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人名地名皆是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會議室內一片死寂,我剛剛公開指出鄭廠長方案中的缺陷。后來我從工程師變成了車間角落里的小技術員,連同事都不敢跟我說話。
幾年后,當我走過公司前臺時,一個熟悉的身影讓我腳步一頓。那個曾經呼風喚雨的鄭廠長,滿頭白發,佝僂著背,坐在接待室沙發上,看到我時眼中閃過一絲恐慌和懇求......
01
早上五點半,鬧鐘響了,陳志遠睜開睡眼,摸索著關了手機鬧鐘。外面還黑著,但遠處工廠的燈已經亮了。他翻了個身,想多睡會兒,但想到今天有生產會議,就趕緊起來洗漱。
陳志遠,三十歲,華東機械廠技術工程師,在這家廠干了五年。這是個中型機械廠,主要生產工業零件,廠里有八百多人。
“爸,我走了。”陳志遠匆忙喝完豆漿,咬了口油條,對著臥室喊了一聲。
“路上小心。”老陳的聲音從臥室傳出來,聽著還有點困。
陳志遠的爸媽都是普通工人,爸爸以前在國營紡織廠上班,下崗后在小區當保安。媽媽一直在街道工廠做縫紉,退休已經三年了。陳志遠是家里唯一上過大學的,自己努力考上了省內二本工科學校,畢業后進了這家機械廠。爸媽對他很期望,他也很爭氣,工作很踏實,從技術員做到了工程師,是廠里年輕人中的骨干。
六點二十,陳志遠騎電動車進了廠區。雖然還沒到上班時間,但廠里已經熱鬧起來。車間里機器響著,空氣里有機油和金屬的味道,這是他已經習慣了的日常。
“志遠,今天來這么早啊?”保安老張遞給他登記本,笑著問。
“嗯,今天有個會,得提前準備下。”陳志遠簽了名,推著車往辦公樓走去。
華東機械廠是個有年頭的廠子,原來是國營廠,后來變成私企。廠長鄭建國快六十歲了,當廠長十幾年了,是老國企出來的。
廠里的風氣很保守,論資排輩很嚴重,人情關系很復雜,和陳志遠在大學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很不一樣。
辦公室里,陳志遠打開電腦,開始整理今天會議的材料。作為技術部的年輕工程師,他負責給廠里新買的設備提出操作方案。這批設備花了廠里不少錢,是德國進口的數控機床,比原來的設備精度高很多,但操作更復雜。
“志遠,材料準備好了沒?”技術部主任王海濤推門進來,手里拿著杯茶。
“快好了,王主任。這個方案我想了幾天,按照新設備的特點,我覺得可以完全改變以前的操作流程,效率能提高至少30%。”陳志遠指著屏幕上的圖表說。
王海濤皺了皺眉:“你這方案跟鄭廠長之前說的不一樣啊。他不是說了,新設備還按老流程操作,只是換了工具嗎?”
陳志遠搖搖頭:“那樣太浪費了,新設備自動化程度這么高,完全可以少人工干預,提高精度,還能少故障。”
“你這孩子,心氣太高。”王海濤嘆了口氣,“鄭廠長那邊你自己去說吧,我可不背這個鍋。”
九點,生產會議在二樓會議室開始了。會議室里坐滿了各部門主管和技術骨干,鄭建國廠長坐在主位上,表情嚴肅。陳志遠坐在角落里,手里緊握著準備好的材料。
鄭建國清了清嗓子:“今天主要討論新設備的操作方案。按照我的想法,新設備還是按我們原來的生產流程操作,這樣工人們容易上手,也不會影響現在的生產節奏。”
會議室里響起了附和聲,大多數人都點頭同意。
“鄭廠長,我有不同意見。”陳志遠舉起了手。房間里突然安靜了,所有人都看著他。
“陳工程師,你說說看。”鄭建國的語氣平靜,但眼神已經有點不高興。
陳志遠站起來,把準備好的材料遞給大家:“我覺得,新設備如果還按老流程操作,就像開寶馬拉犁。這批設備有很多新功能,我們應該好好用起來。我設計了一套新的操作流程,可以提高30%的效率,還能減少故障率。”
