人一同在這艱難困苦的小山村里耕耘播種,讓“文盲村”滋生出了新的希望。
村民們一年都難得下一次絕壁,而李桂林、陸建芬夫婦為了讓荒涼的山村實現(xiàn)新生,在這里扎根了18年,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畢業(yè)生。
2009年,夫妻倆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他們在懸崖峭壁貧瘠的縫隙里,開出了最絢爛的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