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堅稱關稅是恢復國際貿易平衡的有效談判工具。
文丨么思齊 朱若晚
編輯丨漆菲
特朗普叫板關稅數字的政治表演未達預期后,中美貿易戰或迎來大轉彎。
當地時間4月22日,特朗普一改此前的強硬姿態,稱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高關稅將“大幅下降,但不會為零”。
《華爾街日報》引用一位白宮高級官員的話稱,對華關稅稅率或將降至50%至65%左右。一些知情人士表示,美國政府考慮采取類似于眾議院中國事務委員會去年年底提出的分級征收方式:對美國認為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商品征收35%的關稅,對被視為對美國利益具有戰略意義的商品征收至少100%的關稅。
特朗普隨后預告,會在未來兩三周內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的“對等關稅”政策,具體內容取決于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結果。但他也給自己留了臺階:“如果我們沒能與任何國家達成協議,我們將自行設定關稅。”
近一個多月來,特朗普隨心所欲的激進關稅遭到多起聯合起訴和黨內公開反對。4月22日,美國12個州在紐約國際貿易法院起訴特朗普政府,要求停止其關稅政策,稱其非法并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混亂,特朗普的政策只是其“一時興起而非合理行使合法權力”。
◆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等12個州聯手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訴訟。
更早之前,加利福尼亞州率先以越權、違法為由,對特朗普發起訴訟;與此同時,多家小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以總統無權單方面加征關稅、企業利益受損為由,在聯邦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提起訴訟。
“特朗普因股市暴跌和美國國債收益率處于高位而感到恐慌。”法國那提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說,“他需要盡快達成協議。這種情況下,中國沒有必要做出重大讓步。”
13個州圍攻特朗普
除中國外,美國于4月9日將大部分國家的“對等關稅”推遲90天執行,其間稅率臨時下調至10%,以換取更多談判時間,而加拿大、墨西哥作為《美墨加貿易協定》成員得到關稅豁免。
截至目前,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累計稅率達到145%(新征的125%疊加此前以打擊芬太尼為由加征的20%),中國對美國商品征收的關稅稅率也在4月12日升至125%。
雖然批評者眾多,特朗普卻一意孤行,嚴重影響到那些依賴進出口貿易的地區。哈佛大學教授、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發出警告稱,關稅或將導致美國約200萬人失業,每個家庭損失至少5000美元收入。
這種“經濟自戕”的行為讓地方發起阻擊。4月16日,加州率先挑戰特朗普,成為第一個就關稅問題起訴聯邦政府的州。州長加文·紐森批評特朗普政府濫用關稅政策的行為“違法”。他表示,特朗普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來制定關稅政策是“非法且史無前例的”,“非法關稅”擾亂了供應鏈,給該州經濟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4月16日,加州州長紐森(右)宣布將對特朗普提起訴訟。
紐森4月23日宣布,據權威數據統計,加州2024年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盡管美國各州缺乏談判國際協議的權力,但紐森承諾將直接與外國官員談判,尋求豁免并幫助保護關鍵行業。
訴訟中提到:“特朗普的關稅新政已對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導致股票和債券市場劇烈震蕩。這種未經事先通知或正當程序就實施的重大總統舉措,會導致投資遇冷,還可能將美國推向衰退邊緣。”
加州是美國經濟和人口第一大州,也是吸引中國投資最多的州以及中國留學生和游客最青睞之地,對全球供應鏈和國際貿易體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在加州的主要貿易伙伴——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之中,中國的地位無法替代。洛杉磯港和長灘港是加州乃至美國西海岸的重要樞紐,美中貿易三分之一的貨物通過兩大港口運輸,去年約13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經此走向千家萬戶。
◆4月3日,中國遠洋海運一艘載滿貨柜的貨輪停泊美國加州長灘港。
對中國進口產品征收145%的關稅,將大幅減少兩大港口的吞吐量。據彭博社報道,洛杉磯港口的官員預計,新關稅政策實施后,兩大港口的貨運量最早到5月就會下降至少10%,這種趨勢或將持續到年底。當地的貿易和運輸業雇用了超過90萬名工人,間接支持了近200萬個就業崗位。
對華關稅還將導致該地區的數千家進口商面臨投入成本上漲兩倍以上的困局,迫使企業承擔價格上漲或將其轉嫁給消費者。
加州之后,4月22日,又有12個州加入訴訟陣營。它們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發起更大規模的法律圍攻,包括俄勒岡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伊利諾伊州、緬因州、明尼蘇達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和佛蒙特州。