他打開投影,詳細講了自己的方案。講著講著,有幾個年輕技術員開始點頭,明顯被他的想法打動了。但大多數部門主管,特別是那些跟鄭廠長關系好的老員工,都一臉不高興。
“這套流程要重新培訓所有工人,耽誤生產不說,還增加了出錯的風險。”生產部主任李大剛打斷了陳志遠的講解。
“是啊,我們廠子幾十年的老經驗,不比你那套理論好使?”另一個老主管也跟著說。
陳志遠沒退縮:“我們可以先在一條生產線上試試,收集數據后再決定要不要全面推廣。這樣既不影響整體生產,又能驗證方案行不行。”
鄭建國的表情越來越陰沉。他敲了敲桌子,打斷了討論:“好了,我看這個問題不用討論了。新設備還是按原有流程操作,有問題再調整。陳工程師,你的想法雖然有創意,但太冒險了,我們工廠擔不起試錯的成本。”
02
會議結束后,陳志遠正收拾材料,王海濤走過來小聲說:“我提醒過你,這事得罪人了。鄭廠長最煩別人當眾反對他的想法,你這次踩他痛腳了。”
“我就是就事論事,又不是針對他個人。”陳志遠不在意地說。
“哎,你還是太年輕。”王海濤搖搖頭走了。
接下來幾天,陳志遠明顯感覺到了變化。辦公室里同事和他說話少了,吃午飯時沒人叫他一起吃,就連平時關系不錯的幾個年輕同事也開始躲著他。車間里有風聲,說鄭廠長對他很不滿,甚至想開除他。
“小陳,來我辦公室一下。”一周后,王海濤一臉嚴肅地叫住了陳志遠。
在王主任的辦公室里,陳志遠看到了人事部的張主任,心里馬上有了不好的預感。
“小陳啊,這事我就直說了。”王海濤嘆了口氣,“上次38號生產線的產品抽檢出了問題,公司要追究責任,你作為負責該線技術的工程師,要背主要責任。”
陳志遠一愣:“那條線的問題是設備老化造成的,我早就在月報里提過好幾次了,建議換零部件,一直沒人批準啊。”
“不管怎么說,出了問題總得有人負責。”人事張主任冷冷地說,“現在的處理決定是,降你職,從工程師降為技術員,工資相應減少,辦公地點搬到四車間的技術室。”
陳志遠馬上明白了,這是鄭廠長在借題發揮,報復他在會議上的“頂撞”。但廠里明規則暗規則都有,這種時候越是辯解,可能越不利。
“我知道了。”他簡短地回答。
“小陳,忍忍吧,過段時間風頭過去再說。”等人事主任走后,王海濤小聲安慰道。
陳志遠苦笑了一下:“王主任,謝謝你關心。沒事,干活嘛,換個地方一樣干。”
當天下午,陳志遠就收拾好東西,搬到了四車間的小技術室。這里本來是個工具房,臨時改成了辦公室,只有一張舊桌子和一把椅子,連電腦都沒有,他得用自己的筆記本。屋里光線暗,夏天熱,冬天冷,窗外就是車間,機器聲整天響,說話都得大聲喊。
回到家,陳志遠沒有把這事告訴父母,只說公司內部調整,他換了個崗位。晚上躺在床上,他第一次認真想要不要辭職。但看了眼床頭柜上的房貸合同,他又嘆了口氣。
兩年前剛結婚時,他和妻子周曉琳一起貸款買了這套小兩居,月供占了兩人收入的一半。如果現在辭職,沒有穩定工作,房貸就成了大問題。
而且,周曉琳已經懷孕三個月了,正是需要安心養胎的時候。辭職就意味著失去醫保,孩子的出生和后續養育都會增加經濟負擔。想到這里,陳志遠只能把辭職的想法放下。
第二天早上,陳志遠走進四車間的小技術室,發現桌上多了臺舊電腦和一摞文件。
“我從庫房翻出來的,能湊合用。”門口傳來聲音。是老車間主任孫師傅,廠里干了三十多年的老人,前幾年從一線退下來,在車間當顧問。
“謝謝孫師傅。”陳志遠感激地說。
“別想太多,小陳。這廠水深得很,你得慢慢來。”孫師傅拍拍他肩膀,“記住,在這世上,沒人能一直站在高處,也沒人會一直待在低處。你今天走過的路,沒準哪天還得倒著走回來。”
陳志遠不太懂這話啥意思,只是點點頭。
接下來的日子,陳志遠很低調。白天在車間處理些基礎技術問題,晚上回家后研究那套新設備的操作方案。這工作根本用不著他的專業知識,但他還是認真對待每一項任務,同時默默記錄各種生產數據,驗證自己的想法。
