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4月26日電(記者農冠斌、陳一帆)隨身攜帶的解壓“捏捏樂”、虛擬世界的AI溫情陪伴、釋放負面情緒的“放青松”……當前,一些釋放焦慮情緒、提供情感陪伴的創新產品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
根據多家市場研究報告,情緒消費市場正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愛企查數據顯示,近5年來,“解壓”相關企業年注冊量超過1.1萬家,其中近1年內注冊的超過3100家。
新業態讓“買種心情”更加“走心”
不久前,在廣西桂林市舉辦的一個動漫展上,不少年輕人專程前來“吃谷”。初中生小吳就是其中一員,“買到心儀的‘谷子’,幸福感堪比考試拿滿分。”小吳說。
“谷子”是英文單詞“goods(商品)”的諧音,泛指由漫畫、游戲等領域版權作品衍生出來的周邊產品。“吃谷”就是一種情緒消費。
廣西南寧市一家“谷店”內,顧客正在挑選谷子。新華社記者 農冠斌 攝
業內人士介紹,相較于傳統的商品買賣,不斷更新的情緒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更加注重消費者的體驗與感受。
一些實體產品被賦予了更多“情緒價值”。“壓力大時捏兩下,感覺很治愈。”廣西學生蘇慶告訴記者,“捏捏樂”雖然沒什么實際用途,但捏起來軟糯的手感和滑稽的造型讓他覺得“很解壓”。
記者在多個電商平臺看到,今年以來,以“禁止蕉綠”水培香蕉、“放青松”盆栽香松等為代表的“諧音梗”桌面綠植銷售火爆。長沙一家超市里,一米多長的薯片、大片辣條和超大桶方便面受到追捧;南寧不少“貓咖”里,貓咪慵懶地曬著太陽,顧客們和貓咪互動享受著放松時光。
一些情緒消費產品呈現出虛擬化特征。大學生小蔣不久前下載了一款AI陪伴產品,“無論我說什么,‘她’都會給出回應。很多事情沒法對家人和朋友說,但可以告訴‘她’。”小蔣說。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曾潤喜介紹,年輕人追求的“情緒”不僅包含解壓、松弛、療愈,還包括真誠、陪伴,這些虛擬服務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豐富了體驗感。
消費者為何愿意買單?
“情緒消費是人們追求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層次化的結果。他們對產品和服務的實用性訴求不強,更看重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和情感共鳴。”曾潤喜說,如今的情緒消費產品和服務更加多元化、個性化,讓消費者更愿意“為情緒買單”。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管健說,情緒消費的本質是消費者通過購買行為填補情感缺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物質產品達到前所未有的豐富,人們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便開始尋求更高的發展性需要。
業內人士認為,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斷孕育出新的消費形態。一些情緒消費產品借助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賦予消費品更加個性化的情感聯結和符號意義。
廣西天能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裕強介紹,AI陪伴產品等產品的發展,契合了一些人試圖在虛擬世界里尋找“情緒價值”的需求,就像他們的“樹洞”。“有時候年輕人感覺到孤獨,情感無處安放。這種產品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
構建更有溫度的情感服務生態
受訪人士認為,情緒消費將情感與產品聯系起來,但在拓展消費新空間的同時,也應思考如何實現可持續健康良性發展。
“可不斷豐富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消費結構優化,營造清朗的消費空間。”管健表示,以優質內容推動高品質情緒消費,打造健康積極的精神文化產品。
一些專家提醒,任何技術的發展都伴隨著潛在的風險。曾潤喜認為,用戶在使用AI陪伴產品的同時,應保持自己在認知和情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
廣西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秘書長唐楚堯認為,要讓“情緒經濟”實現健康有序的發展,不僅需要有高質量的產品資源作為支撐,還必須嚴格把控消費安全,注重用戶隱私保護,同時防范和化解潛在風險,加強監管力度。
來源: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