訴訟同樣質疑特朗普廣泛關稅的合法性,認為其破壞了國會監管對外貿易的憲法權力。該訴訟由亞利桑那州總檢察長克里斯·梅耶斯(Chris Meyers)和俄勒岡州總檢察長丹·雷菲爾德(Dan Rayfield)牽頭。
梅耶斯在訴訟聲明中表示,“特朗普瘋狂的關稅計劃不僅在經濟上是魯莽的,而且是非法的。”紐約州總檢察長萊蒂西亞·詹姆斯(Leticia James)認為,關稅“將導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損失”,美國消費者將被迫為高額關稅買單。
◆紐約州總檢察長萊蒂西亞·詹姆斯被特朗普視為眼中釘。
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對此回應說:“像詹姆斯這樣的民主黨人再次將對特朗普總統的迫害置于保護選民的安全和福祉之上。”
無論特朗普政府如何定義起訴行動,13個州的聯合行動標志著來自美國國內的法律挑戰已成規模,這不僅會激發國會、司法機構的重視,也會進一步削弱關稅政策推行的政治基礎。
更何況,混亂的貿易政策連自己人都看不下去。4月3日,愛荷華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查克·格拉斯利(Chuck Grassley)和華盛頓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瑪麗亞·坎特韋爾(Maria Cantwell)共同提出《2025年貿易審查法案》。
該法案要求總統在征收新關稅或提高現有關稅時,必須在48小時內通知國會,說明關稅措施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此外,所有新關稅措施將在60天后自動到期,除非國會在此期間通過批準關稅的決議。
截至目前,參議院已有七名共和黨議員表示支持該法案,眾議院也有至少十幾名共和黨人考慮簽署這項法案。就連特朗普的鐵桿盟友、得克薩斯州聯邦參議員特德·克魯茲(Ted Cruz)也稱,“關稅等于變相對數百萬美國消費者加稅”。
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是少數公開挑戰特朗普的共和黨人,他批評總統濫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征收關稅,呼吁國會收回征稅權,還說“國會需要堅強起來,要捍衛自己的特權”。
自美國4月初對進口汽車征收25%的關稅以來,肯塔基州的汽車業一直處于動蕩之中。保羅打算聯合其他參議員共同發起一項旨在終止特朗普關稅的議案,雖通過的可能性很低,但至少能迫使其他共和黨同僚表明立場,并給政策調整施加壓力。
◆美國汽車企業受到特朗普汽車關稅政策的打擊。
對華關稅或將緩和
特朗普一度高調宣稱,要把對華關稅稅率提升到245%的“天文數字”,這種極端表態,足以說明他把關稅當成了喊價工具。
這一切讓市場感到,美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來源。在他宣布對華征收145%的巨額關稅后,美國市場和股市經歷了劇烈波動。消息公布初期,美股三大指數大幅下跌,科技巨頭市值蒸發超過2萬億美元。許多大型銀行預測,美中兩國互征關稅將導致美國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當特朗普4月22日軟化對華關稅立場后,市場隨即反彈,美股三大指數單日漲幅均超2.5%。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同一天釋放信號,稱中美貿易戰會在“不久的將來”緩和。這本是摩根大通的一次閉門會議,但內容很快被泄露出去。貝森特在會上告訴投資者,美國的目標并不是要與中國脫鉤,目前的情況是不可持續的。他樂觀預測,美中緊張局勢會在未來幾個月降溫,但兩國要達成更大規模的協議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第二天被問及是否正在與中國“積極”溝通時,特朗普表示,“積極,一切都很積極,每個人都想參與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他還宣稱,自己與中國領導人“相處得很好”,并希望雙方能夠達成協議。
對于“中美是否正在談判且即將達成協議”等問題,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4月24日回應說,這些都是假消息。“據我了解,中美雙方并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郭嘉昆指出,“這場關稅戰是由美方發起的,中方的態度是一貫的也是明確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對話談判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
就在特朗普態度軟化的前一天,他會見了沃爾瑪、家得寶、Target Corp.以及其他美國大型零售商的公司高層。有知情人士透露,與會者稱,消費者在幾周內就會看到一些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漲,貨架空空如也,這一警告似乎觸動了特朗普。
特朗普原本以為,鑒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規模,中方會是主動“求和”的一方。
◆關稅壓力下,沃爾瑪公司的股價漲幅微弱,家得寶、Target等公司的股價更是急劇下跌。來源:彭博社
康奈爾大學經濟史學家尼古拉斯·穆爾德(Nicholas Mould)表示,“2017年特朗普首次對中國征收關稅時,中方確實有些措手不及,但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為進一步的局勢升級做準備。現在,他們對經濟帶來的痛苦有了更強的承受力,也有更強的能力來應對局勢的不斷升級。”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則表示,中國“不急于”談判,“與其過早接受談判提議,不如先多承受一些摩擦,這樣反而能讓后續談判更加順利,也有助于中國爭取到更有利的結果”。
