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莫斯科的街道突然傳出一聲巨響,俄軍中將被人炸飛數米身亡。
巧合的是,在這位俄軍高級將領出事當天,美國的特使剛剛抵達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了會談。
兩件事發生在同一天,這之間真的沒有什么聯系嗎?
俄軍高層遇襲
4 月 25 日一早,在莫斯科州巴拉希哈市的一排公寓樓前,一輛大眾轎車猝然爆響,瞬間火光迸射,熊熊燃起,強烈的沖擊力使得碎片紛飛,四散開來,現場狀況令人震驚。
據監控畫面呈現,爆炸發生前夕,有一名男子朝著汽車走去。轉瞬之間,猛烈的爆炸驟然響起,強大的氣浪和火焰瞬間將該男子完全吞沒,那一幕驚心動魄,事發過程之迅速令人始料未及。
根據俄羅斯聯邦偵察委員會的調查,死者正是俄軍總參作戰總局副局長雅羅斯拉夫·莫斯卡利克中將。
初步判斷,爆炸由一個塞滿金屬碎片的自制炸彈引發,威力精準,足以炸死車周圍的人,卻不至于波及太遠。
這種手法,顯然是精心策劃的“定點清除”。
莫斯卡利克不是普通軍官,作為作戰總局副局長,他在俄軍戰略規劃中扮演關鍵角色,曾參與2015年“諾曼底模式”會談,與俄外長拉夫羅夫等人共同推動烏克蘭問題談判。
他的死亡,是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后方損失的最高級別將領之一。
之后俄官方迅速將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并啟動刑事調查,但爆炸的幕后推手是誰,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汽車炸彈、精準打擊、高價值目標,這種種名詞不禁讓人聯想起2024年12月俄軍中將基里洛夫在莫斯科被遙控炸彈炸死的案例。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當時承認策劃了那次暗殺,但這一次他們并沒有表態。
和平下的暗流涌動
然而爆炸的煙還沒散,克里姆林宮里,普京跟維特科夫卻聊了三個小時,話題繞著俄烏問題打轉。
俄總統助手烏沙科夫說,這會談“挺有建設性”,美俄在烏克蘭和其他國際問題上好像靠得更近了。
這是維特科夫今年第四次跑莫斯科,背后是其實特朗普的急脾氣,因為到了4月30日,他的任期就滿100天了,可這么長時間,他手里卻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績。
關稅的事談不下來,俄烏和談就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特朗普甩出一份大膽的計劃: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主權,默許烏東四地的控制權,把2014年以來的制裁全撤了,換烏克蘭不進北約,再給點“安全保障”。
這套“交易藝術”聽著像要拿領土換和平,但總覺得有點像是拿烏克蘭當籌碼。
對此烏克蘭反應激烈,澤連斯基在講話中怒斥:“我們永遠不會承認任何被占領土屬于俄羅斯!”
但話又說回來,其實每次美俄一碰頭,烏克蘭就會搞點大動作。
莫斯科的這次爆炸,正好趕上普京跟維特科夫談事的當口,時機準得讓人頭皮發麻。但由于烏克蘭并未對此進行回應,如今這起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還要看后續的報道。
如今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如從前,特朗普想靠“交易藝術”搞定和談,卻被烏克蘭的硬骨頭頂得沒脾氣。
俄羅斯戰場上看著強勢,但后院亂成一團,烏克蘭雖然弱勢,但暗殺和破壞玩得風生水起。
而這詭異的平衡,來自三方的各自麻煩。
美國壓不住烏克蘭,俄羅斯撐得筋疲力盡,烏克蘭背水一戰,靠暗殺攪得天翻地覆。
烏克蘭的暗殺行動是這場博弈的“黑馬”,但背后那股陰謀的味道讓人不安。西方是不是在暗中給烏克蘭撐腰,借機削弱俄羅斯?特朗普的提案是不是觸了某些勢力的逆鱗,逼他們用爆炸來“提醒”各方?
這些問題沒人能答,但總覺得有只看不見的手在操控一切。
信息來源:
天眼新聞《英國稱烏克蘭問題會談取得“重大進展”》
光明網《國際觀察|倫敦會談“降級”凸顯美國烏克蘭政策窘境》
新京報《俄總統助理:普京與美特使討論恢復俄烏直接談判可能性》
新華社《一名俄羅斯將軍死于街頭汽車爆炸 俄偵查委員會啟動調查》
環球網《俄軍高級將領死于街頭汽車爆炸,克宮指認基輔應為此負責,烏方暫未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