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當地時間4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向中國喊話,稱目前中美之間的關稅確實很高,如果與中國談下來能夠達成協議,那美對華關稅就會大幅下降,但不會降至零。
就當所有人以為特朗普這是準備向中國服軟之際,特朗普又突然話鋒一轉說道:“中方必須與美方達成協議,否則就沒法與美國做生意,因為美方是“‘制定規矩的一方’”。
美財長貝森特的后續表態進則一步暴露了美方的策略。他要求中國必須“先降低對美關稅”,否則拒絕開啟談判,甚至威脅推動世界銀行取消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貸款資格。
盡管《華爾街日報》一度放出“美國將單方面降稅”的消息,但白宮迅速辟謠,稱相關報道為“假新聞”。
這一系列操作顯示,美方試圖通過虛實結合的施壓手段,逼迫中國在談判桌上讓步。
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姿態,中國外交部24小時內強勢回應:若美方真想結束貿易戰,就應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對話。
中方同時亮出關鍵數據:中國對美出口依賴度已降至11%,而對歐盟、東盟等地區的貿易額持續攀升,中國仍是全球15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這意味著,即便美國市場收縮,中國商品的全球銷路依然穩固。
除了經濟數據的底氣之外,中方的外交布局也在加速破局。
近期,中國高層密集出訪東盟三國,與歐盟、日韓深化經貿合作,而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印度、議員團竄訪柬埔寨和越南的“圍堵行動”收效甚微。
多國對美方政策的反復無常早有警惕——當特朗普要求75個被暫緩加稅的國家“限制對華貿易”時,響應者寥寥。
如今在這場中美博弈中,美方的“硬撐”姿態已經難掩內部危機。
美聯儲4月24日發布的經濟報告顯示,全美各地區價格普遍上漲,企業因關稅導致的成本壓力持續加劇。
在這份報告中“關稅”一詞先后被提及了107次、“不確定性”則提及了87次,這兩個詞語直接揭開了當今美國經濟最大問題。
制造業回流口號空洞,消費者為高物價買單,金融市場對政策反復的焦慮達到頂點。
特朗普政府并非不清楚困境所在。從軍工生產延遲到零售業庫存積壓,多重壓力讓其急于重啟對華談判,卻又受制于“對華強硬”的政治正確,不敢率先示弱。
這種矛盾在貝森特的威脅性發言中暴露無遺,他們既想用貸款問題施壓中國,又試圖借《華爾街日報》釋放“降稅信號”測試輿論。
由此可見美國的關稅大棒早已不再無往不利。當貝森特聲稱“中國必須按美國規則行事”時,國際社會看到的是霸權思維的僵化。
當美國還在幻想用關稅大棒逼中國低頭時,深圳鹽田港的集裝箱正以每小時300個的速度裝船發往歐洲。
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對東盟出口暴漲21.3%,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5000列,就連非洲大陸最偏遠的盧旺達超市里,海爾冰箱和傳音手機都擺在最顯眼位置。
這些數字背后藏著中國應對貿易戰的三大殺手锏。
第一張牌是“全球朋友圈”。當美國副總統帶著議員團在印度、越南上躥下跳時,中國外長正在雅加達與東盟十國敲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德國總理朔爾茨前腳結束訪華行程,法國總統馬克龍后腳就宣布要帶50家巨頭企業來談合作。
更讓美國破防的是,被其列入“暫緩加稅清單”的75個國家里,有63個依然把中國列為最大貿易伙伴。
第二張牌是“14億人內需市場”。上海進博會的展位預定已經排到2025年,成都太古里奢侈品店單日銷售額突破2億,三線城市的社區團購平臺每天處理300萬訂單。
這些數據拼湊出的畫面讓美國企業坐立難安——蘋果CEO庫克今年三次來華不是偶然,特斯拉上海工廠每分鐘下線一輛Model Y更是現實。
第三張牌是“全產業鏈護城河”。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揚言“要讓中國造不出高端芯片”,結果華為Mate60系列橫空出世。
波音公司威脅停供客機零部件,轉頭C919已經拿下1200架訂單。從螺絲釘到空間站,從5G基站到量子計算機,中國制造業的厚度讓“脫鉤斷鏈”成了天方夜譚。
以上種種導致特朗普最近的操作直接變成了“大型翻車現場”。他們一邊要求世行停止對中國發放發展中國家貸款,一邊又悄悄批準英特爾向華為供貨。
剛宣布要制裁中國新能源汽車,馬斯克就坐著私人飛機到北京談特斯拉擴產。這種精神分裂式的對華政策,連《紐約時報》都吐槽:“白宮可能連自己想要什么都沒想清楚。”
更致命的是美國親手培養的“關稅耐藥性”。2018年中美剛開打貿易戰時,全球股市單日蒸發1.5萬億美元。
如今美國再舉關稅大棒,資本市場卻異常淡定。道瓊斯指數在特朗普喊話次日僅微跌0.3%,人民幣匯率穩在7.1區間,這種市場反應本身就說明了問題——世界已經習慣美國的虛張聲勢。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正在陷入“加稅死循環”:提高關稅→推高通脹→被迫加息→經濟衰退→需要降關稅→但又不肯認輸。
這個惡性循環的突破口可能在6月出現——美聯儲最新議息會議釋放的信號顯示,如果通脹數據繼續失控,特朗普政府或將被迫啟動“關稅減壓閥”。
而中國顯然看透了對手的底牌,從外交部“奉陪到底”的強硬表態,到商務部突然宣布對丙酸展開反傾銷調查,每一招都打在美方七寸。
相比之下,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深化與新興市場綁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激活亞太貿易圈,中歐班列開行量連創新高。這些實打實的合作網絡,正悄然重塑全球貿易權力結構。
更令美國焦慮的是,其“脫鉤斷鏈”戰略遭遇反噬。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無視美方施壓堅持對華供貨,德國車企加大對華投資,東盟國家拒絕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隊……
這些動向表明,各國在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之間的權衡愈發理性。當美國試圖用關稅捆綁盟友時,中國用市場開放和產業鏈整合給出了另一種選擇。
當前的中美博弈已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美方短期內不可能放棄關稅籌碼,但其國內經濟承壓、盟友離心傾向加劇的困境,注定難以維持長期高壓。
中方“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正在見效:通過擴大內需市場、開拓多元外貿渠道、強化關鍵技術自主,逐步削弱美國制裁的殺傷力。
關稅戰的本質是國際規則制定權的爭奪。美國試圖用“實力地位”迫使中國屈服,卻低估了全球經濟多極化的大勢。
相信不久之后我們就能見到特朗普政府自吞關稅戰的苦果。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