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2800米的太邑彝鄉高山深處,己早村衛生室的燈光總比別處亮得更久。村醫李進清和伙伴們在艾草燃燒的青煙中來回穿梭,彝語的叮囑聲、拔罐器的脆響聲、藥碾子的磨捻聲混成動聽的樂章。
剛給腰腿疼的阿姑貼上藥膏,轉身又回到診斷室給高血壓的阿伯測血壓,嘴里不停用彝語念叨:“阿伯莫慌,這個藥一天吃一次,天亮起床就得吃,高血壓不能吃太咸。”隔壁治療室里,年輕村醫正舉著銀針給崴腳的大媽做針灸,邊扎邊用彝語哄著:“莫怕莫怕,就像被螞蟻咬一口,扎完就能下地走路了。”墻上的掛鐘轉了一圈又一圈,藥柜前的腳步聲始終沒停過。這個大理市最偏遠的村級衛生室,用十年時間讓村民從“小病拖、大病扛”變成“家門口看名醫”,成了高山彝寨的“健康堡壘”。
打通醫療資源“最后一公里”
2024年,國家新醫改政策落地后,己早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市級醫院建起了“遠程醫療通道”。村民那大爺的腰椎病,從村衛生室開檢查單,到鄉衛生院拍片,再到市級專家遠程診斷,最后回村治療,全程不到3小時。這一年,衛生室的年門診量從不足3000人次猛增到1萬人次。衛生院定期派專科醫生到村帶教,手把手教村醫們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技術。現在,4名村醫不僅能看感冒發燒等“小病”,還能對高血壓、腰腿疼等狀況進行診治,成了村民口中的“全能醫生”。遇到急重癥,村醫直接聯系鄉衛生院或市級醫院,安排救護車轉診。
從“赤腳醫生”到“全科團隊”
衛生室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設備不斷升級,添置了測血管硬度的儀器、中醫理療儀等設備,和市級醫院聯網實現遠程轉診。流程更加規范,看病嚴格“一人一診室”,配藥、消毒都按照標準流程開展。隊伍逐漸專業,4名村醫全部持證上崗,2人考取了全科醫生資格,全體都經過中醫理療培訓。”
傳承彝藥煥發新生機
村醫把老祖宗的彝藥智慧運用到日常診療過程當中,開設針灸、艾灸、彝藥熱敷等8項服務,針對山區常見的腰腿疼、關節炎,形成“彝藥外敷+理療”的組合療法,每天平均接診20余人,定期開設“彝醫課堂”,通過手把手的教學,教會村民按摩、艾灸等保健方法,累計培訓200余人。2024年,中醫診療量突破2000人次,理療床位天天爆滿,鄰縣巍山的鄉親都慕名來求診。”
村醫成了“健康管家”
村里每家每戶都和衛生室簽了家庭醫生服務協議,村醫挨家挨戶摸底,給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定期更新。村醫攜帶小藥箱、血壓表、聽診器、血糖儀定期翻山越嶺入戶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慢性病隨訪、用藥指導,真正實現“村醫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建檔立卡戶李阿尼患高血壓、糖尿病多年,通過村醫上門治療,現在血糖血壓穩穩當當,李阿尼說:“以前看病要走三小時山路,現在村醫隔三差五都來家里檢查,藥直接送到家,連醫保報銷都在村里辦,方便得很”。自從國家慢性病報銷政策在村里落地后,高血壓、糖尿病等6種慢性病,村民在村里開藥就能直接報銷,購藥成本從每年上千元降到幾十元。
近年來,己早村衛生室寫下1936份健康檔案,走了1.8萬公里隨訪路,辦了48場義診。當傳統彝寨擁抱智慧醫療,這座高山衛生室正用最樸實的守護,編織著村民們健康的防護網。在這里,村醫們用默默無聞的奉獻與堅持,以雙腳丈量著大山的每一寸土地,衛生室那盞溫暖的燈光不僅照亮了村民們的健康之路,更照亮了他們心中的希望之光。(太邑彝族鄉衛生院、太邑彝族鄉人民政府社會事務辦)
編輯:向紅玉
值周:胡亞玲 楊丹妮
主編:李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