車間里工人對他的態度倒比辦公室同事友善多了。尤其是幾個年輕工人,知道他是被“發配”來的,反而對他多了幾分敬意。
“陳工,這破玩意兒又不轉了,你幫忙看看唄?”年輕工人小徐經常找他。
“誒,陳工,你前天那個調法挺管用,能不能教教我們啊?”另一個叫老王的也會來請教。
時間一天天過去,陳志遠的處境雖然沒變好,但他已經習慣了。在這小技術室里,他反而更自由了,不用看領導臉色,可以按自己想法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新設備的操作遇到了麻煩。按鄭廠長要求,工人們用老方法操作新設備,結果老出錯,效率降低,質量問題也多了。
“這鬼東西,還不如咱老機器呢!”車間里工人們天天罵。
一天下班后,孫師傅找到陳志遠:“小陳,你那套新操作方案,給我瞅瞅唄?”
陳志遠有點驚訝:“孫師傅,你問這干啥?”
“那新設備不天天出問題嘛,我尋思你那方案說不定能用上。”孫師傅眨眨眼。
陳志遠猶豫了下,還是把方案給了孫師傅。沒想到第二天,孫師傅就帶著幾個老師傅偷偷按他方案調整了臺設備試驗。結果讓人吃驚——這臺設備的產量和良品率比其他機器高出25%。
消息很快傳到鄭廠長耳朵里。他派人查后,發現那臺表現好的機器正是按陳志遠方案操作的。
“你們背著我搞小動作?”鄭廠長大發脾氣。
“鄭廠長,事實就擺這兒,人家小陳那方法就是好使。”孫師傅直接頂回去。
就這樣,面對生產需求和事實,鄭廠長不得不妥協,同意在一條生產線上試試陳志遠的方案。一個月后,數據證明了這套方案真的好,其他生產線也開始陸續用上。
但鄭廠長并沒因此改變對陳志遠的態度。陳志遠還是個技術員,還在那個小技術室上班,只是活多了——畢竟他是唯一真懂那套方案的人。
就這樣又過了兩年多,鄭建國到退休年齡了。廠里給他辦了個大歡送會,幾乎所有員工都來了,包括陳志遠。
“小陳,你也來啦。”歡送會上,已經有點醉的鄭建國看到陳志遠,意外地說。
“鄭廠長,祝你退休生活好。”陳志遠客氣地說。
鄭建國看了他一眼,想說什么又沒說,最后只是點點頭,轉身走了。
“別想太多,往后看,小陳。”孫師傅不知啥時候站他旁邊,“新廠長下周就來,聽說是個海歸,四十出頭,正當年呢。”
陳志遠心里冒出點希望。也許,新的領導會帶來新的機會。
03
新廠長叫林成遠,四十二歲,MBA畢業,在幾家大型制造企業做過高管,這次是公司總部特意派來振興這家老廠的。
林成遠上任第一周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要求各部門對人員和流程進行全面梳理,淘汰落后工藝,推進數字化轉型。第二周,他開始約見各部門的業務骨干,了解一線情況。
“陳志遠?就是那個設計了新設備操作方案的工程師?為什么他現在是個技術員?”在技術部的匯報會上,林成遠提出了這個問題。
王海濤支支吾吾地解釋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林成遠的眉頭皺得更緊了:“荒唐!立刻糾正這個錯誤,把陳志遠調回技術部,恢復他的工程師職務。另外,我要見見他。”
當陳志遠接到通知,要他第二天去見新廠長時,他心里既驚訝又忐忑。這三年來,他已經習慣了被邊緣化的生活,突然被重視,反而有些不適應了。
“陳工程師,久仰大名。”林成遠站起來迎接他,態度誠懇,“看了你的方案和這兩年的工作記錄,我很佩服你的專業能力和堅持。”
“謝謝林廠長。”陳志遠有些拘謹。
“我正在組建一個技術改造小組,專門負責工廠的技術升級和流程優化。考慮到你的經驗和能力,我想請你加入,擔任小組副組長,直接向我匯報。”林成遠開門見山地說。
陳志遠一時語塞,沒想到命運會有這么大的轉變。
“怎么樣,有興趣嗎?”林成遠笑著問。
“當然,我很愿意。”陳志遠終于回過神來,激動地說。