雖然特朗普對華降了調門,但由于其關稅政策的極端波動和朝令夕改,依然讓企業和投資者感到不安,也讓國際談判的信任基礎受損。
民間掀起抗議浪潮
隨著對特朗普不滿情緒的發酵,其正演變為一場跨行業、跨地域的起訴與抗議浪潮。
皮尤研究中心4月9日發布的民調顯示,近六成美國人(59%)不贊成特朗普政府對大多數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的進口商品提高關稅,其中有43%的人表示“強烈反對”。與此同時,約四成(39%)美國人表示支持加征關稅,其中17%為“強烈支持”。
企業界的不滿尤為直觀。4月14日,FishUSA(知名釣魚裝備零售商)、Genova Pipe(管道系統制造商)、MicroKits(微型模型制造商)、Terry Precision Cycling(女性騎行裝備品牌)和 VOS Selections(高端葡萄酒或奢侈品)等五家小企業聯合向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特朗普政府濫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單方面征收關稅,違反憲法賦予國會的征稅權。
訴訟代表之一的Terry Precision Cycling透露,該企業2025年以來已經因為關稅多付了2.5萬美元,預計2026年的關稅成本將高達120萬美元,“這相當于將企業利潤直接腰斬”。
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市的文具企業主艾米莉·萊伊(Emily Ley)經營的Simplified公司在中國建廠生產記事本,再銷往美國市場。為了支付145%的對華關稅成本,萊伊不得不將記事本的價格從64美元漲至120美元,導致訂單量暴跌。她直言,“美國本土缺乏同類產品的生產能力,重建供應鏈需數年時間和數百萬美元,而小企業根本無力承擔這一成本。”
◆艾米莉?萊伊舉著公司生產的記事本“Simplified Planner”。
4月3日,萊伊對特朗普政府提起聯邦訴訟,指控其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時繞過國會立法程序。她透露,自特朗普首個任期以來,自己的企業已支付了近120萬美元的關稅,僅2025年就面臨83萬至100萬美元的額外支出。“這是災難性打擊,小企業將成為這場貿易戰的犧牲品。”
大量依賴中國產品的美國人意識到,特朗普肆意揮舞的對華關稅“大棒”,不僅無法帶來所謂的經濟利好,反而讓美國消費者承擔了額外的稅負,導致生活成本上升。美國前財政部長耶倫直言,特朗普的關稅策略形同“自殘”,“他掄著大錘敲打的不只是中國,還在猛砸美國經濟本身”。
華盛頓川菜餐廳Chang Chang的活動總監Jen Lin-Liu表示,四川花椒等進口食材因145%的關稅而成本飆升,一道20美元的菜品或將漲價至35-40美元。費城中餐廳EMei的老板Dan Tsao認為對華關稅是瘋狂之舉,“由于筷子、餐具等配套用品價格激增,導致每單外賣平均增加了1-1.5美元,同時,進口商正在暫停更多來自中國的訂單”。
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加劇了人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根據貿易數據平臺Vizion的數據,4月第一周,從中國運往美國的集裝箱預訂量較前一周驟降67%,從美國出發的則下降了40%。
除了針對關稅政策的起訴,美國高等教育界也開啟反對特朗普的行動。聯邦撥款長期是美國頂尖大學科研經費的核心來源,涵蓋基礎研究、學生助學金及重大國家項目合作。如今,這筆資金正被轉化為政治籌碼,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審查”為由,干預高校的教學安排、人事政策以及研究內容。
4月10日,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哈佛大學教職員工分會和該組織的全國分支機構在波士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此前,特朗普政府因反猶太主義問題對哈佛大學90億美元的聯邦撥款和合同進行審查。加州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9所主要研究型大學和3所大學協會也聯合起訴特朗普政府,要求恢復被削減的資金。
美國大學校園內的抗議活動也不斷涌現,學生和教職員工譴責特朗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打壓,包括大規模削減資金、驅逐國際學生和扼殺關于加沙沖突的言論自由。
◆4月17日,哈佛大學學生、教職員工聚集在校園內,抗議特朗普政府近期撤銷簽證等政策。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約450人參加了一場抗議活動,該校名譽教授羅伯特·賴希(Robert Reich)斥責道,“你無法安撫一個暴君”。在哥倫比亞大學,約150名抗議者聚集在廣場上,舉著印有“停止對大學戰爭”等口號的標語。
特朗普政府引發的不滿從校園蔓延到街頭。4月19日,全美舉行了數百場抗議活動,譴責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和對高校的預算削減行動。
◆4月19日,全美爆發數百場抗議活動,一些人將特朗普與法西斯獨裁者相提并論。
80歲的托馬斯·巴斯福德(Thomas Bassford)帶著孫子們參與了緬因州的抗議活動,他告訴美聯社:“自由正在美國面臨危險,我想讓孩子們了解這個國家的起源,有時我們必須為自由而戰。”
排版 / 朱若晚
特朗普會降低對華關稅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