就這樣,陳志遠重返技術部,職級不僅恢復,還有了升遷。他的辦公室從陰暗的小技術室變成了明亮寬敞的辦公樓二層,手下有了幾個年輕的技術員。更重要的是,他終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把這些年積累的想法變成現實。
“志遠,恭喜啊!這次可算熬出頭了。”王海濤笑著拍他的肩膀。
“多虧王主任這些年的關照。”陳志遠真誠地說。盡管王海濤在他被降職時沒有多加袒護,但也沒落井下石,已經算是難得的善意了。
技術改造小組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軌。在陳志遠的推動下,工廠進行了一系列技術升級,生產效率提高了40%,不良品率下降了一半,節省了大量成本。林成遠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經常在公司會議上表揚他。
陳志遠的家庭生活也步入了正軌。兒子小豆丁已經兩歲多了,調皮可愛;妻子周曉琳去年辭去了幼兒園老師的工作,在家專心帶孩子。工資的提高讓家里的經濟壓力減輕不少,他們甚至計劃著明年換一套大一點的房子。
一天午飯時間,陳志遠在食堂排隊打飯,無意中聽到前面兩個老員工的對話。
“聽說了嗎,老鄭家出事了。”一個胖師傅壓低聲音說。
“怎么了?”另一個問。
“他兒子鄭小軍投資失敗,欠了一屁股債,老鄭的退休金都賠進去了,聽說房子都要賣了還債。”胖師傅說。
“真的假的?鄭小軍不是在做金融嗎,挺有錢的啊。”
“是真的,我住他家那個小區,親眼看到老鄭前兩天在收拾東西,準備搬家呢。聽說是投資了什么高收益理財項目,結果虧得精光,還借了高利貸。”
陳志遠默默聽著,心里五味雜陳。鄭建國當年對他確實不公,但現在老人家遇到這種事,他也不忍心幸災樂禍。
04
接下來的幾個月,工廠的改革繼續深入。陳志遠的貢獻得到了更多認可,年底他被提拔為技術部副主管,負責工廠的全面技術革新。
“志遠,這次提拔當之無愧。”林成遠親自向他宣布這個好消息,“明年我們會投入更多資金進行設備更新,你負責制定整體規劃。”
“謝謝林廠長的信任,我一定不負重托。”陳志遠握著林成遠的手,心中滿是感激。
這天晚上,陳志遠買了一瓶好酒,和妻子周曉琳慶祝升職。
“當初要不是你堅持,我可能早就辭職不干了。”陳志遠給妻子倒了杯酒,感慨地說。
周曉琳笑著搖搖頭:“我就知道你總有出頭之日。你這人雖然倔,但本事在那擺著,總會被人發現的。”
“來,為我們的未來干杯。”陳志遠舉起杯子。
生活就這樣步入了正軌,陳志遠的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幸福和睦。那段被降職的屈辱經歷似乎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只是偶爾想起時,還會有一絲淡淡的苦澀。
這天是周五,外面下著小雨,陳志遠正在辦公室里和幾個技術員討論新的設備采購方案。
“陳主管,林廠長讓你過去一趟,說有個會議需要你參加。”秘書敲門進來通知。
陳志遠看了眼表,已經快下班了:“什么會議?”
“好像是跟招聘有關的,具體我也不清楚。”秘書搖搖頭。
陳志遠收拾好材料,向廠長辦公室走去。路過前臺時,他無意中瞥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坐在接待室的沙發上。
那人穿著一件有些褪色的深藍色夾克,頭發已經全白,佝僂著背,神情憔悴。雖然變化很大,但陳志遠還是一眼認出了他——正是三年前退休的老廠長鄭建國。
鄭建國也看到了他,先是一愣,然后露出尷尬的表情。兩人的視線在空中相遇,一時間空氣仿佛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